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彦伟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宝鸡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5篇切除
  • 5篇肝癌
  • 4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肝癌
  • 4篇切除术
  • 3篇胆囊
  • 3篇腹腔
  • 2篇胆囊炎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术
  • 2篇生存率
  • 2篇术后
  • 2篇阻断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结石
  • 2篇结石性
  • 2篇患者生存率
  • 2篇急性结石性

机构

  • 11篇宝鸡市中心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杨彦伟
  • 7篇王钢
  • 6篇赵利锋
  • 6篇雷达
  • 3篇王涛
  • 2篇祁军安
  • 2篇卢振华
  • 2篇罗冬根
  • 2篇朱海林
  • 2篇朱立峰
  • 2篇程伟华
  • 2篇马晓阳
  • 1篇王志东
  • 1篇刘建学
  • 1篇李宗芳
  • 1篇潘承恩
  • 1篇李华
  • 1篇江奎
  • 1篇刘志恒
  • 1篇吴林

传媒

  • 2篇当代医学
  • 2篇癌症进展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贵州医药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结合腹腔穿刺引流术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结合腹腔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奥曲肽联合腹腔穿刺引流术)和观察组(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结合腹腔穿刺引流术)各46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NF-α、IL-6、IL-8、TXA2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水平更低(P<0.05);两组患者PGI2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水平更高(P<0.05)。结论 腹腔穿刺引流术联合乌司他丁和奥曲肽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可以改善患者炎性因子异常表达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临床恢复,效果显著。
朱立峰杨彦伟
关键词:胰腺炎腹腔穿刺术乌司他丁奥曲肽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胆囊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3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胆囊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0例早期胆囊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开腹胆囊癌根治术)和观察组(n=32,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血清IL-6、CRP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血清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PT、APTT、TT均短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胆囊癌能够达到与开腹胆囊癌根治术相同的疗效,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郑又侨王钢杨彦伟刘建学
关键词:早期胆囊癌炎症因子凝血功能指标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应用于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2015年
目的:探究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SPVE法)在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确诊为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SPVE法进行血流阻断,对照组行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进行血流阻断。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阻断血流时间、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前后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血流阻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VE法应用在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手术中,可以显著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和输血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王钢雷达赵利锋王涛杨彦伟潘承恩
预防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提高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提高肝癌切除术患者生存率的意义。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其中50例术后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研究组),50例术后未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生存率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AFP转阴率达92.31%,1、3、5年生存率为76.0%、51.4%、43.2%,累积复发率为26.0%、47.1%、47.1%。对照组术后3个月AFP转阴率为69.77%,1、3、5年生存率为62.0%、35.1%、24.0%,累积复发率为40.0%、67.6%、78%,2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提高肝癌生存率。
赵利锋王钢朱海林雷达杨彦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手术肝动脉栓塞化疗
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手术治疗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PLC患者186例,随访患者生存率,统计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18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5个月;随访生存时间8~9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2个月;患者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4%、68.4%及38.7%;患者1年、3年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5.5%、32.6%及20.5%。肝硬化、肿瘤大小≥5cm、术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 L、甲胎蛋白术前术后变化、血管侵犯、辅助治疗方式及PLC家族史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均<0.05)。肝硬化、血管侵犯及甲胎蛋白术前术后变化是影响PLC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PLC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综合考虑,对于高危患者应定期随访,及早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钢赵利锋雷达杨彦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手术生存率
红细胞计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计数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行切除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中各项指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累积生存时间曲线的绘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累积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 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98±14.39)岁,以男性、伴肝硬化、无PVTT、TNM分期Ⅲ~Ⅳ期、Child-Pugh分级A期、肿瘤大小≥5 cm、RBC<(3.5~5.0)×10^(12)/L患者居多。不同RBC水平患者的PVTT、肿瘤大小、Child-Pugh分级、TNM分期、TBil、ALT、AST、AST/ALT、ALP、GGT、ALB、A/G及P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VTT、肿瘤大小、Child-Pugh分级、TNM分期、TBil、ALT、AST、AST/ALT、ALP、GGT、ALB、A/G、RBC和PT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时间的危险性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为B级和C级、TNM分期为Ⅲ~Ⅳ期、AST/ALT高于标准、GGT高于标准、RBC低于标准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时间的危险性因素(P均<0.05)。随访5年后,标准RBC数量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率为33.33%(11/33),低于标准RBC数量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率为26.44%(2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P=0.007)。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血液中RBC数量低于标准是影响其累积生存时间的危险性因素之一。RBC计数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患者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提示价值。
