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根管
  • 1篇第一前磨牙
  • 1篇咬合
  • 1篇软组织
  • 1篇软组织缺损
  • 1篇皮瓣
  • 1篇皮瓣修复
  • 1篇皮肤缺损
  • 1篇皮肤缺损修复
  • 1篇前磨牙
  • 1篇缺损
  • 1篇缺损修复
  • 1篇组织缺损
  • 1篇颌骨
  • 1篇颌骨重建
  • 1篇下颌
  • 1篇下颌第一前磨...
  • 1篇磨牙
  • 1篇颊部
  • 1篇根管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杨劼
  • 2篇张陈平
  • 1篇王明一
  • 1篇朱亚琴
  • 1篇曲行舟
  • 1篇杨一鸣
  • 1篇廖骞
  • 1篇刘剑楠
  • 1篇刘叶飞
  • 1篇王慧珊

传媒

  • 2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颊部皮肤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面颊部由于其显露的部位以及相对有限的组织量,给重建修复带来了挑战。同时,作为面部最大的美学亚单位,颊部毗邻鼻、眼、唇、口等多个颜面部重要器官,在保证高质量缺损修复的同时,应确保周围器官的形态、功能不受影响。修复重建外科医师需要根据缺损的大小、层次、位置选择最优的修复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功能和美学效果。本文针对颊部皮肤缺损的不同修复方式做一综述。
杨劼张陈平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咬合引导的颌骨重建精确度分析及功能评价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颌骨缺损重建术中移植骨定位的平面优先原则,确保新建的颌骨功能定位与咀嚼功能恢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60例颌骨缺损患者,通过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确定平面的位置并以其作为参考平面,以咬合关系为引导,进行颌骨定位重建,最终完成种植修复。采集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CT数据,并与术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移植骨就位和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测定咬合力分布情况,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1个月时,上颌骨移植腓骨和髂骨就位的精确度分别为(90.28±0.29)%和(89.87±0.41)%,下颌骨分别为(82.21±0.32)%和(89.52±0.18)%,上颌和下颌种植体的精确度分别为(91.72±0.21)%和(86.07±0.26)%。术后6个月时,上颌骨移植腓骨和髂骨就位的精确度分别为(89.24±0.20)%和(89.86±0.37)%,下颌骨分别为(75.39±0.25)%和(85.02±0.17)%,上颌和下颌种植体的精确度分别为(90.22±0.27)%和(85.57±0.31)%。单侧颌骨缺损的咬合力分布健侧为(68.14±8.32)%,患侧为(35.22±5.73)%;而双侧缺损的左、右两侧分别为(52.18±1.75)%和(47.82±2.41)%。结论:咬合引导的颌骨重建能够预先确定移植骨的空间位置、种植体的植入位点与方向,最终实现精准的咬合重建,恢复咀嚼功能,是颌骨功能性重建的有力保障。
王明一王慧珊杨劼刘剑楠曲行舟张陈平
关键词:颌骨重建
下颌第一前磨牙非单根管系统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非单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方法:选取20颗具有非单根管系统下颌第一前磨牙离体牙标本,CBCT扫描数据,使用三维重建软件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的数目、根面沟情况及根管形态。结果:20颗下颌第一前磨牙非单根管系统中,单根及融合单根17颗(85.0%)、双根3颗(15.0%)。根面沟发生率为95.0%,好发于近中舌侧、舌侧。根管形态发生率分别为双根管Ⅲ型(1-2-1)25.0%、Ⅴ型(1-2)5.0%,三根管Ⅷ型(3-3)15.0%、Ⅸ型(3-4)型5.0%、C形9例45.0%、环形1例5.0%,其中C形发生率最高。结论:下颌第一前磨牙非单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复杂。
廖骞朱亚琴杨劼刘叶飞杨一鸣
关键词: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CB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