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4例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真菌培养获得真菌50株,其中念珠菌37株,占74%;17.5%为两种真菌感染;71.8%伴细菌感染;相关病死率为16.6%。二性霉素B脂质体与伊曲康唑对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有效率分别为50%和66.6%。结论:真菌感染是血液系统疾病继发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对病情缓解与长期生存尤为重要。
- 陈芳朱卫民
- 关键词:血液病真菌感染侵袭性
- 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最、易感因素及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4例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真菌培养获得真菌50株,念珠菌37株,占74%;17.5%为两种真菌感染;71.8%伴细菌感染;相关病死率为16.6%。二性霉素B脂质体与伊曲康唑对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有效率分别为50%和66.6%。结论:真菌感染是血液系统疾病继发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对病情缓解与长期生存的尤为重要。
- 陈芳朱卫民
- 关键词:血液病真菌感染侵袭性
- 硼替佐米辅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辅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同时予以硼替佐米辅助治疗,每例患者至少治疗1个疗程,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结果 8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6.25%,较好缓解率为63.75%,CR+n CR为56.25%。初治患者总有效率为91.81%,较好缓解率为75.41%,CR+n CR为68.85%;复治患者总反应率为68.42%,较好缓解率为26.32%,CR+n CR为15.79%,初治与复治总有效率、较好缓解率、CR+n CR等各项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治组优于复发难治组。生存分析显示,所有患者中位OS为128.5周(9~248周),中位PFS为110.5周(4~217周);各个分组的O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的PFS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异常、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炎等。结论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在初治和复发难治的MM患者当中均有较好的疗效,初治组患者的较好缓解率高于复发难治组患者,初治组比复发难治组的PFS长,主要不良反应有血液学异常、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炎,多数可以耐受。
- 田培军王晓军陈士军陈芳朱卫民周雪宦敏闫小英
- 关键词:硼替佐米多发性骨髓瘤疗效
- 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脂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脂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5例急性白血病(AL)作为研究组,按照FAB分型标准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9例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6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AL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持续检测AL患者血脂及血清LDH水平,并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观察不同LDH表达水平的AL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 AML组、ALL组LDL-C、HDL-C、TC显著低于对照组,TG、LDH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LDL-C、HDL-C、TC显著低于AML组,TG、LDH显著高于AML组(P<0.05)。AML患者:疗效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的患者LDL-C、HDL-C、TC高于无缓解(NR)患者,TG、LDH低于NR患者,差异均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患者:疗效为CR+PR的患者LDL-C、HDL-C、TC高于NR的患者,TG、LDH显著低于NR的患者,差异均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268 U/L的AML患者5年生存率为22.6%,LDH≤268U/L的AML患者5年生存率为41.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268U/L的ALL患者5年生存率为19.8%,LDH≤268 U/L的ALL患者5年生存率为38.6%,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LDH与AL疾病进展和预后有关,检测DLH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预后。
- 邓蕾朱卫民田培军王晓军陈世军陈芳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乳酸脱氢酶血脂病情监测预后
- HAG预激方案治疗老年低增生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3例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环境污染的因素,目前老年白血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主,约占全部老年白血病的50%以上。老年AMI是一类在生物学上和临床表现上与年轻患者不同的白血病。
- 田培军朱卫民王晓军陈芳陈士军
- 关键词:HAG老年白血病化疗耐受性细胞增殖周期
- 电视硬质气管镜下治疗中央型气道内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 2012年
- 硬质气管镜也称为"通气支气管镜",主要能使气道保持通畅,同时能通过操作端的侧孔连接呼吸机,在电视辅助直视下,能同步进行氩等离子体凝固(APC)、激光消融、支架释放及冷冻等,本研究通过观察电视硬质气管镜下治疗中央型气道内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
- 陈芳
- 关键词:肺肿瘤支气管镜
- 急性白血病患者AT-Ⅲ、vWF、DD及VEGF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 AT-Ⅲ(抗凝血酶Ⅲ)、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D(D-二聚体)及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以探讨这些活性物质在 AL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5例 AL 患者(其中 AML30例,ALL15例)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AT-Ⅲ、vWF、DD及VEGF的含量,并对A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同时将APL与其它类型的AL进行了对比观察。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结果:(1)AL 患者初诊时血浆 VEGF、vWF、DD 含量均明显升高,而AT-Ⅲ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 AL 组中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组血浆DD与vWF水平较其他AL(M2、M4、M5)患者增高,而AT-Ⅲ水平减低,而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组与ALL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VEGF含量与其他类型AL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 CR(完全缓解)时,血浆AT-Ⅲ含量恢复正常,而 VEGF、vWF 及 DD 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PR)和未缓解(NR)]时,上述因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浆VEGF、vWF及DD水平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而AT-Ⅲ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负相关。结论:AL 患者初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损伤、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改善。动态监测 AL 患者血浆 DD、vWF、AT-Ⅲ及 VEGF 水平,可作为白血病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 王晓军朱卫民田培军陈芳陈士军周雪宦敏闫小瑛杨景张弛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
-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半量预激方案对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半量预激方案对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效果。方法: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选择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对照组选择柔红霉素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结果:化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6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期间的胃肠道反应、脱发、口腔溃疡、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至今,治疗组的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
- 田培军王晓军陈士军陈芳朱卫民周雪宦敏闫小英
- 关键词:急性髓性白血病去甲氧柔红霉素老年人
- 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2月到2014年6月选择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H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6月,观察与记录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毒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78.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分别为(22.34±2.11)月和(33.14±3.19)月,而对照组分别为16.23±1.98个月和24.45±3.15个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能提高治疗总体疗效与总体生存期,应用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田培军王晓军陈士军陈芳朱卫民周雪宦敏闫小英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生存期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