赵利锋程伟华雷达杨彦伟李华王钢
关键词:红细胞数量原发性肝癌切除手术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特殊人群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在高龄、肝硬化、中晚期孕妇3种特殊人群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行PTGD的292例3种特殊人群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男105例,女187例;年龄22~91岁,中位年龄47岁。其中高龄176例,肝硬化77例,中晚期孕妇39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TGD,迅速解除胆囊张力,根据病情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观察高龄患者PTGD前后炎症控制情况和肝硬化患者、中晚期孕妇手术疗效。PTGD前后炎症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PTGD术后3 d高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WBC、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平均值分别为(9.8±0.5)×10~9/L、(22.0±1.3)/L、(0.15±0.02)μg/L,明显低于术前的(12.5±0.4)×10~9/L、(35.0±2.8)μg/L、(0.25±0.03)μg/L(t=-18.725,-29.062,-21.287;P<0.05)。77例肝硬化患者PTGD术后1周,胆囊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66例行序贯LC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1±9)min,术中出血量(21±5)ml,术后住院时间(4.3±0.6)d。39例中晚期孕妇患者PTGD术后1周胆囊炎症得到有效控制;PTGD术后至产后1个月择期行LC术,中转开腹1例。结论对于高龄、肝硬化、中晚期孕妇3种特殊人群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PTGD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可有效控制炎症,序贯择期行LC可降低急诊手术风险。
祁军安李宗芳李宗芳王志东王涛卢振华杨彦伟罗冬根
关键词:引流术肝硬化妊娠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序贯手术治疗老年高危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危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的适应证,及其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优势、手术时机、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40例老年高危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PTGD的临床资料,其中395例择期序贯LC术,并与同期390例老年急诊行LC术患者对照分析;分析在PTGD术后2~4周、4~8周、8~12周三种不同时段序贯行LC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40例患者PTGD术后1d,379例(86.1%)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术后3d,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均得到明显好转,术后7d,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例PTGD序贯LC组与同期390例急诊LC组对照,两组并发症发病率、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总量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例PTGD术后2~4周、4~8周、8~12周三种不同时段序贯行LC术,三组随着时间段延长胆管感染次数增加,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通过先行PTGD,待炎症得到有效控制,经围手术期准备后,2-4周择期序贯行LC术,疗效显著。
祁军安江奎王涛卢振华杨彦伟罗冬根郑又侨吴林马晓阳刘志恒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比较
2023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1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102)和观察组(n=57),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肽(PⅢP)、透明质酸(HA)、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ⅠCP)]及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天,两组患者IL-2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IL-6、TNF-α、PⅢP、HA、PⅠCP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6、TNF-α、PⅢP、HA、PⅠ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ALT、AST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抑制炎症反应,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有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
杨彦伟郑又侨朱立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传统开腹手术
DKK1蛋白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淋巴结侵犯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DKK1蛋白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淋巴结侵犯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行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癌患者78例,制作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并于术前进行生化指标测定。患者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1次,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无复发生存曲线及总生存曲线的绘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预后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结果 DKK1蛋白表达阴性与表达阳性的患者间GGT、肝门淋巴结侵犯、Child-Pugh分级、MMP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组织芯片结果发现DKK1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为35.90%(28/78),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10%(11/78)。7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1.28%(40/78)与50.00%(38/78)、41.03%(32/78)与38.46%(30/78)、25.64%(20/78)与23.08%(18/78)。相关危险性因素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后,研究结果显示GGT、CA19-9、CEA、肿瘤大小、DKK1、肝门淋巴结侵犯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RFS的预后因素;CEA、肿瘤大小、DKK1、肝门淋巴结侵犯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DFS的预后因素。DKK1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的OS与RFS曲线显示,5年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DKK1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的总生存率分别为28.20%与20.51%;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24.36%与21.79%。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淋巴结侵犯与否与DKK1蛋白表达密切相关,DKK1蛋白表达可能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OS和RFS的预后因素。
赵利锋程伟华雷达杨彦伟王钢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