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
- 作品数:14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正畸矫治的“航向标”——尖牙中性关系被引量:5
- 2009年
- 正畸矫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胎关系是实现平衡、稳定、美观等正畸目标所必须的先决条件,也是检验正畸医师矫治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围绕着如何建立良好的殆关系这一话题,不同矫治技术和不同的正畸医师会有不同的策略,但得到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这就如同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罗马在哪儿?”,答案是唯一的一样。
- 魏松
- 关键词:正畸矫治尖牙正畸医师矫治技术医师会
- 安氏Ⅱ类病例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下牙列生理性漂移的三维模型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正畸减数患者下颌第二前磨牙自行调整后牙弓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安氏Ⅱ类减数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采用自行调整策略的病例,将患者自行调整前、后的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重建和测量,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下牙列自行调整前、后的前牙不齐指数、牙弓宽度、Spee曲线深度以及拔牙间隙的变化情况。结果:下前牙不齐指数,下第一磨牙宽度,下牙弓长度,左、右拔牙间隙均减小[(12.70±3.28)mm vs.(8.82±2.69)mm,P<0.001;(41.21±2.48)mm vs.(40.54±2.23)mm,P<0.001;(24.63±3.19)mm vs.(22.12±2.97)mm,P<0.001;(8.06±0.48)mm vs.(4.17±1.51)mm,P<0.001;(8.13±0.95)mm vs.(4.14±1.98)mm,P<0.001],Spee曲线曲度和下牙弓前部长度增加[(2.14±0.75)mm vs.(2.65±0.88)mm,P<0.05;(15.88±2.86)mm vs.(17.55±2.33)mm,P<0.05],尖牙间宽度基本维持不变[(27.25±2.69)mm vs.(27.26±1.73)mm,P>0.05]。结论: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自行调整有助于缓解下前牙的错位不齐和改善磨牙关系。
- 魏松李晶周彦恒
- 关键词:牙移位
-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两种拔牙模式矫治差异的研究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下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牙列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矫治完成的拔牙病例52例,分为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组(A组)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组(B组),测量矫治前后下颌数字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Spee曲深度及前牙不齐指数,并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下切牙唇倾度.采用配对及成组f检验分别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矫治后两组病例的尖牙间宽度稍增大,第一磨牙间宽度、牙弓长度、Spee曲深度、IRR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下前牙唇倾度显著减小(P<0.05),B组变化不显著(P>0.05).B组治疗前后第一磨牙间宽度、Spee曲深度减小量均比A组大,下前牙倾斜度减少量较A组小(P<0.05).两组尖牙间宽度、牙弓长度及IRR等变化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有利于维持原有牙弓宽度的大小.下颌减数第一前磨牙有利于维持磨牙间宽度及回收下前牙;减数下颌第二前磨牙则更有利于磨牙前移调整磨牙关系并维持下切牙唇倾度.
- 刘福良温馥嘉魏松刘伟涛周彦恒
- 关键词:拔牙矫治头影测量
- 下牙弓拔牙后的自行调整
- 如果下牙弓拔牙后不做任何主动性的治疗,而是观察几个月,在某些病例,会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即下牙列拥挤错位的程度减轻甚至大致排齐。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发现,在拔除第一和第二前磨牙的病例中,都有该现象的发生。亚历山大医生将这种...
- 魏松
- 文献传递
-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两种拔牙模式矫治差异的研究
- 目的 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下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牙列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矫治完成的拔牙病例52例,分为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组(A组)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组(B组),测量矫治前后下颌数...
- 魏松
- 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中口外弓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3
- 2010年
- 目的 评估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中口外弓的作用.方法 选择7例恒牙(牙合)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非拔牙矫治.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和口外弓颈牵引,在排齐上牙后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此阶段下颌无任何治疗.对矫治前(T1)和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后(T2)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ANB角平均减小1.14°,UI/SN和UI/NA分别减小11.44°和9.08°,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46 mm,以上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表明,上颌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使用,可以在矫治初期排齐牙齿、扩大上牙弓宽度的基础上,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矫治初期上牙弓的排齐、整平及上牙弓宽度的变化,解除了原有的后牙尖窝锁结关系,下颌生长能力可以充分体现.
- 魏松
- 关键词:非拔牙矫治口外弓
-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亚历山大矫治器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征及矫治器应用特点。方法选取33例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进行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Ⅰ类轻、中度拥挤病例。对治疗前后的研究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变化、排齐阶段所用时间以及下牙列弓丝使用情况。结果牙列治疗后与治疗前阶段相比,牙弓长度、下颌尖牙宽度、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上颌尖牙间宽度无显著变化。上下牙列排齐时间分别为(2.41±1.13)月和(2.42±1.23)月,下牙列排齐阶段13例患者使用1根弓丝,19例使用2根弓丝,1例使用3根弓丝。结论对于牙列轻、中度拥挤的患者,应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可以较快实现牙列排齐,并使上下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增大,提高矫治效率。
- 魏松李晶曹甜周彦恒
- 关键词:牙弓宽度牙弓长度非拔牙矫治
- MBT矫治器关闭拔牙间隙的Pancherz头影测量分析——30例临床病例总结
- 谷岩刘怡魏松胡炜许天民
- 文献传递
- 骨性Ⅱ类生长期病例早期矫治后软硬组织美学特征的变化——附病例展示(矫治前、中、后及回访时的资料)
- 目的评估骨性Ⅱ类生长期患者早期矫治后软硬组织美学特征的变化,探讨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8例替牙期骨性Ⅱ类(ANB角均值6.54°)病例,平均年龄9.85岁,非拔牙矫治,计划采取双期矫治。其中第一期采用以下...
- 魏松
- 关键词:早期矫治美学特征
- 文献传递
- 下颌两种不同拔牙模式特点及矫治差异的研究
- 目的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下,下颌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前病例特点及治疗后效果的颅颌面差异。方法选取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矫治完成的拔牙病例52例,上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A组)或第二前磨牙(B组),对两组病例进...
- 刘福良魏松周彦恒
- 关键词:头影测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