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孜君
-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女性腰椎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动态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后6月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诊治及再骨折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因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就诊的老年女性48例。制定随访标准进行健椎、双髋骨密度测量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的测定并记录数据。结果患者在骨折后6月,骨折影像学愈合时,全身骨密度(双髋)及骨折局部骨密度(健椎)显著低于基线值(P<0.05);4种骨代谢指标(即骨碱性磷酸酶、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骨钙素)水平均显著高于骨折时的基线水平(P<0.05)。骨折后1月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水平的改变量与骨折局部(健椎)骨密度改变量(△Z-score)的偏回归系数最大。骨折后1~3月,偏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骨代谢指标为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b=-0.150)、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b=-1.127)、骨钙素(b=0.094)。骨折后3~6月,偏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骨碱性磷酸酶(b=0.043)、骨钙素(b=0.062)。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在骨折达到影像学愈合时,全身骨密度(双髋)及骨折局部骨密度(健椎)明显低于骨折时的基线水平,二次骨折风险明显增高。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监测不同的骨代谢指标可以更好地评估骨密度降低的情况,从而对腰椎骨折的诊治以及再骨折的预防提供有效依据。
- 张孜君赵文彭海洲
- 关键词:腰椎骨折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折愈合
- 二次骨折风险评价: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后6-12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变化被引量:13
- 2013年
- 背景:国内外文献中关于骨折后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变化量的前瞻性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有文献报道,但主要集中于胫腓骨和踝关节骨折患者,且样本量较低。目的:观察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愈合后(伤后6-12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北京航天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48例,制定随访标准进行L1-4、患侧、健侧髋部骨密度测量及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测定,并行骨折愈合后患侧全髋部骨密度与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患者骨折愈合后,患髋及腰椎骨密度显著低于基线值,健髋部位骨密度与基线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在伤后6个月,即骨折完全愈合时,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均显著高于基线值(P<0.05)。患者在伤后12个月,即骨折完全愈合6个月,骨钙素水平显著高于基线值,其余骨代谢指标与基线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折达到临床及影像学愈合后,血清骨钙素水平的改变量与患髋骨密度改变量的偏回归系数最大。提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骨钙素血清水平对于评估骨密度回升速度具有较高价值。骨折愈合后监测相应的骨代谢指标可以提高判断骨密度变化的准确性,以降低罹患二次骨折的风险。
- 张孜君赵文赵玺彭海洲
- 关键词:骨组织构建骨代谢指标骨折风险
- 核磁共振成像影像测量表观扩散系数、信号强度比值与骨质疏松腰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信号强度比值(SIR)与骨质疏松腰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2011年3月~2017年1月行腰椎骨密度检查的2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分为骨量减少组(52例)、骨质疏松组(85例)和骨量正常组(98例),所有受试者通过MRI扫描进行化学位移成像,测量L2~4椎体的ADC值和SIR值,分析ADC、SIR与DXA所测骨密度(BMD)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ADC值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SIR值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25, P=0.006),SIR值与BMD呈负相关(r=-0.601, P=0.001)。结论:通过MRI测量的ADC、SIR与BMD值相关性良好,二者能够对骨质疏松的椎体进行定量评价,很好地反映骨质疏松腰椎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 彭海洲张孜君赵文郑晓风
- 关键词:腰椎核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骨质疏松
- 携载BMP-2的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以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制备新型缓释载药微球,携载骨生长因子2(BMP-2),研究其物理学特性以及在体内、体外对成骨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复乳法制备载有BMP-2的PLGA缓释微球,检测形态、粒径、载药率、包封率、释药规律。观察其在体外环境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观察其在小鼠股部肌肉内异位成骨的情况。结果缓释微球的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42.2±31.3)μm,正态分布,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双相动力学释药规律。随着微球缓释量的增加,携载BMP-2的微球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BMP-2介导的BMSCs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升高(P<0.05)。微球体内成骨效果明显,4周后可见大量的骨小梁,并有骨髓腔形成。结论携载BMP-2的PLGA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载药特性,可明显促进BMSCs增殖、分化、提高成骨活性。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吴永恒张孜君黄岩赵文
- 关键词:聚乳酸-聚乙醇酸人骨形成蛋白成骨活性骨组织工程
- 老年女性腰椎骨折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研究老年女性腰椎骨折愈合后(伤后6~12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为骨代谢指标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有效预防二次骨折。方法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因腰椎骨折就诊的老年女性48人。制定随访标准于伤后4h,3d,6个月,12个月进行伤椎、健椎、双髋骨密度测量,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的测定:骨碱性磷酸酶(BAP)、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骨钙素,osteocalcin,BGP)、I型胶原羧基(C)端交联肽(CTX-I)、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o骨折后4,6个月行CT+三维重建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采用SPSSl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患者骨折愈合后,伤椎及健椎骨密度显著低于基线值(P〈0.01),双髋部位骨密度与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在伤后6个月,骨代谢指标BAP,BGP,CTX-I,TRACP5b水平均显著高于基线值(P〈0.05o患者在伤后12个月,即骨折完全愈合6个月,BGP水平显著高于基线值(P〈O.01),其余骨代谢指标与基线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折达到临床及影像学愈合后,血清BGP水平的改变量与伤椎骨密度改变量的偏回归系数最大。结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血清BGP水平对于评估骨密度回升速度具有较高价值。骨折愈合后监测相应的骨代谢指标可以提高判断骨密度变化的准确性,以降低罹患二次骨折的风险。
- 张孜君赵文赵玺孙璟
- 关键词:腰椎骨折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折愈合
- 新型外固定支架系统-胫骨骨折模型的建立与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建立新型外固定支架系统在胫骨骨折模型上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评价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及力学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的材料结构优化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Mimics17.0软件将新鲜尸体的胫骨CT数据导入并建立胫骨模型,用Hypermesh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13,施加轴向载荷后观察Von-Mises应力分布和骨折断端位移情况,通过与生物力学结果对比评价其生物力学特点。结果成功创建了装配体有限元模型,生成548 101个体单元,节点548 101个。最大轴向载荷下骨折断端最大位移为1.16 mm,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布点为骨针接触面。结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该新型外固定支架胫骨骨折系统的生物力学分布情况,可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王美赵文申庆民张孜君刘子豪黄岩
- 关键词:外固定有限元胫骨骨折生物力学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