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谷
-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IF4E、C-myc及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 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E,eIF4E)、C-myc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C-myc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逐渐上升(P<0.01),且胃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进展期者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早期者(P<0.01)。在胃癌癌旁黏膜组织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非癌对应黏膜组织(P<0.01或P<0.05);而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3,P<0.01)。C-myc和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胃癌组与胃癌前情况各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52、0.494,P<0.01),而胃癌前情况各组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75、0.694,P<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C-myc及CDK4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eIF4E高表达有关,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 张英方向明何小谷张帆
- 关键词:胃癌C-MYC
- 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比较肝炎后肝硬化(VC)和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150例VC患者和90例AC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C组患者87.8% (79/90)为男性,显著高于VC组的65.3%(98/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4,P<0.05).VC组年龄显著高于AC组[(57.8±7.0)、(52.1±5.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P<0.05).AC组出现蜘蛛痣、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肝掌、男性乳房发育以及肝肿大的比例显著高于VC组[54.4% (49/90)与20.7%(31/150),32.2% (29/90)与4.0%(6/150),68.9%(62/90)与25.3(38/150),8.9%(8/90)与1.3%(2/150),65.6%(59/90)与14.7%(22/150)];VC组出现面色晦暗、脾肿大的比例显著高于AC组[40.7%(61/150)与21.1% (19/90),84.7%(127/150)与64.4%(58/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8.88、35.97、43.90、6.26、65.15、9.68、13.02,P均<0.05).AC组GGT、AST/ALT、ALP、MCV、肝右叶斜径均显著高于VC组[(138.5±31.2)、(62.1±9.6)U/L,2.1±0.3、1.0±0.2,(221.6±31.4)、(118.3±22.8) U/L,(110.4±13.6)、(88.2±11.5) fl,(14.7±1.1)、(11.9±0.9)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90、34.05、29.41、13.51、21.44,P均<0.05).AC组SBP发病率显著高于VC组[14.4%(13/90)与2.9%(10/150)],VC组HCC比例高于AC组[16.7%(15/90)与30.7%(46/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3、5.82,P均<0.05).结论 临床上应注意区分不同的肝硬化,进行差异化治疗.
- 何小谷方向明陈时张帆邓琴
-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
- 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3年
-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CRC)的癌前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被广泛研究。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均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两者的发病因素及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胆囊良性疾病导致结直肠息肉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胆汁暴露、基因突变、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作用和病因共享。该文就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陈嘉兴何小谷
-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胆囊良性疾病发病机制
- 乌司他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同时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营养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氨基水杨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试验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静脉注射,q12h。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病情活动指数(CAI)评分,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β、IL-8、CRP水平及MPO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β水平和MPO活性、CAI评分及观察组IL-8、CRP水平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TNF-α、IL-8、CRP水平显著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种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结肠炎症反应与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 何小谷方向明汪勇陈时邓琴
- 关键词:乌司他丁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因子
- eIF4E、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eIF4E的表达差异显著,呈递增趋势( P <0.01),且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进展期组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早期胃癌组( P <0.01)。在胃癌癌旁癌前情况组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非癌对应组( P<0.01或P <0.05);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φ=0.343,P <0.01)。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 P <0.01)。胃癌组织中eIF4E与CDK4呈显著正相关( Kappa=0.464,P <0.01),而胃癌前情况组织中eIF4E与CDK4也呈显著正相关( Kappa=0.693,P <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eIF4E高表达可能导致CDK4表达水平增高,这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寻找胃癌治疗的分子靶点提供了线索。
- 郑永芳方向明何小谷
- 关键词:胃癌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
-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排他性诊断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020年由22个国家30位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发布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新定义,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新的命名更恰当地体现了疾病发生与代谢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结直肠息肉是消化道的良性肿瘤,但结直肠癌大部分由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进展而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结直肠癌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相关文献也表明结直肠息肉与代谢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相关性,MAFLD与结直肠息肉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但二者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就MAFLD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陈雅文何小谷
-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