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瑾

作品数:26 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儿童
  • 5篇休克
  • 5篇脓毒
  • 5篇综合征
  • 4篇通气
  • 4篇脓毒症
  • 4篇机械通气
  • 3篇药物
  • 3篇药物超敏反应...
  • 3篇婴儿
  • 3篇重症
  • 3篇患儿
  • 3篇急性呼吸
  • 3篇儿童患者
  • 3篇儿童重症
  • 3篇肺炎
  • 3篇病毒
  • 3篇博卡病毒
  • 2篇胆红素
  • 2篇胆红素脑病

机构

  • 24篇首都儿科研究...
  • 4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作者

  • 26篇张瑾
  • 20篇曲东
  • 15篇任晓旭
  • 12篇刘霜
  • 8篇郭琳瑛
  • 8篇张琪
  • 3篇梁金鑫
  • 3篇吕芳
  • 2篇刘明月
  • 2篇李莉
  • 2篇米荣
  • 2篇刘晓雁
  • 2篇孙媛媛
  • 1篇曹玲
  • 1篇王芳
  • 1篇赵林清
  • 1篇陈冬梅
  • 1篇宋国维
  • 1篇崔小岱
  • 1篇邓洁

传媒

  • 4篇中华实用儿科...
  • 3篇中国小儿急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2012北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频振荡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与常规机械通气(CMV)对婴幼儿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RSV肺炎婴幼儿。根据研究对象入ICU顺序,利用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配至HFOV组及CMV组。记录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小儿危重评分、血气、呼吸机参数、氧合指数〔OI,OI=平均气道压(Pmean)×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100〕、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预后、肌松药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共28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接受CMV 15例,HFOV 13例。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入组前小儿危重评分和OI、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基础疾病及入组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组后6 h,HFOV组心率(HR)、呼吸频率(R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例数、HR下降例数、心肺复苏(CPR)例数和OI均较CMV组明显降低〔HR(次/min):130(125,138)比144(140,160),RR(次/min):35(34,38)比40(35,45),SpO2下降例数(例:1比10),HR下降例数(例:0比6),CPR例数(例:0比4),OI:6.5(4.4,8.9)比9.3(8.0,12.8)〕,使用肌松药例数(例:3比0)和7 d液体正平衡量〔mL/kg:167.1(113.8,212.6)比90.8(57.8,112.7)〕均较CMV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均未使用血液净化治疗,均未出现气胸和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且28 d内无一例死亡。结论应用HFOV治疗婴幼儿重症RSV肺炎较CMV可更早改善氧合水平和临床生理指标,减少HR、SpO2下降和CPR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肌松药的使用和液体正平衡,不增加气胸和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临床应用安全。
张瑾曲东任晓旭刘谷月吴雅慧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呼吸道合胞病毒急性呼吸衰竭常规机械通气婴幼儿
血液肿瘤与非肿瘤儿童脓毒症休克的临床特征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血液肿瘤与非肿瘤脓毒症休克儿童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7月入住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休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血液肿瘤基础疾病,分为血液肿瘤组和非肿瘤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休克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64例脓毒症休克儿童,男97例,女67例,年龄[M(Q_(1),Q_(3))]为3.6(0.8,7.8)岁。血液肿瘤组75例(45.7%),非肿瘤组89例(54.3%)。与非肿瘤组比较,血液肿瘤组年龄较大[6.0(3.6,9.4)比1.2(0.4,4.3)岁,P<0.001]、外科急症占比较低(14.7%比32.6%,P=0.013)、院内感染率较高[48.0%(36/75)比21.3%(19/89),P=0.001]。血液肿瘤组以血行感染为主[58.7%(44/75)],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46.7%(35/75)],非肿瘤组以呼吸道[40.4%(36/89)]及消化道[28.1%(25/89)]感染为主,病原体以革兰阳性球菌居多22.5%(20/89)。血液肿瘤组与非肿瘤组感染灶(P<0.001)及感染病原(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液肿瘤组抗细菌药物种类、去甲肾上腺素应用均高于非肿瘤组(均P<0.05)。与非肿瘤组相比,血液肿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100.0%(75/75)比80.9%(72/89),P<0.001]、28 d病死率[34.8%(23/66)比19.0%(15/79),P=0.048]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液肿瘤组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OR=1.387,95%CI:1.161~1.657,P<0.001);非肿瘤组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OR=1.419,95%CI:1.140~1.767,P=0.002)、6 h乳酸清除率(OR=65.857,95%CI:2.953~1468.638,P=0.008)。结论血液肿瘤组脓毒症休克患儿年龄更大,以血行感染为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更高。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儿童脓毒症休克不良预后相关。
刘霜戈海延张瑾王乔宇孙媛媛曲东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血液肿瘤儿童
危重症患儿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炎症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潜在影响,为危重症疾病的临床管理及评估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9至2023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94例患儿进行分析。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将患儿分为3组,评分≤70分为极危重组81例,71~80分为危重组150例,>80分为非危重组163例。收集甲状腺功能指标和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指标,并收集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与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识别甲状腺功能、炎症标志物在预测重症患儿预后方面的价值。结果394例患儿中,发生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321例,总发生率为81.5%,且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甲状腺激素[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水平在极危重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炎症标志物CRP、PCT、TNF-α、IL-6、IL-8、IL-10在极危重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甲状腺激素与炎症标志物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TT3、FT3、IL-6和IL-8水平能有效预测疾病预后。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单变量回归模型显示TT3、FT3、TT4、PCT、IL-8、IL-10与疾病预后有显著关联。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IL-6和IL-8为预测疾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炎症标志物的变化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状态和严重性,并影响疾病预后。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炎症状态在临床管理中十分重要,为危重症患儿的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曲艳凝刘霜张瑾戈海延曲东郭琳瑛任晓旭
