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 作品数:11 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免疫治疗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06年
- 李慧孙凌云
- 关键词:免疫治疗作用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骨髓基质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多能干细胞
- 焊工尘肺病临床及高分辨率CT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分析焊工尘肺病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方法对南京鼓楼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例经病理学诊断的焊工尘肺病患者的相关职业史、临床表现及肺功能、病理学、HR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相关从业时间5—30年,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胸闷等。4例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FVC)〈75.0%。气管镜肺活检病理表现为肺泡腔内见多量吞噬棕褐色颗粒的肺泡巨噬细胞,铁染色阳性。10例患者HRCT均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央型结节影,伴线状影或树芽状影7例,伴磨玻璃影3例。1例被误诊为肺结核,3例为问质性肺炎,1例为过敏性肺泡炎,2例为双肺弥漫性病变,1例为血管炎。结论焊工尘肺病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HRCT表现为弥漫性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央型小结节影,伴线状影或树芽状影。
- 高玉娟李慧代静泓苗立云曹敏黄妹孟凡青蔡后荣
- 关键词:疾病特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NZBWF1/J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的免疫调节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探讨狼疮鼠(NZBWF1/J)及正常鼠(BALB/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异同。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MSCs鉴定。经尼龙毛柱分选BALB/c鼠CD3^+T淋巴细胞,经佛波酯(PMA)刺激,与正常及狼疮鼠MSCs共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前后T细胞的凋亡及CD3^+T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2、IL-6]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结果NZBWF1/J MSCs生长增殖速度较正常鼠快,而传代时间更短;对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影响,与NZBWF1/J MSCs共培养后,TH2型细胞因子IL-4,IL-6较共培养前增加(P<0.05),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无明显变化,而与BALB/c MSCs共培养后,IL-4降低,IFN-γ,IL-12增加(P<0.05);与正常及狼疮鼠MSCs共孵育后T细胞凋亡数目均降低(P<0.05)。结论MSCs可能通过诱导T细胞亚群的改变来影响狼疮病情进展,正常鼠MSCs对SLE病情可能有改善作用,狼疮鼠MSCs与正常鼠相比,免疫调节功能存在缺陷。
- 李慧梁军侯亚义范乐明孙凌云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T淋巴细胞
- MRL/lpr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狼疮鼠(MRL/lpr)及正常鼠(C57BL/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生物学特性、对T淋巴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扩增两种鼠系骨髓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MSCs表面标记物。观察MSCs生长状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取C57BL/6鼠脾脏细胞,经尼龙毛柱分选CD3^+T淋巴细胞,经刀豆蛋白A(ConA)刺激,取正常及狼疮鼠MSCs或MSCs培养上清与T细胞共培养72h,然后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测定T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前后T细胞活化及T细胞的凋亡率。结果第2代(P2)后狼疮鼠MSCs生长增殖快于正常鼠MSCs;正常及狼疮鼠MSCs共培养均可抑制正常鼠T细胞的增殖(P<0.05),与MSCs上清共培养对正常鼠T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P>0.05);与两种MSCs或上清共培养均可降低正常T细胞的活化(P<0.05)及凋亡率(P<0.05)。对正常T细胞增殖、活化、凋亡的影响,狼疮鼠MSCs与正常鼠MSC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狼疮鼠MSCs在体外生长上存在异常,但对T细胞增殖、活化、凋亡免疫调节无异常。
- 李慧孙凌云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凋亡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对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正常人及SLE患者MSCs。免疫磁珠法分选正常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与MS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凋亡及表面标志表达,3H掺入法检测B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水平。结果:①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增殖(4307±308)cpm较单纯B细胞培养组(7059±346)cpm降低(P〈0.05);②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凋亡率(14±7)%低于单纯B细胞培养组(25±8)%(P〈0.05);③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B细胞表面CD86表达率(53±5)%较单纯B细胞培养组(66±10)%低(P〈0.05);④与MSCs共培养后,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较单纯B细胞培养显著减少(P〈0.05);⑤B细胞+狼疮MSCs共培养组与B细胞+正常MSCs共培养组比较,B细胞增殖、凋亡、CD86表达和Ig分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s在体外对B细胞有抑制作用,SLE患者骨髓MSCs与正常MSCs相比,对B细胞的表面刺激分子表达、增殖、Ig分泌有相似的抑制作用。
- 郭根凯梁军侯亚义李慧周康新孙凌云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T细胞靶向治疗被引量:1
