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分子肝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的效果被引量:3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60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均升高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分为观察组(传统晋阶方案治疗,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2 000 IU皮下注射1次/d,疗程15 d)30例和对照组(传统晋阶方案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浆D-二聚体为(0.51±0.03)μg/mL,高于治疗后的(0.29±0.06)μg/mL,血小板计数(319±85.83)×109·L-1,高于治疗后的(203±49.27)×109·L-1;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0.41±0.05)μg/mL,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258±47.91)×109·L-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血液高凝状态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霍红李艳梅王灿郝丽君王立新信朝霞吴贵恺刘国祥司雁菱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
- 紫艾汤联合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紫艾汤联合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5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100例血液呈高凝状态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中药灌肠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紫艾汤联合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6.75±1.88)mg/L与治疗后(6.72±1.90)mg/L水平相近,维持情况良好,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紫艾汤联合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高凝状态的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还能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 霍红夏永利吴贵恺李艳梅王灿张怡郝丽君王立新刘国祥司雁菱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
- 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临床研究
- 霍红李艳梅王灿郝丽君王立新信朝霞刘国祥吴贵恺司雁菱
- 课题研究采用实验室检测与肠镜相结合方法,寻求UC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证据,指导治疗。研究确立UC患者抗凝治疗指征,进而早期抗凝,综合治疗。研究结论:1、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明确了UC活动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 关键词: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及护理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观察并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及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唐山市玉田县医院90例合并血液高凝状态的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5例,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传统晋阶方案,护理上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治疗方法为在传统晋阶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2 000U皮下注射1次/d,疗程15d)治疗,护理上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0%,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8,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高凝状态的UC患者在传统晋阶方案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以及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 王灿霍红李艳梅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血液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护理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