关键词:危重症甲状腺激素炎症标志物预后
儿童肠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
目的探索儿童肠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1日~2011年5月31日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2份以上血培养肠球菌呈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65例纳入分析,占同期血流感染患者6.72%,为血...
张瑾张琪
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通过研究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指标,探讨如何治疗和预防严重脓毒症患儿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收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16例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7个月~7岁.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随访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16例患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大多发生在患儿脓毒症治疗的恢复期,潜伏期14 ~21 d.16例患儿均出现发热、全身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其中有8例患儿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升高,4例患儿表现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再激活.致敏药物分别为头孢类10例、万古霉素6例.患儿均予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甲泼尼龙治疗,经积极治疗后16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 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时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或重症病例的漏诊,延误治疗时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认识,动态监测、早期发现和干预是本病减少死亡、改善预后的关键.
梁金鑫曲东任晓旭郭琳瑛张琪刘霜张瑾刘晓雁
关键词:儿童严重脓毒症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血浆置换治疗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导致儿童急性胆红素脑病并文献复习
郭琳瑛张瑾任晓旭张琪
北京地区单中心住院儿童百日咳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单中心住院儿童百日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确诊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56例患儿中男性31例(55.4%),女性25例(44.6%)。发病年龄为10天~10岁,中位数75天。未接种疫苗41例(73.2%),有明确接触史29例(51.8%)。发病季节:春季14例,夏季19例,秋季11例,冬季12例。入院时咳嗽持续时间2~40天,平均14.36±8.70天。痉挛性咳嗽54例(96.4%),发绀30例(53.6%),喘息25例(44.6%),发热、呼吸困难各18例(32.1%),吸气末回钩10例(17.9%),呼吸暂停9例(16.1%)。肺部中小水泡音及喘鸣音各20例(35.7%)。并发百日咳肺炎46例(82.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54例(96.4%),中位数为19.66×10^(9)/L,淋巴细胞比例平均值66.48%±9.79%。CRP升高6例(10.7%)。重症患者23例(41.1%),重症组喘息的发生率高于与普通组(P<0.05),且CRP升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组(P<0.05)。住院时间1~70天,中位数为6天。除死亡1例(1.8%)之外均好转出院。结论儿童百日咳好发于未接种疫苗的婴儿,约半数有明确接触史,全年散发。百日咳肺炎常见,喘息、CRP升高可能提示为重症病例。
吕芳曲东张瑾李莉米荣曹玲
关键词:儿童百日咳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儿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探讨无创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USCOM)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5年4月本院急诊室及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及观察组(接受USCOM监测)(30例)。两组患儿均按照感染性休克指南给予相应治疗。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调整补液量及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结果两组间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液体复苏过程中并发症(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开始后1 h,观察组患儿的输液量、血气分析(PH、BE)及血乳酸与常规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开始6 h后,2组患儿的尿量、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PH)及血乳酸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在休克治疗开始前及开始后第1及第6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COM对感染性休克早期的病情判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准确地指导液体复苏、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
梁金鑫张琪任晓旭郭琳瑛曲东刘霜张瑾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儿童
3%高渗盐水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与传统生理盐水复苏相比较,探讨3%高渗盐水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44例(男33例,女11例),分为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24例)、3%高渗钠复苏组(HS组,20例),经静脉通路输入相应复苏液体,同时进行规范的抗休克治疗。监测液体复苏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乳酸、氧合指数(OI,=PaO2/FiO2)、尿量、血钠,计算24h乳酸清除率;记录24h输液量、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小儿危重评分(PCIS)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以及28d死亡率。结果(1)复苏后NS组和HS组心率、MAP较复苏前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点的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复苏前OI比较,HS组复苏后3h明显改善[(321.8±50.7)比(296.5±58.2)mmHg(1mmHg=0.133kPa),t=-2.50,P=0.018],Ns组复苏后24h改善[(325.7±62.6)比(304.2±70.4)mmHg,t=-2.60,P=0.016],两组各时间点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S组复苏后1h血钠高于NS组[(138.3±3.8)比(135.0±3.5)mmol/L,t=8.77,P=0.005],随后两组血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S组6h及24h输液量(ml/kg)较NS组明显减少[6h:(39.2±13.9)比(60.8±22.4),t=14.21,P=0.000;24h:(102.9±27.7)比(130.6±33.2),t=8.85,P=0.005]。两组6h、24h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24h乳酸清除率、24hPCIS、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HS组80.O%,NS组70.0%)及28d死亡率(HS组5.0%,NS组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高渗�
刘霜任晓旭郭琳瑛张琪张瑾祝益民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高渗盐水补液疗法血流动力学儿童
儿童重症人博卡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儿童重症人博卡病毒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9月1日~2017年3月31日人博卡病毒检测阳性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17例患儿纳入分析,占同期PI...
张瑾曲东陈冬梅赵林清吕芳任晓旭
关键词:儿童人博卡病毒重症下呼吸道感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