- 2008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为一累及多系统、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治疗上一直没有新的突破。而最近几年出现的基于SLE发病机制中不同环节的特异靶向治疗已发展成为治疗SLE的新趋势。SLE的主要特征是T、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其中T细胞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细胞生物靶向治疗是针对SLE发病的自身免疫的启动环节及靶向器官的炎症和损伤的特异性治疗。
- 李慧孙凌云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靶向治疗T细胞ERYTHEMATOSUS特异性治疗细胞功能异常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职业吸入暴露与血清GM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被引量:1
- 2015年
-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以肺泡腔内过量的脂蛋白沉积引起气体交换障碍,造成进行性呼吸功能不全的肺部少见病。PAP可分为先天性、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3种类型,其中90%以上为原发性。有关PAP发病机制研究显示患者肺泡腔内脂蛋白沉积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解代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功能障碍所致,粒巨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维持肺泡腔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的关键因子。
- 肖永龙徐凯峰李妍李燕李慧施斌周科峰周正扬蔡后荣
- 关键词: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肺泡蛋白沉积症自身抗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GM血清
- 影像学表现为簇性微结节聚集征的肺结核一例被引量:10
- 2016年
- 患者男,24岁.常规体检X线胸片发现多发小结节影,无发热、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于2012年9月来我院门诊.既往体健.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常规、C反应蛋白、ESR、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3次痰找抗酸杆菌均未见异常,外院胸部螺旋CT检查提示弥漫性渗出性改变,可见“铺路石”征,纵隔淋巴结稍大.支气管镜检查示气管及4级以内支气管管腔通常,黏膜光滑,未见新生物、异物及活动性出血.分别于右上叶和左下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澄清,送至我市某大型医院行病理诊断,示重度慢性炎症伴少量变性物,PAS染色阳性,结合临床表现符合肺泡蛋白沉积症.2周后在我院门诊就诊,胸部高分辨率CT示双肺弥漫性簇性微结节聚集,多量树芽征,呈地图状分布.纵隔淋巴结肿大(图1,2).
- 李慧邱玉英黄妹代静泓曹敏孟凡青王涛蔡后荣
- 间质性肺炎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间质性肺炎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8月我院770例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IPA者46例,对照组未合并IPA者724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间质性肺炎合并IP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t=3.348,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t=8.381,P<0.001)、3个月内使用过广谱抗生素(X^2=87.157,P<0.00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X^2=57.462,P<0.001)、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X^2=31.715,P<0.001)、影像学呈UIP型(X^2=20.632,P<0.001)、糖尿病(X^2=9.737,P=0.002)、心功能衰竭(X^2=9.300,P=0.00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3个月内使用过广谱抗生素(OR=4.773,P<0.00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OR=9.195,P<0.001)、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OR=2.662,P=0.046)、影像学呈UIP型(OR=5.725,P<0.001)、糖尿病(OR=3.847,P=0.003)是间质性肺炎合并IPA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OR=0.792,P<0.001)与IPA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多种因素影响间质性肺炎合并IPA的发生,应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 庄谊代静泓张英为曹孟淑刘寅李慧演欣肖永龙蔡后荣
- 关键词:间质性肺炎侵袭性肺曲霉病
-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及结缔组织病相关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和结缔组织病相关性机化性肺炎(CTD-OP)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5-2013年52例经病理证实的机化性肺炎资料,其中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11)岁,30例为COP,22例为CTD-OP.结果 CTD-OP的原发病多为干燥综合征、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类风湿关节炎,两组患者在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发热及胸痛等临床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别,CTD-OP组女性患者比例(17/22)明显高于COP组(11/30,P<0.01),两组肺功能损害均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NA阳性率有明显差异(CTD-OP组14/22,COP组3/30,P<0.01);两组影像学改变无明显差异,均以斑片状实变影、条索状影及磨玻璃影最常见,部分患者表现为孤立性块状影,少量患者伴有胸腔积液;网格样改变少见;分布均以两肺胸膜下最常见,可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论 COP和CTD-OP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CTD-OP组中女性患者比例、ANA阳性率、关节痛及皮疹等肺外症状明显高于COP组.
- 沈威李慧代静泓苗立云肖永龙曹敏黄妹曹孟淑孟凡青蔡后荣
- 关键词:隐源性机化性肺炎高分辨率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