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 作品数:23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7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DA联合组和单纯溶栓组,各54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单纯溶栓组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EDA联合组在单纯溶栓组基础上采取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功能康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小血流速度(V min)、最小血流量(Q min)]、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及不良反应。结果EDA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单纯溶栓组的77.78%(χ2=4.696,P=0.030)。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EDA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2组V min、Q min较治疗前增大,且EDA联合组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NE、MDA、ROS水平较治疗前下降,SOD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EDA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单纯溶栓组(P均<0.01)。EDA联合组与单纯溶栓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6%vs.5.56%,χ2=0.135,P=0.713)。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可减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 聂红霞于善花周芳彭艳艳张浩江陶中海
-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伴右向左分流的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特点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伴有右向左分流的隐源性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栓塞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入住我科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善全面检查,按TOAST分型,比较伴有右向左分流的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栓塞患者,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收集与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53例及房颤所致脑栓塞53例,两组在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比较无差异,均以前循环病灶多见,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以皮质/皮质下区域多见,表现为单个≥15 mm的病灶;房颤所致脑栓塞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通常显示前循环、单个、皮质/皮质下、≥15 mm的病灶;房颤所致脑栓塞多为单发大病灶或融合及多个病灶。
- 周芳庄爱霞冯寿琴曾庆宏殷乐聂红霞姜建东
- 关键词:右向左分流房颤
- “发泡试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 <正>目的探讨发泡试验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登记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病因分型筛选出不明原因型,进行发泡试验检查,根据能否探及栓子信号分为'阳性'和'阴...
- 周芳姜建东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胱硫醚酶β-合成酶G919A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胱硫醚酶β-合成酶(CBS)G919A基因多态性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对3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颅内血管MRA检查。采用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检测患者CBS G919A基因多态性,并使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其血浆Hcy浓度。结果 3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186例,无颅内动脉狭窄162例。其中CBS G919A基因为纯合突变型(AA)33例(9.4%)、杂合突变型(GA)135例(38.8%)、野生型(GG)180例(51.7%)。纯合突变型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杂合突变型及野生型患者(t=9.15,P<0.05;t=8.67,P<0.05);杂合突变型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t=6.89,P<0.05)。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9,P>0.05;χ^2=0.55,P>0.05)。结论 CBS G919A基因型与血浆Hcy水平相关,但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无关。
- 赵丽周芳彭艳艳聂红霞庄爱霞
-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同型半胱氨酸基因多态性
- 发泡试验在'不明原因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 目的:探讨发泡试验在不明原因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登记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病因分型筛选出不明原因型,进行发泡试验检查,根据能否探及栓子信号分为'阳性...
- 姜建东周芳庄爱霞冯寿琴戚玉娟曾庆宏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CS;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与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TCD发泡试验阳性46例(39.0%);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28±8.56岁,男性36例(78.3%),女性10例(21.7%);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为65.2%。临床上表现为脑梗死39例/46例(占84.8%)、TIA7例/46例(占15.2%);前循环脑梗死33例/46例(占84.6%),后循环脑梗死6例/46例(占15.4%);多发病灶34例/46例(占87.2%),单发病灶5例/46例(占12.8%);NIHSS评分0~3分27例/46例(占69.2%),4~10分8例/46例(占20.5%),11分以上4例/46例(占10.3%);微泡分级Ⅰ~Ⅱ级39例/46例(占84.8%),Ⅲ~Ⅳ级7例/46例(占15.2%)。结论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CS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以前循环多发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相对较轻,65.2%合并高血压。
- 姜建东庄爱霞戚玉娟冯寿琴曾庆宏周芳聂红霞于善花王阳王传琪金刚殷乐彭艳艳张浩江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
-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联合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 2023年
- 本研究旨在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1月开始,2023年3月结束,共收集120例接受血小板计数和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的数据,作为观察组,与此同时,选择120位接受体检的健康个体作为研究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TEG参数等各项数据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血小板计数与α角、MA值、CI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综合考虑研究指标,本研究提示联合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种检测方式能够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 彭艳艳王方园周芳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计数检测方式
- MicroRNA-107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表达的研究
- 曾庆宏刘霞庄爱霞周芳姜建东
- TCD发泡试验阳性的隐源性卒中临床特点分析
- 目的分析发泡试验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0例;在全面检查后进行TOAST分型,118例确定为隐源性卒中;对此组患者进行TCD发泡试验检查,并详细记录临床、生化及神经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
- 姜建东庄爱霞戚玉娟冯寿琴曾庆宏周芳聂红霞于善花王阳王传琪金刚殷乐彭艳艳张浩江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微栓子信号与转归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MES,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MRI...
- 姜建东周芳姜玉龙冯寿琴孙德锦庄爱霞曾庆宏张毅黄红梅聂红霞
- 关键词:微栓子信号经颅多普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