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阳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脊柱
  • 8篇脊柱侧
  • 8篇脊柱侧凸
  • 8篇侧凸
  • 4篇手术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4篇畸形
  • 3篇早发性
  • 3篇早发性脊柱侧...
  • 3篇椎体
  • 3篇先天性脊柱侧...
  • 3篇疗效
  • 3篇半椎
  • 3篇半椎体
  • 2篇切除
  • 2篇椎间盘
  • 2篇椎体切除
  • 2篇后路
  • 2篇非融合

机构

  • 9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冀中能源邢台...

作者

  • 9篇杨阳
  • 8篇仉建国
  • 7篇张延斌
  • 7篇王升儒
  • 6篇郭建伟
  • 3篇邱贵兴
  • 3篇沈建雄
  • 2篇王以朋
  • 1篇于斌
  • 1篇王海
  • 1篇李书纲
  • 1篇李其一
  • 1篇李明
  • 1篇翁习生
  • 1篇杨新宇
  • 1篇张庆喜
  • 1篇赵丽娟
  • 1篇赵宇
  • 1篇郑毅全
  • 1篇景娥

传媒

  • 6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术前量化训练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锻炼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术前量化训练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锻炼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间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间实施术前量化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术后锻炼依从性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锻炼依从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手术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术后锻炼依从性,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马春霞景娥王少锋李明张庆喜杨阳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康复效果
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
2015年
最初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是指5岁之前因各种病因导致的脊柱侧凸畸形[1]。根据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的最新定义及文献报道[2、3],10岁之前因各种病因导致的脊柱侧凸畸形均可称为EOS畸形,如婴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等。
杨阳仉建国
关键词:脊柱侧凸畸形SCOLIOSIS半椎体切除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被引量:6
2016年
背景: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需外科手术干预,已有文献报道使用多种外科术式治疗。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only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的文献报告中,病例的病因组成混杂,目前尚无针对PVCR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的大宗病例报道。目的:探讨PVCR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的疗效、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VCR治疗的66例严重脊柱侧后凸/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33例;年龄2-49岁,平均(16.0±2.3)岁;包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36例,先天性脊柱后凸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其中翻修手术8例。10例患者存在椎管内畸形。通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冠状面和矢状面节段性Cobb角、躯干偏移(Trunk shifl,TS)以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同时记录围手术期以及迟发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切除椎体(1.5±0.7)个(1~3个),手术时间195~540min,平均(330±44)min;出血量250-3000ml,平均(1171±387)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29个月,平均(55.5±7.4)个月。侧后凸组的冠状面侧凸、矢状面后凸、TS、SVA、胸后凸、腰前凸,和后凸组的矢状面后凸、SVA、胸后凸、腰前凸均得到明显改善。共1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2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1例,内固定失败4例,血胸2例,术中硬膜撕裂4例,脑脊液漏l例。结论:PVCR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其矫形效果良好。对于角状畸形而言,常需1个节段以上的脊椎切除。该手术技术要求高,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内固�
郑毅全仉建国王升儒郭建伟张延斌杨阳林莞锋
关键词:脊柱侧凸手术后并发症
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1.4岁(5~9岁)。通过复习病历,对患者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主弯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9±13.5个月(24~64个月)。8例患者共接受41次手术,其中33次为撑开手术,平均每位患者经历4.1次撑开手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75.4°±26.4°,术后矫正至31.6°±10.8°,末次随访时为30.9°±11.4°。T1-S1长度从术前的30.0±4.4cm增至术后的35.1±4.0cm,末次随访时为39.9±3.5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6±0.43cm/y。术前SAL为0.92±0.10,术后改善至0.99±0.02,末次随访时为1.00±0.05。有3例患者发生了5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4例次);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的胸廓畸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增高。
杨阳仉建国沈建雄赵宇于斌邱贵兴王以朋王升儒张延斌林莞峰
关键词: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营养不良型非融合技术
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椎体的影像学特点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腰椎和骶骨的影像学特点,为远端融合椎的选择及手术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93例手术治疗的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47例,年龄10.5±7.2岁(2~42岁)。所有病例均行全脊柱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测量侧后凸的节段性Cobb角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通过CT三维重建,对半椎体畸形进行分型;测量站立正位及凹侧Bending像上L4、L5和S1椎体的倾斜度(即相应椎体上终板与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夹角),计算L4和L5倾斜的柔韧性。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年龄≤6岁,B组,年龄7~12岁,C组,年龄≥13岁,对各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8例(94.6%)患者为单个半椎体,5例患者为2个半椎体。其中55个(56.1%)半椎体为完全分节型,43个半椎体为不完全分节型。节段性侧凸Cobb角42.5°±15.9°(12°~93°),柔韧性为(26.6±17.9)%(0~90%),顶椎椎体偏距为22.4±14.5mm(2~72mm)。51例(54.8%)患者有局部后凸,Cobb角度为20.5°±20.3°(2°~94°)。13例患者冠状面失平衡,19例患者矢状面失平衡。L4、L5和S1椎体在站立位正位X线片上的倾斜度分别为23.5°±10.2°、17.2°±9.0°和9.8°±5.9°;18例S1椎体倾斜度≥15°,其中5例倾斜度≥20°。L4和L5在凹侧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分别为14.5°±10.6°和12.0°±8.8°,椎体倾斜的柔韧性分别为(43.4±29.1)%和(39.3±29.5)%。A、B、C三组L4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和柔韧性在分别为7.6°±6.6°、13.9°±10.5°、21.1°±9.8°和(59.1±34.0)%、(42.9±25.7)%、(31.4±22.0)%,L5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和柔韧性分别为7.0°±6.6°、11.1°±8.5、17.2°±8.7°和(41.8±33.8)%、(39.1±23.4)%、(25.6±21.9)%,三组L4、L5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平均倾斜度和柔韧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段半椎体畸形常伴有远�
