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福
-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白银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创穿刺术辅助治疗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被引量:2
- 2006年
- 韦耀刚罗克政张永福杨巧梅周逸帆顾克繁
- 关键词:外伤微创穿刺术颅内血肿
- 头部外伤诱发颅内肿瘤卒中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通过复习文献,对颅内肿瘤引起的颅内出血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旨在引起临床医师们的重视,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本文报告9例误诊为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瘤卒中患者,其中5例术中发现颅内肿瘤同时切除,3例术后复查CT发现颅内肿瘤,二次手术切除。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月,4例死亡,5例存活。结论 对疑为瘤卒中的颅内血肿患者,除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查外,术中应仔细寻找出血源,观察周围脑组织的改变,对可疑病变组织、血块及其腔壁一并切除,分送病检,从而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 徐伟韦耀刚张永福周逸帆顾克繁刘德信
- 关键词:颅内肿瘤头部外伤存活病变组织
- 颅内压监测下微创穿刺术辅助治疗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
- 韦耀刚杨巧梅李玉贵周逸帆韦转霞顾克繁张永福王波
- (1)该研究借鉴国内外微创神经外科的思路和方法,采用微创穿刺术辅助治疗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以无创颅内压监测作为微创穿刺术辅助治疗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术前判断病情、制定手术方案、术后动态观察病情、评价手术疗效的主要客观指标,...
- 关键词:
- 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被引量:4
- 2011年
- 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采用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切除42例颅内肿瘤,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3~71岁,平均48.3岁;脑膜瘤18例(其中小脑幕脑膜瘤4例,大脑镰旁窦旁脑膜瘤7例,颅前窝底脑膜瘤3例,右侧脑室脑膜瘤2例,右颞部脑膜瘤2例),鞍区肿瘤9例(垂体腺瘤6例,脑膜瘤3例)、桥脑小脑脚肿瘤11例(其中听神经瘤5例,脑膜瘤6例),
- 韦耀刚杨巧梅张永福周逸帆顾克繁
- 关键词:显微手术切除微骨窗入路颅内肿瘤侧脑室脑膜瘤窦旁脑膜瘤大脑镰旁
-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治疗组)和常规开颅手术组(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55.61%、35.66%,病死率分别为15.5%、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开展微创手术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具有简单、创伤小、后遗症轻、治愈好转率高、病死率低、应用面广等特点,可以使脑组织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 韦耀刚杨巧梅周逸帆张永福顾克繁
-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
- 经眉弓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46例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总结经眉弓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经验。方法:对本院46例鞍区肿瘤患者采用经眉弓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结果:切口平均长度(6.22±1.24)cm,骨窗平均面积(8.51±1.80)cm^2,开关颅平均时间(25.36±6.23)min,平均住院日(22.35±2.77)d,术后良好率86.96%,肿瘤全切率78.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7%。结论:经眉弓微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医源性损伤小、手术后反应轻、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保护患者的容貌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肿瘤组织巨大、质地较硬、与周围相关结构粘连紧密、血供丰富者,较难达到最佳手术效果。
- 韦耀刚张永福周逸帆顾克繁
- 关键词:鞍区肿瘤显微手术
- 1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分析
- 2013年
- 目的分析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l2个相关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及总结。结果 1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67.58%,相关死亡原因中受伤原因、入院时GC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情况、损伤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的变化、基底池评分、手术情况、血氧水平、血糖水平、合并伤、并发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复杂,死亡率高,死亡因素与院前急救不及时、脑疝晚期、脑损伤程度、低血氧、高血糖、合并伤、并发症等有关;主要死亡原因是脑疝和肺部并发症。
- 韦耀刚杨巧梅周逸帆顾克繁张永福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疝
-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临床治疗分析
- 2010年
- 目的分析探讨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治疗。方法对案例进行影像、CT等诊断治疗。结果术后好转25例,症状加重2例,死亡3例。结论手术切除程度是多发性胶质瘤治疗的关键。
- 张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