王鹏程
- 作品数:42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生活与存在的精致寓言——读李宏伟的《暗经验》被引量:1
- 2016年
- 更多时候,我们能进入世界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小说,好的小说常常能在文学虚构和生活真实之间凿开一个狭窄的甬道。妁暗经验》无疑属于这类小说。故事的情境是虚构的、荒谬的,同时又是日常的、习俗的。李宏伟推开隐秘的大门,将神秘、诡异、孤独、恐惧、压抑等一股脑儿呈献出来,我们看到卡夫卡式的波诡云谲,萨特式的荒诞异化,
- 王鹏程
- 关键词:寓言文学虚构小说故事荒谬
- 中国现代文学对话性批评精神的形成
- 2021年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文学变革的历史语境下,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注重独立意识、对话精神与交往功能,在审美追求与价值趣味不尽一致的前提下,联系多方面的社会、历史、道德、伦理等领域的观念形态,对具体的、动态的、存在于作品中的普遍性审美进行分析,形成了具有现代性的批评观念和批评功能。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以独立的批评精神,构建起丰富多样的批评类型、和而不同的批评格局与广大开阔的批评空间,是当下文学批评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资源。
- 王鹏程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交往功能
- “理想批评家”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以《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为考察对象
- 2024年
- 李建军是路遥的老乡和延安大学校友,他对路遥作品内涵和诗意的把握、阐述与揭橥,对路遥陕北高原文化地理诗学的隐喻与转换,具有其他学者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解读优势,可谓路遥期待视野中的“理想批评家”和最佳“知音”。《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从细致的文本分析和具体的文学问题出发,根据当下的文学语境和创作现状,结合经典文本来对照和比较,在与中外文学经典及传统的对接会通中进行“视域融合”,确立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也极大地拓宽了当代文学的研究疆域。
- 王鹏程
- 关键词:文本细读
- 王国维绝命佚词钩沉
- 2016年
- 王国维自沉前一日即一九二七年六月一日,清华国学院举行导师与毕业生的叙别会。王国维应邀为学生扇面题录韩偓、陈宝琛之诗,学界多以此为王氏明示殉身之举。笔者最近发现的《和愚金创词梦花魂(落花)》则表明,王国维在一九二七年二月赴天津为溥仪生日祝嘏归来,已有末路之叹和自沉之念,此词可谓绝命之作。
- 王鹏程
- 鲁迅西安之行的评价问题
- 2024年
- 1924年7-8月,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的邀请,前往西安讲学。从陪同鲁迅的孙伏园及接待鲁迅的张辛南、李级仁等人的回忆来看,鲁迅讲演之余游览名胜古迹,购古玩,看秦腔,兴致很高,与鲁迅所言的西安“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及其他评价反差很大。鲁迅之所以如此,除了直接感观之外,也与暑期学校的背后金主刘镇华及周作人的暗中关注且不以为然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史料的爬梳分析,力图揭示鲁迅评价西安之行的两难困境。此外,暑期学校整体上虽然比较失败,但并不能以此为据,得出鲁迅讲学成效不佳的判断。而应根据实际,将暑期学校的整体成效与鲁迅的讲学效果分开来看,客观地予以评价。
- 王鹏程
- 关键词:《杨贵妃》
- 园废年深竹不生——论民国时期的西安文坛
- 2018年
- 民国时期的西安文坛虽显荒凉,但也并非不毛之地。1930年代张恨水、王鲁彦、王莹等在西安的生活写作,1940年代曹靖华、丁玲、田间、臧克家、宋之的、叶以群、老舍、崔巍、贺绿汀、光未然、李初梨、沙汀、何其芳、卞之琳、端木蕻良、萧红、萧军、聂绀弩、徐懋庸、艾青、舒群、冼星海等的旅居记游,以及谢冰莹主编的《黄河》杂志,都曾给这座闭塞保守的古都带来生机和活力。1950年代中后期杜鹏程、王汶石、柳青、魏钢焰、李若冰等本土作家的涌现,西安始成为百花烂漫的文学之都和众所皆知的中国当代文学重镇。
- 王鹏程唐明星
- 关键词:民国报刊杂志
- 有温度和有思想的批评
- 2016年
- 杨光祖饱蘸感情的笔锋有着令人难以抵御的裹挟力,一旦接触便难以放下。起初阅读他的文章,我被他的激情、率直、渊博、犀利以及深刻深深吸引。同一个作家朋友闲聊,他勉励我要向杨光祖学习。我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除了正式发表的文章,他博客和空间上的随谈、札记,我也不愿错过。他讲庄子,讲中国古代画论、书论,也研究西方哲学,涉猎庞杂,去粗取精而有新融合;他的研究虽然集中在现当代文学,但他的古典学养深厚,因而他的文章能贯通、有根底、有底气。
- 王鹏程
-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文本比较《废都》中国文坛西方话语
- 主持人语
- 2017年
- 时光静寂,世事喧哗。恍惚间,陈忠实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白鹿原上的樱桃红了,白鹿原下的麦子黄了,可再也看不到瘦劲骨峭的先生手夹雪茄眺望深思的身影;再也听不见先生招朋唤友的爽朗而有磁性的声音……不过,他也不曾离开,他活在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心中——他与他的作品不断被人们谈论、缅怀、阅读、研究。他未曾看到的寄以厚望的电视剧《白鹿原》,停停播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呈现出过渡时代复杂吊诡的面相。
- 王鹏程
- 关键词:时光谈论社会缅怀雪茄
- 灞桥风雪因鹿鸣——论陈忠实的旧体诗词创作
- 2017年
- 陈忠实对诗歌的迷恋,可以追溯到初中时期。他初中二年级时喜欢上文学,初中三年级适逢'诗歌大跃进',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写了不少诗歌,其中有一首题为《钢、粮颂》,发表在1958年11月4日的《西安日报》上,为其见诸铅字的最早作品(1)。陈忠实后来回忆说:'写诗是我年轻时的小爱好,那会儿我就爱写个短诗啊、小散文啊。那时候诗情来了,根本压抑不住,写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散文,但因胆小怕羞也不敢往外投稿。
- 王鹏程
- 关键词:写诗铅字氛围
- 柳青《在旷野里》的文学史意义
- 2024年
- 2024年1月,柳青雪藏了70余年的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在《人民文学》杂志第1期发表。这部长篇不仅是柳青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当代文学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这部创作于1953年3月至10月的未竟的小说,是柳青落户到长安县(今改为“长安区”)后,发自内心想写的一个长篇。
- 王鹏程
-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文学史意义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