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刚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合川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4篇血肿
  • 4篇脑出血
  • 4篇出血
  • 3篇血管
  • 3篇引流
  • 3篇引流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疗效
  • 3篇颅内
  • 3篇脑损伤
  • 3篇开颅
  • 2篇血管畸形
  • 2篇血肿清除
  • 2篇血肿清除术
  • 2篇伤患者
  • 2篇术后
  • 2篇内压
  • 2篇清除术
  • 2篇外科

机构

  • 12篇合川区人民医...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陈刚
  • 5篇黄源
  • 5篇王远华
  • 4篇康睿
  • 2篇龙飞
  • 2篇唐雄伟
  • 2篇吴军
  • 1篇谢延风
  • 1篇罗治彬

传媒

  • 2篇当代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不同术式疗效比较
2014年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锥颅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上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式的分为两组。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以及近期疗效上没有显著性差异(>0.05),但锥颅引流术组在术后并发症上要低于小骨窗开颅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锥颅引流术在治疗效果上相差不大,但锥颅引流术的术后并发症更低,且更易于操作。
王远华陈刚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引流术
姜黄素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Neuro-2a神经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通过离体细胞实验探讨姜黄素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Neuro-2a神经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系Neuro-2a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干预组用棕榈酸(PA)刺激细胞,预保护组用姜黄素预保护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炎症因子释放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细胞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0.2 mmol/L的PA刺激能使Neuro-2a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的释放明显增加,干预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5,P=0.002 5),25μmol/L的姜黄素预保护能明显降低IL-8释放,25μmol/L姜黄素预保护组小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6,P=0.026 4);同时,相对于对照组,干预组IL-8(t=6.030,P=0.003 8)的mRNA表达均异常升高,姜黄素具有抑制作用,预保护组IL-8基因表达小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6,P=0.031 8)。相对于对照组,干预组活化性蛋白-1(AP-1)表达明显升高(t=9.295,P=0.000 7),姜黄素具有抑制作用,预保护组的AP-1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2,P=0.005 6)。结论姜黄素可抑制游离脂肪酸诱导的Neuro-2a细胞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P-1来调控。
陈刚王远化莫永彪
关键词:姜黄素游离脂肪酸IL-8
创伤性脑损伤15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创伤性脑损伤158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158例在本院确诊为创伤性脑损伤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除了对症处理意外,采取东莨菪碱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进行一般处理和治疗,不采取东莨菪碱进行辅助治疗。在患者损伤以后的24h之内,使用东莨菪碱进行静脉推注,0.3mg/次,1次/15min,2次/d。持续治疗7d。结果在术后的24h和48h,实验组的疗效明显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东莨菪碱能明显改善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程度。
黄源陈刚王远华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28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AH)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先行腰大池置管引流,而后再行动脉瘤夹闭术。在剪开硬脑膜前,打开腰大池引流阀,缓慢释放脑脊液约50mL后关闭。腰大池引流管在术后7d内拔除。结果术前头痛患者231例,引流5d后,头痛明显减轻者219例,占94.8%,术前意识障碍者108例,其中105例意识明显好转,占97.2%,术后7d内出现脑梗死和脑积水的患者分别为33例(11.6%)和6例(2.1%);术后颅内感染51例,全部治愈。恢复良好252例,中残者27例,重残者3例,死亡3例。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能防治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并发颅内感染时可经腰大池并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康睿陈刚
关键词:引流术颅内动脉瘤血管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
38例脑血管畸形出血开颅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评价脑血管畸形出血开颅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38例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行外科开颅手术,其余15例应家属要求进行保守治疗。结果治疗后,日常能力评定结果显示,手术切除组总有效率为87.0%,保守组为8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Ⅲ级及以上并发症的出现率分别为57.1%、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组患者Ⅲ级以下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的4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管畸形出血开颅手术应当根据患者病情S-M分级选择适当的术式,以改善病情、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王远华陈刚
关键词:开颅手术血管畸形脑出血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或合并血肿清除手术,术中及术后对照组常规进行相关生命指标监测,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持续监测颅内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改善预后。
陈刚黄源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有创颅内压监测预后
比较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评价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89.12±37.98)mL]、手术时间[(2.60±0.83)h]及术后住院时间[(27.12±3.85)d]]均高于观察组[(43.75±7.69)mL、(1.55±0.47)h、(22.04±4.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47、6.029、4.533,P<0.05);对照组两组死亡率、重残率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7%、26.67%、66.67%,观察组为6.67%、23.33%、70.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89、0.077,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高于研究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微创穿刺引流术手术创伤更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陈刚黄源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
纳洛酮血肿腔内注射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血肿腔内注入盐酸纳洛酮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6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6)、静脉滴注纳洛酮组(n=30)和血肿腔内灌注纳洛酮组(n=30),观察各组生命体征、意识复苏时间、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3个月后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患者的血液及呼吸循环恢复稳定较快。腔内注入纳洛酮组的意识复苏时间比对照组和静脉滴注纳洛酮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第10天,纳洛酮治疗组比对照组的GCS上升,且血肿腔内灌注组较静脉滴注纳洛酮组升高明显(P<0.05)。而血肿腔灌注纳洛酮组β-EP含量显著低于静脉滴注组及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静脉滴注组患者GOS比对照组升高,而且血肿腔内灌注组较静脉滴注纳洛酮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血肿腔内灌注纳洛酮可能通过拮抗β-EP的作用,缩短中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黄源陈刚王远华康睿罗治彬
关键词:纳洛酮颅脑损伤Β-内啡肽
动态监测颅内压在颞叶胶质瘤术后的价值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动态监测颞叶胶质瘤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ICP监测在其术后的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1年1~11月的77例颞叶恶性胶质瘤患者(Ⅲ级37例,Ⅳ级40例)术后ICP数值,观察术后ICP变化规律,探讨ICP与术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6h内ICP多波动于正常范围(5.76±5.42)mmHg;6~72hICP逐渐升高(10.51±10.21)mmHg;72h后ICP达峰值并趋向稳定(12.25±10.72)mmHg。与其他时间段比较,术后6h内ICP数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ICP监测能够早于临床观察,及时发现颅内高压,提高了颞叶胶质瘤术后治疗的安全性。
康睿陈刚
关键词:颅内压颞叶胶质瘤
加速康复外科理疗对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疗效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疗对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疗效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该院治疗的≥65周岁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0例随机分为加速康复理疗组和传统治疗组,每组35例,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效果、患者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加速康复理疗组术后6 h,第1、2天疼痛评分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第3、4、5天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可减轻早期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陆波陈刚莫永彪龙飞康睿贾孝军王远华唐雄伟吴军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