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根厚

作品数:5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气温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冻融
  • 1篇冻融过程
  • 1篇野外
  • 1篇站点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气温变化
  • 1篇热通量
  • 1篇陆面
  • 1篇陆面过程
  • 1篇陆面模式
  • 1篇反照率
  • 1篇感热
  • 1篇感热通量
  • 1篇BJ
  • 1篇EC
  • 1篇LAS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兰州资源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5篇胡泽勇
  • 5篇孙根厚
  • 3篇杨耀先
  • 3篇黄芳芳
  • 3篇谢志鹏
  • 3篇蔺筠
  • 2篇黄蓉
  • 1篇王愚
  • 1篇王介民
  • 1篇关婷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1篇冰川冻土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藏北高原气温资料插补及其变化的初步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定义最优配对分段插补法,以NewD66/D66、D105、Amdo和BJ为主站,D66/五道梁气象站(WDL)、D110、MS3478和MS3608为辅站,对主站缺失的地面气温资料进行插补,以获得完整的气温序列,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主站近期气温变化。主站和辅站气温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中每两个配对站的气温变化均有很好的一致性;温差表现为冬半年大、夏半年小。插补效果分析表明,插补效果夏季比冬季好;插补效果D66站最好,D105站相对较差;插补误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时间尺度越大插补结果的可用性越强;大幅降温、降水、较大风速以及较大风向转变是影响插补效果的主要因素。对主站完整气温序列分析表明,NewD66站的气温年较差最大(26℃),Amdo站最小(19℃);BJ站多年平均气温最高(-0.3℃),D105站最低(-5℃);BJ站处于季节冻土区,其余三站处于多年冻土区;近十几年主站年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BJ站和NewD66站升温明显,D105站和Amdo站升温缓慢。
黄蓉胡泽勇关婷孙根厚杨耀先刘火霖
关键词:藏北高原气温
那曲地区两种空间尺度感热通量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研究观测站那曲/BJ观测点2010年涡动相关仪(EC)和大孔径闪烁仪(LAS)数据,MODIS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结合印痕方法分析了由EC和LAS数据计算得到的感热通量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研究了两种空间尺度下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感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季和雨季时,EC与LAS的感热通量(H_EC和H_LAS)总体而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风向造成印痕差异;7月的感热通量与净辐射、风向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云遮蔽导致的净辐射空间分布不均匀是造成H_EC和H_LAS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EC和LAS的印痕加权LST平均值与两者感热通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印痕内加权LST越高,感热通量越大;对雨季时的EC和LAS印痕内加权NDVI平均值表明,印痕加权NDVI越大,感热通量与净辐射之比越小;EC和LAS两种通量结果分析表明,空间尺度对藏北地区半小时尺度和月尺度感热通量结果都有较大影响。
孙根厚胡泽勇王介民刘火霖谢志鹏蔺筠黄芳芳
关键词:感热通量
陆面模式CLM4.5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的评估被引量:25
2017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季、夏季和秋季非冻结期地面长波、反射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地表土壤热通量等的季节变化和日循环特征。但对冬季冻结期地表温度的模拟偏低,导致模拟与观测的感热反相,对地面反射辐射模拟偏大。截断冬季降水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指出,模式冬季反射辐射偏大主要是由于积雪引起的地表反照率偏高造成,进而造成地表温度以及感热通量的模拟偏低。因此,高原积雪参数化方案以及与积雪相关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谢志鹏胡泽勇刘火霖孙根厚杨耀先蔺筠黄芳芳
关键词: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反照率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那曲地区气温变化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西藏那曲气象站(NQ站)1955-2014年和其相邻野外站(BJ站)2001-201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在那曲县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对比分析了NQ站和BJ站气温变化的差异,从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要素两方面探讨了两站气温变化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近60 a NQ站气温呈上升趋势,且2001-2014年的气温上升率大于1955-2014年和1987-200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NQ站2001-2014年的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52℃·(10a)-1,0.60℃·(10a)-1和0.67℃·(10a)-1;同时期BJ站的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升温率,分别为0.76℃·(10a)-1、2.72℃·(10a)-1和0.32℃·(10a)-1.NQ站和BJ站的最高气温变化均主要与自然要素有关,NQ站的最高气温与日照(0.67)、降水(-0.62)、水汽压(-0.58)相关系数较高,BJ站的最高气温与日照(0.67)、NDVI(-0.63)、水汽压(-0.57)相关系数较高;NQ站的最低气温与人均GDP(0.53)、GDP(0.50)、总人口(0.47)相关系数较高,说明NQ站的最低气温变化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NQ站最低气温的热岛贡献率为52.2%;BJ站的最低气温与各因素相关系数均较小且接近,是在气候背景下的自然变化.
蔺筠胡泽勇孙根厚谢志鹏黄芳芳
关键词:气温城镇化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冻融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冻融期(2013年3月1日至6月1日)的气象和土壤观测资料,通过陆面模式Co LM对那曲地区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Co LM模式对土壤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与观测较吻合,但对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较大,而模式冻融参数化方案的不足是造成这一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根据热力学平衡下土壤水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Clapp-Hornberger经验公式对冻融参数化方案进行了优化,优化冻融参数化方案后,模式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出土壤冻融过程特征,尤其是对土壤湿度偏低的现象改进较大。
刘火霖胡泽勇杨耀先王愚孙根厚黄蓉
关键词:青藏高原冻融过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