李其一仉建国邱贵兴沈建雄李书纲郭建伟张延斌王升儒杨阳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影像学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不同年龄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5岁以下与5~10岁单个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10岁以下单发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婴幼儿组(≤5岁)35例,儿童组(6~10岁)25例。两组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通过复习病历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 X 光片,记录手术时间、融合节段、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节段性 Cobb 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结果患儿术后均获得规律随访,随访时间:婴幼儿组平均65.0(29~127)个月,儿童组平均80.3(32~1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出血量:婴幼儿组285.8(100~700)mL,儿童组512.6(80~1400)mL。融合节段数:婴幼儿组平均3.3(2~7)个,儿童组平均4.9(2~11)个。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 Cobb 角:婴幼儿组平均37.9°(21°~71°),儿童组平均45.8°(25°~94°)。不同年龄组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前冠状面节段性 Cobb 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后凸角、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 Cobb 角、术前及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婴幼儿组采用短节段融合比例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 vs 28%,P <0.05)。婴幼儿组有2例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并发症(椎弓根骨折1例,术后畸形失代偿行翻修术1例),儿童组有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7% vs 4.0%,P >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
郭建伟仉建国王升儒张延斌杨阳
关键词:外科手术
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治疗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后路选择性胸腰弯(20例)或腰弯(25例)融合的Lenke 5C型AIS病例,男4例,女41例,平均年龄14.9±2.1岁(12-20岁)。所有病例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融合,平均随访36±20个月(24-105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躯干偏移、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开角、远端融合椎的倾斜、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胸腰弯或腰弯Cobb角平均47.3°±7.2°,术后矫正至6.4°±4.6°,矫正率(84.8±11.6)%,末次随访时为9.1°±5.4°,矫形丢失2.7°±4.6°。胸弯术前25.7°±7.4°,凸侧Bending像Cobb角7.6°±5.8°,柔韧性(72.7±23.0)%,术后矫正至13.2°±6.7°,自动矫正率(48.5±29.4)%,末次随访14.2°±7.6°,矫形丢失1°±6°。躯干偏移:术前21.3±11.5mm,术后19.5±13.3mm,末次随访10.9±8.9mm。术后近端与远端融合椎邻近椎间盘开角较术后明显减小,且在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加重。远端融合椎倾斜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交界性后凸1例,躯干失衡3例,胸弯失代偿并行融合延长手术1例。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对Lenke 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矫形效果,胸弯可获得良好的自动矫正,有效缩短了融合节段。
张延斌王升儒郭建伟杨阳仉建国沈建雄王以朋翁习生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
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5岁以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2月~2012年6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4例(男4例,女10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平均年龄3.5±1.2岁(2~5岁)。通过复习病历,对年龄、撑开次数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以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54.6±22.4个月(24~100个月)。14例患儿共接受99次手术,其中85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者经历6.1次撑开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73.8°±19.1°,术后35.8°±12.8°,末次随访时34.5°±16.3°。T1-S1距离从术前23.9±4.2cm增至术后27.1±4.8cm,末次随访时为33.6±5.2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1cm/y。内固定长度初次手术术后为23.1±5.3cm,末次随访时为28.0±6.2cm。SAL术前为0.90±0.10,术后改善至0.92±0.09,末次随访时为0.96±0.11。有4例患者发生8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7例次)并发症,均在撑开手术同时进行翻修;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用于治疗5岁以下、保守治疗无效的进展性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而且对患儿胸廓畸形也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尽管该技术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但通过翻修手术仍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王升儒仉建国邱贵兴郭建伟张延斌杨阳
关键词:早发性脊柱侧凸非融合技术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其并发症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5±1.1岁(2~5岁),其中3例合并心脏畸形,1例合并脊髓拴系,1例合并脊髓空洞。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手术并发症及矫形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89.9±56.8min,出血量306.6±152.3ml。手术切除单个半椎体35例,切除2个半椎体4例。融合节段数3.4±1.4个,其中2节段融合22例,占56.4%。术后随访时间5.9±2.6年(3~11年)。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39.3°±12.2°,术后即刻6.3°±7.2°,矫正率为(85.2±14.8)%,末次随访丢失3.2°±7.7°;术前节段性后凸角17.7°±17.0°,术后即刻2.9°±8.2°,矫形率为(87.0±69.0)%,末次随访丢失3.2°±11.4°;术后冠状面矫形节段头侧代偿弯及尾侧代偿弯自发矫正率(72.0±46.4)%和(81.8±34.5)%。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了3例并发症(7.7%),包括椎弓根骨折1例,断棒1例,畸形加重行翻修1例。另有2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椎弓根拉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对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早期手术可以达到短节段固定融合,但是内固定及与脊柱生长相关的并发症仍需临床医师重视。
郭建伟仉建国王升儒王海张延斌杨阳杨新宇赵丽娟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后路手术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