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针灸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代谢组学研究
  • 1篇醒脑
  • 1篇醒脑开窍
  • 1篇醒脑开窍法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源性
  • 1篇血流
  • 1篇熏洗
  • 1篇熏洗法
  • 1篇压疮
  • 1篇药粉
  • 1篇源性
  • 1篇针刺
  • 1篇针刺治疗
  • 1篇针灸治疗
  • 1篇枕套

机构

  • 6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省中西医...

作者

  • 6篇李聪
  • 4篇郭耀光
  • 4篇宋剑英
  • 2篇楚鑫
  • 2篇李季
  • 2篇胡纪可
  • 1篇陈凤鸣
  • 1篇屈玉华
  • 1篇蒋运兰
  • 1篇徐莉
  • 1篇梅雪峰
  • 1篇杨玲
  • 1篇云洁
  • 1篇谢超
  • 1篇李德华
  • 1篇杨娇

传媒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GC-MS的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筛选差异性代谢物,观察针刺对差异性代谢物的调节作用,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针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及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5例;同时收集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针刺组予双侧风池、阳池等穴针刺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治疗3个月;阳性药对照组予雷公藤多苷片口服,1片/次,每天3次,治疗3个月。观察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压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时间,ELISA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血红细胞沉降率(ESR)。采集正常对照组及针刺组治疗前后血清,采用GC-MS技术检测血清差异代谢物。MetaboAnalyst 4.0进行通路分析,SPSS23.0软件对差异性代谢物与药效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治疗组压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及RF、CRP均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共筛选出14种差异性代谢物,升高的有乳酸、柠檬酸盐、肌酸、3-羟基丁酸、花生四烯酸、缬氨酸、软脂酸;下降的有甘氨酸、色氨酸、精氨酸、L-苯丙氨酸、葡萄糖、谷氨酰胺、天冬氨酸。OPLS多变量模式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血清差异性代谢物有向正常对照组回归的趋势。主要涉及7条代谢通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乙醛酸二羧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柠檬酸盐、肌酸、花生四烯酸、缬氨酸、葡萄糖与压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时间、RF、CRP、ESR呈正相关;甘氨酸、L-苯丙氨酸、谷氨酰胺与疗效指标呈负相关。结论:RA患者存在氨基酸及糖代谢紊乱,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及糖代谢可能是针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郭耀光孙光伟杨玲李聪杨娇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代谢组学GC-MS氨基酸代谢糖代谢
中药熏洗法用于浅静脉穿刺输液中的效果观察
2015年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法对浅静脉血管充盈度、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输液前给予中药熏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直接输液。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充盈度和穿刺成功率。结果:中药熏洗法能明显改善静脉的血管充盈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徐莉谢超李聪
关键词:浅静脉穿刺中药熏洗法穿刺成功率
中风醒脑口服液联合醒脑开窍法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探讨中风醒脑口服液联合醒脑开窍法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8例,观察组82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接受醒脑开窍法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与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及认知功能[Fugl-Meyer(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血流[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SS-QO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风醒脑口服液联合醒脑开窍法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促进脑血流量,升高血清BFGF、VEGF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剑英李季李德华郭耀光胡纪可李聪云洁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风醒脑口服液醒脑开窍法针灸脑血流
一种翻身枕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翻身枕,包括楔形枕芯和套装在楔形枕芯上的枕套,所述楔形枕芯底面上设有防滑凸起,枕套与楔形枕芯斜面对应的表面上固定有若干个口袋,口袋内装有药粉包。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翻身枕,能够增加枕头与床的接触面积和...
楚鑫蒋运兰梅雪峰陈凤鸣屈玉华宋剑英李聪易银萍李颖馨
文献传递
羚角钩藤汤合温胆汤加减配合针灸对痰热内闭证中风偏瘫疗效及对中医症状、下肢功能和足底压力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研究羚角钩藤汤合温胆汤加减配合针灸对痰热内闭证中风偏瘫疗效及对患者中医症状、下肢功能和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医院诊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214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均给予降血压、抗血小板和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同时选取督脉、手厥阴经和足太阴经穴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另加用羚角钩藤汤合温胆汤加减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05%(91/107)和71.96%(77/107)(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和N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和N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和血浆黏度(PSV)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HSV、LSV和PSV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足静态压力占比和患足中部动态压力峰值均明显升高,两组健足中部动态压力峰值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足静态压力占比和患足中部动态压力峰值高于对照组,健足中部动态压力峰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下肢简化Fugl-Meyer万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羚角钩藤汤合温胆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痰热内闭证中风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血液流变学特征,促进足底压力和患肢功能恢复正常,对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效果。
宋剑英李季李聪郭耀光楚鑫
关键词:羚角钩藤汤温胆汤针灸下肢功能足底压力
川芎茶调散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风痰阻络证)及对神经血管源性活性介质的影响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风痰阻络证)的疗效及对神经血管源性活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将134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67例。研究期间对照组脱落、失访2例,剔除2例,完成63例;观察脱落、失访3例,完成64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口服布洛芬缓释片,1片/次,2次/d;和佐米曲普坦片,2.5 mg/次,1次/d,症状缓解后停用。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1次/d,口服正天丸,6 g/次,2次/d。观察组针刺治疗同对照组,并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d(2,4,12,24 h)和治疗后2~10 d,各评价1次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和程度、伴随症状、头痛发作次数、风痰阻络证和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评分;检测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和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115,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逐渐下降,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24 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前一时间点升高(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疼痛起效时间、治疗后2 h的疼痛有效率和治疗后3 d的疼痛消失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SQ量表各因子评分和MS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后24 h后疼痛复发率分别为36.51%(23/63)和18.75%(12/64),观察组疼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5和10 d的疼痛消失率分别为70.31%(45/64)和90.63%(58/64),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2.38%(33/63)和76.19%(48/63)(P<0.05);观察组NO,β-EP,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CGRP和ET-1水平均低�
李聪胡纪可郭耀光宋剑英
关键词: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川芎茶调散针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