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关丽兰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定量超声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压
  • 1篇血压水平
  • 1篇中膜
  • 1篇中膜厚度
  • 1篇颈动脉
  • 1篇颈动脉内
  • 1篇颈动脉内-中...
  • 1篇颈动脉粥样硬...
  • 1篇骨密度
  • 1篇骨质
  • 1篇骨质疏松
  • 1篇斑块
  • 1篇斑块形成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首钢...

作者

  • 2篇郭来敬
  • 2篇吴京海
  • 2篇关丽兰
  • 1篇陈素燕
  • 1篇马晓婧
  • 1篇周瑾
  • 1篇周瑾
  • 1篇马晓婧
  • 1篇陈素燕

传媒

  • 2篇中国冶金工业...

年份

  • 2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骨质疏松风险与定量超声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以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确定的不同骨质疏松风险与骨定量超声T值(QUS-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8711例成年人进行左跟骨骨密度检测,获得QUS-T,完成身高、体质量测定。依据OSTA指数划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依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分析OSTA与QUS-T值的相关性。结果 QUS-T值在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中逐渐降低,男性低于女性,分别为(-1.3874±1.2063)、(-1.4950±1.2126)、(-1.913±1.2472)和(-1.1228±1.8720)、(-1.5983±1.2572)、(-2.0094±1.2920),男性组间无差异,女性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QUS-T值逐渐降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着OSTA的降低显著增高,分别为9.80%、23.50%、45.65%。结论随着OSTA指数降低、骨质疏松风险增高,QUS-T值逐渐下降,OSTA指数与QUS-T值呈线性正相关。
郭来敬陈素燕吴京海关丽兰马晓婧周瑾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
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人群的颈动脉硬化改变分布情况及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按血压值〈120/80mmHg、(120~129)/(80-84)mmHg、(130~139)/(85~89)mmHg)和≥140/90mmHg分层随机抽取1600例社区居民为观察对象,分别为血压正常组、血压正常高值1期组、血压正常高值2期组和高血压组各400例,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并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了解各组观察对象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及病灶分布情况。结果(1)颈动脉硬化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动脉窦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硬化病灶分布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血压水平的观察对象其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不同,正常血压组、血压高值1期组、血压高值2期组和高血压组检出率分别为42.5%、53.3%、55.5%和67.3%;除血压正常高值1期组与血压正常高值2期组之间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间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好发部位主要在颈动脉窦部和颈总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压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而增高;可将IMT增厚和斑块形成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重点筛查指标。
郭来敬陈素燕吴京海周瑾马晓婧关丽兰
关键词:血压动脉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