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华
- 作品数:23 被引量:15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肺血来源于冠状动脉瘘的肺动脉闭锁的造影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对肺血主要来源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均经心血管造影诊断并为外科手术证实,分别成功行择期根治术及分流术。造影显示肺循环血供均来自冠状动脉,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结论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肺循环主要供血来源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罕见畸形,术前确诊的“金标准”仍是心血管造影。
- 王诚赵世华蒋世良黄连军凌坚徐仲英郑宏吕建华
- 关键词:肺动脉闭锁冠状动静脉瘘心脏缺损心血管造影术
- 肺灌注显像结合X线胸片诊断急性肺栓塞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X 线胸片检查(Q/X)替代肺灌注/通气显像(Q/V)用于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72例疑诊急性肺栓塞,且肺灌注显像显示至少有一个肺段灌注缺损的患者,24 h 内行 X 线胸片检查和肺通气显像,比较 Q/X 和Q/V 的诊断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 Q/X与 Q/V 结果的符合率为84.7%,Q/X 对 Q/V 的阳性预测值为83.7%,阴性预测值为87.0%。在该组病例中,Q/X 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灵敏度为94.9%,特异性为63.6%,准确性为80.6%;而 Q/V 则分别为94.9%,78.8%和87.5%。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Q/X 均显示不匹配,而Q/V 均显示匹配,两者结果不同。结论对于多数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Q/X 可以替代Q/V 用于诊断,但对于 COPD 患者应选择 Q/V。
- 方纬吕建华韦云清郭新华王峰何作祥
- 关键词:肺栓塞放射性核素显像MAADTPA
- 电子束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被引量:1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 1996年 4月至 1999年 9月 ,2 5例大动脉炎患者接受了EBCT检查。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15 0 XP型EBCT扫描机 ,扫描方式 :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 (SSM) ,扫描层厚 3mm ,扫描时间 0 1s,心电门控 ;连续容积扫描 (CVS) ,层厚 3mm ,扫描时间 0 1s。非离子型对比剂 ,30 0mgI/ml。其中 17例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 ,4例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换瓣手术 ,病理诊断大动脉炎。 2例 2年后因瓣周漏再次行换瓣手术。结果 17例均有升主动脉壁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且延续至主动脉瓣水平 ;活动期 10例动脉管壁增厚呈环状高密度影或分层状 ,内壁光滑。非活动期 7例管壁增厚程度轻 ,呈低密度环。 11例升主动脉扩张 ,左心室扩大 ,主动脉瓣中 重度关闭不全。 4例手术换瓣患者病理所见符合大动脉炎所见。结论 大动脉炎基本CT征象是动脉壁增厚 ,累及升主动脉者可同时累及主动脉瓣 ,造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活动期应为手术禁忌证。EBCT对检出此类大动脉炎有重要价值并且可反映大动脉炎的病程。
- 金敬琳戴汝平阮英茆何沙王红月曹程吕建华荆宝莲白桦
- 关键词:TAKAYASU动脉炎电子束CT大动脉炎
- Berman导管在复杂心血管畸形造影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Berman球囊导管在复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5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复杂心血管畸形的患者 ,用Berman导管从静脉路径行选择性右心房室、肺动脉造影及导管检查 ,并通过室间隔缺损行左室或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结果 15例检查均获得技术成功。左室造影能明确显示室间隔缺损相对于半月瓣位置关系 ,并鉴别出 2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利用Berman导管的漂浮特性 ,在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患者能完成其他导管难以实现的肺动脉造影测压。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患者 ,导管可自右心送达降主动脉完成顺行球囊阻断造影 ,清晰显示固有肺动脉及粗大体肺侧支的解剖及相互关系。本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Berman导管在选择性心血管造影诊断中用途广泛 ,操作安全 。
- 张岩谢若兰吕建华蒋世良
- 关键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 3D打印技术在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房间隔缺损(ASD)解剖模型,探讨3D打印模型在特殊类型ASD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继发孔型ASD患者,均行CTA检查,将扫描数据输入FitMe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数据输入3D打印机进行打印。根据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介入治疗并制定介入手术方案。结果 25例ASD模型均制作成功。对7例多孔型ASD采用ASD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4例下腔型ASD采用PDA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余病例由于缺损直径过大或结构特殊未行介入治疗。结论 3D打印ASD模型技术具有可行性,对于较为复杂的ASD可通过术前模拟介入治疗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 杨帆郑宏李世国徐仲英蒋世良张戈军吕建华杨延坤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 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形态学特点及其对经导管封堵术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探讨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边缘形态学特点及其对封堵术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1997年9月—2005年12月符合封堵治疗适应证的272例40岁以上成人继发孔型ASD,采用Amplatzer法封堵ASD。