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兴利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昆山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4篇髓系
  • 4篇急性
  • 4篇急性髓系
  • 4篇骨髓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生成
  • 3篇血管生成素
  • 3篇血管生成素-...
  • 3篇血清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血小板减少症
  • 3篇炎症
  • 3篇异常综合征
  • 3篇增生
  • 3篇增生异常综合...
  • 3篇生成素
  • 3篇髓系白血病

机构

  • 15篇昆山市第三人...
  • 3篇上海血液学研...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张兴利
  • 9篇孔荣
  • 8篇吴鹏飞
  • 7篇刘倩
  • 4篇徐静
  • 3篇王勇
  • 2篇吴锦昌
  • 1篇唐晓莹
  • 1篇赵维莅
  • 1篇郑超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子靶向药物相关性脂膜炎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脂膜炎是一种累及皮下脂肪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药物相关的皮疹部分可表现为脂膜炎,但由于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不足,目前关于药物相关性脂膜炎的报道不多。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类药物诱发的脂膜炎越来越多地被观察到。本文从脂膜炎的定义、分子靶向药物相关性脂膜炎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张兴利张兴利
关键词:脂膜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ITP患者二磷酸腺苷激活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表达对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二磷酸腺苷激活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表达对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ITP患者89例为ITP组,采用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ITP-BAT)进行出血评分及出血程度分级。根据出血程度分为4个亚组:无出血症状组(19例),轻度出血组(32例),中度出血组(27例),大量及严重出血组(11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以二磷酸腺苷(ADP)为激活剂,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激活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Ⅱb/Ⅲa和P选择素表达,分析GPⅠb、GPⅡb/Ⅲa、P选择素表达。采用Pearson多重线性相关性分析ADP激活前后ITP患者出血程度与GPⅠb、GPⅡb/Ⅲa、P选择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ADP激活后GPⅠb表达水平显著下降,GPⅡb/Ⅲa、P选择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ADP激活后GPⅠ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GPⅡb/Ⅲ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ADP激活前后P选择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激活前ITP各亚组GPⅠ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GPⅡb/Ⅲ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P选择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P激活后ITP各亚组GPⅠb、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PⅡb/Ⅲ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各亚组比较显示,ADP激活前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GPⅠb表达水平低于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GPⅡb/Ⅲa、P选择素表达水平高于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P激活后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GPⅠb表达水平高于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GPⅡb/Ⅲa、P选择素表达水平低于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邱宏春刘倩孔荣吴鹏飞张兴利吴得红王勇
关键词: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活化指标出血风险
利妥昔单抗减量的FCR方案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减量(375 mg/m~2固定剂量)的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FCR)方案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一线利妥昔单抗减量FCR方案治疗的35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0例,中位年龄58(42~75)岁,中位疗程数为6(2~6)个,总反应率为91.4%(32/35),15例(42.9%)达完全缓解,3例(8.6%)达骨髓未恢复的完全缓解,14例(40.0%)达部分缓解,2例(5.7%)疾病稳定,1例(2.9%)疾病进展。20例患者进行了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14例(70.0%)MRD阴性(MRD<0.01%)。中位随访60.7(6.6~153.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1.7(95%CI 57.7~10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3.5 mg/L和伴有TP53异常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未发现对总生存期有意义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治疗前IgA缺乏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达骨髓MRD阴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未达到vs 35.6个月,P=0.016)。治疗后7例(20.0%)发生≥3级感染,15例(42.9%)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除1例发生5级不良反应,其余不良反应均可恢复。结论:利妥昔单抗减量的FCR方案一线治疗CLL患者的总反应率、MRD转阴率及远期生存获益较理想,安全性可控。患者治疗前血清β2-微球蛋白>3.5 mg/L和伴有TP53异常影响无进展生存期,治疗前IgA缺乏可能影响总生存期;治疗后达骨髓MRD阴性的患者更易获得长期无进展生存。
罗菁张佼佼张兴利张兴利糜坚青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减低剂量
