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晓明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252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直肠
  • 4篇直肠癌
  • 4篇直肠癌组织
  • 4篇直肠腺瘤
  • 4篇腺瘤
  • 4篇结直肠
  • 4篇结直肠癌
  • 4篇结直肠癌组织
  • 4篇结直肠腺瘤
  • 4篇癌组织
  • 4篇肠癌
  • 4篇肠腺
  • 3篇表达及意义
  • 2篇蛋白
  • 2篇定量聚合酶链...
  • 2篇胰腺
  • 2篇荧光定量
  • 2篇荧光定量聚合...
  • 2篇肿瘤
  • 2篇酶链反应

机构

  • 5篇解放军252...
  • 3篇解放军第25...

作者

  • 8篇李洵
  • 8篇孟晓明
  • 5篇王爱民
  • 4篇樊丽伟
  • 2篇付晓霞
  • 2篇张东娇
  • 1篇卢进发
  • 1篇宋鑫
  • 1篇曹伟
  • 1篇赵玉红
  • 1篇古彩喆
  • 1篇王军
  • 1篇张东姣
  • 1篇宋鑫

传媒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埃兹蛋白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2017年
目的 检测埃兹蛋白(Ezrin)在正常结肠黏膜、不同类型的结直肠腺瘤及结肠癌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内镜下切除的结肠腺瘤患者共80例,其中包括管状腺瘤30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0例和绒毛状腺瘤20例;以及外科手术切除的结肠癌组织30例和癌旁组织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Ezr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 Ezrin蛋白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2.5%、86.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直肠管状腺瘤、混合型腺瘤、绒毛状腺瘤中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0.0%、70.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Ezrin mRNA 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绒毛状腺瘤、结直肠混合性腺瘤、结直肠管状腺瘤、正常结直肠黏膜中分别为16.466±3.233、9.778±0.820、5.966±0.571、3.043±1.053、0.688±0.351.SNK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任意两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628,P=0.017).结论 Ezrin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瘤的增殖、恶变明显相关.
李洵樊丽伟张东姣付晓霞孟晓明王爱民
关键词:埃兹蛋白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及对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复方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对血清氧自由基水平的的影响。方法将65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抑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大承气汤,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 2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变化情况,统计症状缓解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2组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均<0.01),血清淀粉酶、脂肪酶、MA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均<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大承气汤能有效清除SAP患者血清氧自由基,对SAP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古彩喆孟晓明卢进发赵玉红李洵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复方大承气汤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Kiss1在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30例结直肠癌以及8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Kiss1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58.8%、5.0%。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66.7%、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F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管状腺瘤组、混合性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及结直肠癌组Kiss1表达量分别为28.85±8.34、14.61±1.65、7.58±1.31、2.26±1.56、0.50±0.40。结论Kiss1在结直肠腺瘤的恶变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Kiss1表达下调可能是结直肠腺瘤的癌变及结直肠癌发生的诱因。
孟晓明王爱民樊丽伟李洵张东娇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伴下消化道出血1例报道被引量:2
2015年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也被称为Osler-Weber-Rendu病)是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此病伴有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较低。本文对HHT伴下消化道出血1例进行报道。
李洵孟晓明
关键词:下消化道出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贫血
转移抑制因子1基因在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7年
目的观察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基因在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MTSS1在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30例结直肠癌以及8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TSS1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结直肠腺瘤组及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63.8%、6.7%。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56.7%、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在正常对照组、管状腺瘤组、混合性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及结直肠癌组MTSS1表达量分别为36.58±9.06、16.34±1.34、10.47±3.20、3.40±1.28、0.80±0.40。结论MTSS1在结直肠腺瘤的恶变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MTSS1表达下调是结直肠腺瘤的癌变及结直肠癌发生的诱因。
孟晓明王爱民樊丽伟李洵张东娇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卡托普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卡托普利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肝星状细胞株HSC.T6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结果对照组A57。值为52.28±1.19;1×10^-5mol/LAngⅡ组A5,0值为74.81±3.61;1×10^-7mol/L AngⅡ组A570值为61.76±1.34;1×10^-9mol/LAngⅡ组A570值为58.12±1.29;1×10^-5 mol/L卡托普利+AngⅡ组A570值为36.32±2.11;1×10^-7mol/L卡托普利+AngⅡ组A570值为41.36±1.09;1×10^-9mol/L卡托普利+AngⅠ组A570值为47.01±2.65。卡托普利+AngⅡ组各浓度组A570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ngⅡ组各浓度组A570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ngⅡ(1×10^-9~1×10^-5 mmol/L)可刺激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而卡托普利则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李洵王爱民王军曹伟孟晓明
关键词:卡托普利肝星状细胞增殖
Tat结合蛋白30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Tat结合蛋白30(TIP30)基因的表达,探讨结直肠腺瘤恶变过程中TIP30的作用及价值。方法收集结直肠癌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8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TIP30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显示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中TIP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67.5%、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直肠管状腺瘤、结直肠混合性腺瘤、结直肠绒毛状腺瘤中TIP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66.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同时研究结果表明TIP30的表达与肿瘤的Duckes分期(P=0.008)、分化程度(P=0.015)、淋巴结转移(P=0.024)明显相关,而与性别(P=0.955)、年龄(P=0.815)无明显相关。荧光定量PCR显示TIP30特异性扩增,其表达量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管状腺瘤、结直肠混合性腺瘤、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25.135±1.474、18.701±1.596、12.412±1.677、6.579±0.795、2.137±0.535,F=250.931,P=0.015。结论TIP30可能对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樊丽伟李洵孟晓明宋鑫汪景坤付晓霞王爱民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超声内镜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被引量:2
2015年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于1982年由Ohhashi等首次报道,IPMN系由主胰管或支胰管的柱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并大量分泌黏蛋白所形成的肿瘤。
李洵孟晓明宋鑫
关键词:IPMN超声内镜腹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