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内固定
  • 2篇股骨
  • 1篇术前
  • 1篇牵引复位
  • 1篇转子间
  • 1篇喙突
  • 1篇喙突骨折
  • 1篇髋骨
  • 1篇髋骨折
  • 1篇脱位
  • 1篇微骨折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分化
  • 1篇颈骨
  • 1篇颈骨折
  • 1篇空心钉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间充质细胞
  • 1篇肩锁关节

机构

  • 4篇烟台市烟台山...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鲁兴
  • 3篇陈旭
  • 2篇张兴林
  • 2篇周智勇
  • 1篇张兴琳
  • 1篇曲高伟
  • 1篇刘绍贤
  • 1篇张国栋
  • 1篇左海宁
  • 1篇王蕾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有无骨牵引对手术治疗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明确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术前是否需要骨牵引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组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受伤7 d内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将患者分为术前骨牵引组与术前无骨牵引组两组。骨牵引治疗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患者平均年龄(67±9)岁。无骨牵引治疗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患者平均年龄(65±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患者完全下地的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最终患肢髋关节评分的情况。结果对两组82例患者均进行了8~16个月(平均12.5个月)的回访。骨牵引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5.7±1.3)分、手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26.1±6.1)min及围手术期总体失血量(1053.3±143.5)ml与无骨牵引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6.3±1.4)分、手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24.1±3.9)min及围手术期总体失血量(1035.7±116.8)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频率、术后患者完全下地负重的时间、骨折的愈合时间及最终患肢髋关节评分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这几个方面对比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骨牵引不是必须的治疗。
褚楷王蕾陈旭张兴林鲁兴左海宁周智勇贾培桐刘绍贤曲高伟
关键词:髋骨折骨牵引复位法
Eyres Ⅲ A型喙突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总结EyresⅢA型喙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8月,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肩关节联合喙突骨折解剖复位后2枚空心钉固定治疗4例EyresⅢA型喙突骨折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36-41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例,机器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12 h,平均6 h。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4例均获随访12个月。术后4个月取出锁骨钩钢板,保留空心钉。术后8个月CT示骨折完全愈合。随访期间无肩关节再脱位,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继发骨折等发生。术后12个月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3-87分,平均85分。结论对于EyresⅢA型喙突骨折,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肩关节联合喙突骨折解剖复位后2枚空心钉固定可行且疗效满意。
褚楷陈旭鲁兴张兴林周智勇
关键词:喙突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
17β-雌二醇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诱导分化后的BMSCs分为对照组及17β-雌二醇组(1×10^-10、1×10^-9、1×10^-8 mol/L的17β-雌二醇),在诱导第7天,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细胞活力,Wnt1、Wnt10b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量;在诱导第14天,测定各组细胞Ⅰ型胶原酶(COIⅠ)mRNA含量;在诱导第21天,测定各组细胞成骨矿化能力,骨桥蛋白(OPN)及骨钙素(OCN)mRNA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10^-10、1×10^-9、1×10^-8 mol/L的17β-雌二醇能显著提高细胞活力[(0.41±0.03)比(0.45±0.04)、(0.51±0.05)、(0.57±0.05)](P<0.01),ALP活性[(0.23±0.02)比(0.34±0.02)、(0.42±0.03)、(0.48±0.05)](P<0.01),增加钙结节数量(P<0.01),上调COIⅠ、OPN、OCN mRNA表达量及Wnt1、Wnt10b及β-catenin表达量(P<0.01)。结论 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鲁兴张国栋褚楷张泽
关键词:17Β-雌二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分化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股骨头内部微骨折发生风险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在日常活动撞击力作用下股骨头内部骨质变化情况以及微骨折发生风险。方法取21具成人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共获得42个骨质及软组织完整的髋关节标本。首先测量标本股骨颈处骨密度、CE角、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及前倾角。然后参照AO推荐方法植入3枚空心钉后取出,模拟股骨颈骨折完全解剖愈合空心钉取出后状态,CT扫描观察股骨头内钉道形态。最后,模拟直立情况下股骨头受到撞击情况,分别用200、600、1 980 N力量撞击标本20次。CT扫描观察撞击后股骨头内钉道形态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微骨折发生危险因素。结果 CT扫描观察撞击力量为200、600 N时,股骨头钉道形态无明显变化,提示股骨头内无微骨折发生;撞击力量达1 980 N时,11具标本22个股骨头的钉道形态与撞击前相比有明显变化,钉道内有凸起及钉道狭窄,提示股骨头内发生微骨折,微骨折发生率为52.38%(11/21)。多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股骨头内部微骨折的危险因素(P=0.039),CE角、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前倾角与股骨头内部微骨折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股骨头受到日常活动撞击力可能出现微骨折,并且微骨折的发生与股骨头骨密度下降相关。
褚楷张兴琳鲁兴陈旭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空心钉微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