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元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主题

  • 6篇诗歌
  • 5篇写作
  • 4篇当代诗
  • 4篇当代诗歌
  • 2篇写作特征
  • 1篇当代汉诗
  • 1篇第三代诗
  • 1篇新中国
  • 1篇形式主义
  • 1篇叙事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蕴
  • 1篇肉身
  • 1篇舌头
  • 1篇身体写作
  • 1篇神意
  • 1篇诗歌创作
  • 1篇诗歌文本
  • 1篇诗歌写作
  • 1篇诗歌叙事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 9篇李志元
  • 2篇张健
  • 1篇王洪泉

传媒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钦州师范高等...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年份

  • 5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及其变迁
本文是一篇运用系统的诗歌话语分析方法,对当代诗歌话语形态及其构成要素和演变逻辑进行分析、阐释和评议的史论性著述。立足于诗歌文本,对包括诗歌文本在内的各种诗歌现象展开话语分析,考察不同历史阶段诗歌话语的内部运作情形,进而尝...
李志元
关键词:当代诗歌意识形态诗歌文本抒情诗
文献传递
时代精神碎片的整理方式——20世纪90年代诗歌简论被引量:1
2005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坛主要活跃着四个写作群体:主旋律诗歌写作群体、“知识分子写作”群体、“民间写作”群体和“边缘性写作”群体。在历史总体性解体的情势下,诗歌写作的题材一步步转向边缘的、幽暗的、具体的、形而下的领域,具有碎片性质。为了整合新的写作资源,诗人们纷纷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和诗学趣味,开始以个性化的抒情方式介入复杂的现实生活,使得当代诗坛呈现出一种诗歌美学形态多元共生的繁复局面。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伊沙、侯马、臧棣、沈苇、冉冉、杨晓民等的诗歌则在不同的向度上展示出了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实绩和特征。
李志元
关键词:当代诗歌写作特征
从放声歌唱到潜在写作——简论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的诗歌创作被引量:3
2005年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的诗歌形态主要有四种:生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叙事诗和生命抒情诗,四种诗歌形态基本上反映了建国后近30年的诗歌风尚。闻捷、李季、李瑛、郭小川、贺敬之、穆旦、食指等是各诗歌形态的代表性诗人,他们的创作在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个性。总体上讲,该阶段诗歌创作的美学风格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工农兵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已经成为了当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而单纯、明朗、华丽、热烈则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征,“颂歌”和“战歌”则是这一阶段的主流诗体。
李志元
关键词:新中国
“归来”时分话苍茫——“归来”的诗人创作简论被引量:2
2006年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李志元
关键词:当代诗歌
从暴力到语法,到肉身的赎回——当代汉诗的动向被引量:3
2004年
汉语诗歌在取代历史叙述的僭越冲动中将文学的功能逐渐升华为一种极端的信仰,这一信仰遗传给了现当代新诗并为新诗的自我嬗变酝酿出反动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代汉诗的文体觉醒有效地清算、解构了诗歌传统里的阳物中心主义,推动着当代诗歌美学的转向。作为策略和旨归,当代汉诗的形式主义试验自有其特定的时代抗辩品质,它至少体现了诗人修复或纠正诗歌与非诗意识形态关系的艰难意志。而作为形式写作之一极的当代身体写作同样彰显了一切形式主义者的赎魂用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继续规划着后现代氛围下当代汉诗的精神走向。
李志元
关键词:当代汉诗形式主义身体写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叙事被引量:14
2006年
为了修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恢复写作的有效性和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将叙事作为主要的话语方式。这一话语方式的形成包含着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的选择、修辞策略、见证历史的抱负和信心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觉。其特征则表现为零度叙事、复调叙事和非史诗叙事。90年代以来的诗歌叙事扩大了当代诗歌的表现视域和处理复杂经验的能力,同时,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李志元张健
关键词:汉语诗歌叙事话语方式
没有尽头 只有奔跑和皮鞭——《少年行者》精神意蕴辨析
2006年
当代儿童文学的少年题材写作领域里,体验型臆说大有取代经验型陈述之势。在这一含混背景下,张国龙却用传统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复苏了“苦难叙事”的现实质感和精神力度。其成长小说《少年行者》塑造了一个少年“硬汉”九阳的形象,加深了人们对“苦难”价值的同情,同时也显示了人类抗辩苦难命运的可贵勇气。
李志元王洪泉
关键词:成长小说贫穷
简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被引量:2
2006年
与日趋失衡的诗歌生态相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显示出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写作特征。其“诗意”开始变得驳杂、多元却又难以调和,成为一种需要写作者进行独立价值领会的“认同的诗意”;其题材一步步转向边缘的、幽暗的、具体的、形而下的领域,具有碎片性质。为了整合新的写作资源,90年代以来的诗人不断修正主体的立场,变浪漫抒情为个人叙事,进而从策略到诗学观念上将个人叙事强化为一种特殊的时代文本形式。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特征赋予当代诗歌以浓厚的后现代文化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诗人知识分子在艰难的历史语境下解决精神危机的能力和梦想。
李志元张健
关键词:当代诗歌写作特征
舌头的自我许可:“第三代诗”深度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第三代诗”是一种语言意识觉醒之后的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 ,是一代青年诗人在强大汉文化传统压力下所采取的语言戏拟策略。诗人们坚持“诗就是诗” ,诗就是语言对生命欲望和事物本真存在的直接命名 ,强调与生命同一的语感 ,拒绝情绪和意象 ,力求语言在自身的言说中进入当代事物和感性生活。“第三代诗”自觉地以语词为行动 ,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诗的人文取向和形而上品质 ,包蕴着特定的后现代主义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李志元
关键词:第三代诗后现代倾向个人写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