激素治疗前后ITP患者血清CXCL10与MBL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TP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定量检测45例ITP患者激素治疗前后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CXCL10、MBL的水平。结果激素治疗前ITP患者血清CXC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6.576,P<0.05),MB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196,P<0.05);治疗后二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9、7.714,P<0.05)。激素治疗有效组CXCL10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871,P>0.05),而无效组的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有效组(q=8.933、8.914,P<0.05);激素治疗有效组MBL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966,P>0.05),而无效组的表达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有效组(q=3.342、2.965,P<0.05)。结论 ITP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CXCL10、MBL的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可能在ITP的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有望在ITP的病情监测、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依据。
张兴利吴鹏飞孔荣邱宏春
关键词: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34例AML患者(观察组)、2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清MIP-1α和IP-10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诱导化疗前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化疗后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显著降低,与本组诱导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者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有21例达完全缓解(CR),13例未达CR。CR组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达CR组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 CR 组(P<0.05)。CR 组与未达 CR 组 MIP-1α水平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2.51±10.34)%和(10.57±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与未达CR组IP-10水平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5.94±13.68)%和(31.17±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初发未治疗AML患者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2,P<0.05)。结论 AML患者不同状态下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不同,且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有望在AML的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依据。
张兴利吴鹏飞孔荣邱宏春吴得红徐静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尼洛替尼二线与达沙替尼三线对一二线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评价尼洛替尼二线与达沙替尼三线对一二线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疗效,并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江苏省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失败后采用尼洛替尼二线治疗的83例CML患者设为二线治疗组(简称二线组),尼洛替尼二线治疗失败后采用达沙替尼三线治疗的61例CML患者作为三线治疗组(简称三线组);另选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失败,但由于多种原因,患者在充分告知不更换药物治疗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后,仍要求继续伊马替尼治疗的37例CML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治疗3、6、24个月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应用Logisti C回归分析影响二三线疗效的因素。结果:三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达完全血液学反应(CHR)、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 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二线组治疗3、6、12个月达CHR率分别为100.00%、97.59%、95.18%,高于三线组的90.16%、86.89%、83.61%和对照组的83.78%、75.68%、72.97%;三线组患者治疗6、12个月达CHR率高于对照组。二线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达MCy R率分别为87.95%、93.98%、93.98%,三线组分别为80.33%、88.52%、86.89%,均高于对照组的67.57%、64.86%、48.65%。二线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达MMR率分别为19.28%、33.72%、60.24%,三线组分别为11.48%、26.23%、49.18%,均高于对照组的0.00%、2.70%、0.00%;二线组治疗12个月达MMR率高于三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线组与三线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达MCy R率,3、6个月达MM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主要非血液不良反应中恶心呕吐发生率、血液学不良反应中1~2级贫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皮疹、眼睑水肿、腹泻、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刘倩徐静吴杰张兴利邱宏春
关键词: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慢性髓性白血病影响因素
非胃型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发生组织学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非胃型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extranodal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发生组织学转化(histological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22年6月诊治的159例非胃型MALT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其HT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4(1~105)个月,34例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其中1例在确诊8个月后因疾病进展死亡。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均未达到,5年OS率为99.4%。患者发生HT的中位年龄为58(23~70)岁,总发生率为7.5%(12/159),5年累积发生率为5.0%。从确诊MALT淋巴瘤到发生HT的中位时间为35(20~81)个月。发生HT的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83.3%(10/12)为非生发中心亚型。临床分期Ⅲ~Ⅳ期(χ^(2)=5.086,P=0.024)、伴有大包块(χ^(2)=7.345,P=0.007)、血清白蛋白<35 g/L(χ^(2)=6.470,P=0.011)、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710 U/mL(χ^(2)=6.392,P=0.011)和病理组织Ki67>10%(χ^(2)=13.496,P<0.001)是预测HT高风险的指标。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10%是HT的独立影响因素(HR=10.461,95%CI 1.283~85.273,P=0.028)。HT组患者的PFS中位时间31个月,较未HT组PFS中位时间(64个月)明显缩短(P<0.05)。经过含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等新药以及CAR-T等新方法的治疗,HT组患者的OS与未H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胃型MALT淋巴瘤患者以惰性病程为主,总体预后良好。血清sIL-2R是值得关注的指标,有可能作为HT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发生HT后患者PFS明显缩短,及时给予新药和新方法治疗,可能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张兴利张兴利赵维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IP-10、MBL含量的意义