封堵前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缺损形态学进行全面评价,按照残存边缘条件进行分组。分别对两组的缺损大小、边缘形态和长短、封堵器直径、成功率,残余分流率和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全部272例中存在短边者96例,占35.3%;薄边者61例,占22.4%。短边以前缘最常见69例(71.9%),长度(1.4±1.4)mm;薄边以后下缘最常见,占59.0%(36例),长度2~23mm,平均长度(6.7±6.3)mm。A组[短边和(或)薄边]共135例,占49.6%,B组(边缘良好)共137例,占50.4%。A、B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技术成功率、残余分流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缺损TTE径[(18.9±5.5)mm和(16.5±4.8)mm,P<0.01]、TEE径[(22.7±5.0)mm和(20.0±5.5)mm,P<0.01]、所选用的封堵器直径[(29.1±5.7)mm和(26.0±5.9)mm,P<0.01]以及肺动脉收缩压[(36.9±11.9)mmHg(1mmHg=0.133kPa)和(32.6±9.1)mmHg,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均高于B组。A、B两组封堵器直径与TTE和TEE所测量的直径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A组TTE:r=0.709,TEE:r=0.850;B组TTE:r=0.716,TEE:r=0.915)。B组均高于A组,而且两组中封堵器直径与TEE值的相关性均高于与TTE的相关性。结论成人继发孔型ASD近一半合并边缘短缺和(或)边缘变薄,但选择直径更大的封堵器仍可以成功实施封堵治疗。而根据TTE和TEE,特别是后者所测量的直径能够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 赵世华王诚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凌坚郑宏张戈军吕滨吕建华金敬琳闫朝武王浩刘延玲戴汝平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心脏导管插入术AMPLATZER封堵器
- NuMED CP支架置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 目的:评价NuMED CP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或成人主动脉缩窄(CoA)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完成8例CoA CP支架置入术。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19.1±6.0 岁(13~32岁),上肢均...
- 俞飞成黄连军蒋世良徐仲英赵世华吴文辉吕建华金敬琳禹纪红
- 文献传递
- 覆膜Cheatham-Platinum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评价新型覆膜Cheatham-Platinum(CP)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或成人主动脉缩窄(CoA)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共完成8例CoA覆膜CP支架置入术。根据CT和DSA检查选择支架的型号及球囊的大小;经股动脉穿刺送入装载有支架的球囊导管,准确定位后充盈内外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缝合局部穿刺点。结果覆膜CP支架均顺利置入。跨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差明显下降,术前为(63.8±17.6)mm Hg(1mm Hg=0.133kPa),除1例由术前77mm Hg降至35mm Hg外,余者均降至5mm Hg以下,主动脉最窄处直径由术前(4.8±1.4)mm增加至(18.0±2.6)mm。除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外,余者上下肢血压均恢复正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分流完全消失。随访1~8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超声多普勒或CT增强扫描示缩窄端管径明显改善。结论新型覆膜CP支架置入治疗CoA,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黄连军俞飞成蒋世良金敬琳禹纪红徐仲英吴文辉吕建华赵世华
-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
- 难处理性心外异常分流介入治疗方案的建立及推广
- 赵世华蒋世良徐仲英闫朝武陆敏杰张戈军胡海波李世国吴文辉郑宏凌坚徐亮吕建华金敬琳兰天
- 该项目属于医疗卫生领域以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为代表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瘘和主动脉窦瘤破裂为代表的主动脉根部病变,以及某些先心病复杂畸形外科术后残存病变等,临床处理十分棘手。特别是合并重度肺动脉高...
- 关键词: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 应用Amplatzer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及初步疗效评价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应用 Amplatzer 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共11例,年龄4.0~17.0(10.09±5.17)岁,体重15~63(35.05±16.20)kg。PDA 长度为8.4~20.9(14.09±3.50)mm,最狭窄处均位于肺动脉侧,直径为1.0~2.0(1.48±0.35)mm;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 血管塞封堵PDA。封堵后5~10 min 行胸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任何并发症。术后10 min 胸主动脉造影示11例动脉导管均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5例完成1年随访,PDA 完全闭合,未见再通。结论:应用 Amplatzer 血管寨封堵类似于长管状的 PDA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技术成功率高,即刻效果好,近、中远期随访疗效可靠。
- 张戈军蒋世良凌坚赵世华黄连军徐仲英金敬琳吕建华吴文辉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