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宾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丰县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穿放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腰穿放液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010年8月4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不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间断性行腰穿术放脑脊液。结果:42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腰穿放液治疗明显减轻头痛、脑血管痉挛等症状,缩短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无继发性出血、颅内或脊椎腔感染或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腰穿放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近期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远期并发症减少。
- 吴宾刘佛林
- 关键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椎穿刺
- 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究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脑室外引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溶血治疗。比较两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7 d两组GCS评分、Graeb评分、mRS评分、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GCS评分均升高,Graeb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Grae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mRS评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黄勇吴宾胡亮吴剑
-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尿激酶
- 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比较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7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微创组40例,钻孔组36例分别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18±6)min,患者均较安静配合。平均住院时间(15.2±3.1)d。1例出现继发硬膜外血肿。钻孔组:手术时间平均(48±17)min。患者配合一般,部分配合较差。平均住院时间(21.4±4.7)d。3例出现继发硬膜外血肿,2例出现切口感染并脑脊液漏。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微创穿剌引流术具有恢复快、操作简单、损伤小等优点,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吴宾刘佛林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术钻孔引流术
- 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血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血治疗对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1 d、3 d、5 d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神经功能,对比两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5 d,观察组血肿与四周低密度区域体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血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较好,可有效促进血肿清除,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 吴剑胡亮吴宾
-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
- 细胞分裂调节蛋白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细胞分裂调节蛋白1(PRC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水平高低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以及体外调控其表达后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探讨PRC1在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胶质瘤数据库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中胶质瘤数据库挖掘PRC1 mRNA水平在胶质母细胞瘤与非肿瘤脑组织、不同WHO级别、病例类型间的水平差异,对56例胶质瘤肿瘤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PRC1的表达特征及其与Ki67之间的关系,通过蛋白印记实验比较6个胶质瘤细胞系与人星形胶质细胞中PRC1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对TCGA数据库中高表达PRC1组患者与低表达PRC1组患者的转录组数据进行生信分析研究PRC1可能调控的分子信号通路,探讨PRC1在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胶质瘤WHO级别越高(Ⅱ、Ⅲ、Ⅳ级),PRC1 mRNA和蛋白水平越高(t=9.665、11.200、24.980、8.120、5.957,P<0.05),且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水平显著高于少突神经胶质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瘤(t=16.110、15.460、13.290,F=20.540,P<0.05)。胶质母细胞瘤中PRC1 mRNA水平较正常脑组织显著增高(t=3.797、5.008、4.435、5.867、4.809、6.242,P<0.05)。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PRC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t=6.4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C1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小于PRC1低表达组,分别为13.3、40.45个月(χ^2=23.9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C1参与调控了细胞周期和p53信号通路,并且PRC1与Ki-67呈正相关(r=0.815、7.774,P<0.05)。结论PRC1在胶质瘤中异常高表达,并且高表达PRC1肿瘤增殖明显增强,恶性程度更高,预示较差的临床预后,PRC1可能是一个新的胶质瘤治疗靶点。
- 江文曲袁饶饶吴宾熊坤冷彪黄向群王兵卓毅张焱
- 关键词:胶质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