2022年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不同状态下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和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的含量,探讨其在MDS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0例初发MDS患者(初发MDS组)、30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IP-10、MBL的含量。结果:初发MDS组患者血清IP-10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5,P<0.05);其血清MBL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3,P<0.05)。较低危组患者血清IP-10的含量显著低于较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IP-10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低危组患者血清MBL的含量显著高于较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MBL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MDS患者中有17例患者接受去甲基化治疗/化学治疗,其中12例患者获得骨髓或血液学改善(有效组),5例患者无骨髓或血液学改善(无效组)。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P-10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5,P<0.05)。其治疗后血清MBL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3,P<0.05)。无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P-10、MBL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9、-1.291,P>0.05)。有效组患者与无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P-10下降的百分比分别为(35.33±6.93)%、(6.04±2.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3,P<0.05)。有效组患者与无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BL升高的百分比分别为(51.52±30.90)%、(8.59±1.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5,P<0.05)。对50例初发MDS患者血清IP-10、MBL的表达水平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0.642,P<0.05)。结论:MDS患者不同状态下血清IP-10、MBL的含量不同,且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二者可能在MDS的发病及转归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二者的联�
刘倩张兴利陆浩翔吴杰杨飞邱宏春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血管生成素-1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血管生成素-1(Ang-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 AML 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 法检测54例初发 AML 患者(观察组)、2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清 MIP-1α、IP-10、Ang-1的含量。结果观察组 MIP-1α、IP-10、Ang-1的含量[(198.813±53.923)pg/mL、(2.332±0.745)ng/mL、(1.593±0.447)n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53.309±44.475)pg/mL、(1.569±0.485)ng/mL、(0.838±0.333)ng/mL](t =3.369、5.133、6.856,均 P <0.05)。亚组分析,在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不良组中, MIP-1α的含量分别为(141.524±27.510)pg/mL、(196.370±31.966)pg/mL、(269.892±54.795)pg/mL, IP-10的含量分别为(2.085±0.332)ng/mL、(2.307±0.696)ng/mL、(2.685±0.348)ng/mL,Ang-1的含量分别为(1.248±0.454)ng/mL、(1.5999±0.386)ng/mL、(1.951±0.359)ng/mL。预后良好组 MIP-1α、Ang-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中等组和预后不良组(q =6.100、11.438、3.603,5.742,均 P <0.05)。但 IP-10的含量与NCCN 预后分组无相关性(q =1.225、2.643、2.016,均 P >0.05)。观察组血清 MIP-1α、Ang-1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0.324,P <0.05)。结论初发 AML 患者血清 MIP-1α、IP-10、Ang-1的含量在不同预后分组中存在差异,提示其可能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兴利吴鹏飞吴锦昌孔荣邱宏春
关键词: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血管生成素-1
地西他滨联合半程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半程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44例初诊的老年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2组:预激治疗组作为对照(22例)和联合治疗组(22例),前者采用常规全程预激治疗,后者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半程预激方案治疗。比较疗效和治疗期间副反应。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比较2组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生存率。结果:联合治疗组RR为72.73%,对照组RR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82±4.19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12.43±3.71个月)(P<0.05)。联合治疗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率为40.91%,明显高于对照组(18.18%)(P<0.05)。联合治疗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率、骨髓抑制率分别为9.09%、68.1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27%和95.45%)(P<0.05)。2组肝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及脱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31.82%)(P<0.05)。2组均无动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化疗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半程预激方案治疗老年AML患者耐受性好,是适合老年AML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邱宏春孔荣吴鹏飞王勇张兴利吴得红刘倩
关键词:地西他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