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采玲

作品数:9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值模拟
  • 2篇气象
  • 2篇夏季
  • 2篇巴丹吉林
  • 2篇巴丹吉林沙漠
  • 1篇低空
  • 1篇地表
  • 1篇地表反照率
  • 1篇地区植被
  • 1篇动量下传
  • 1篇对流边界层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植被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数值天气预报
  • 1篇探空
  • 1篇探空资料
  • 1篇土地利用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赵采玲
  • 5篇李耀辉
  • 4篇张铁军
  • 3篇柳媛普
  • 2篇段海霞
  • 2篇韩博
  • 2篇李照国
  • 2篇吕世华
  • 2篇孙旭映
  • 1篇刘新伟
  • 1篇张少波
  • 1篇颜鹏程
  • 1篇奥银焕
  • 1篇任余龙
  • 1篇姚秀萍
  • 1篇王玮
  • 1篇赵建华
  • 1篇巩崇水
  • 1篇宋琳琳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2篇干旱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基于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被引量:14
2019年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38个站点L波段探空观测、2016年7月加密探空观测和ERA-Interim边界层高度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观测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地区,08:00(北京时,下同)冬季边界层高度最高;20:00春季边界层高度最高,边界层高度从西部到东部有显著降低的趋势。ERA-Interim资料基本能表现出边界层高度的区域分布,但相对于探空观测得到的边界层高度,除夏季20:00外,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边界层高度均偏低。全年平均而言,08:00(20:00)偏低160 m(170 m),其中在08:00(20:00),冬季(春季)偏低最显著。08: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近地层温度和风速相关更加显著;20: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更加显著。2016年7月加密观测资料对比表明,ERA-Interim资料的对流(中性)边界层高度显著偏高;低层稳定度、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偏大可能是造成边界层高度偏高的原因;ERA-Interim资料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偏低,与低层稳定度和近地层温度偏低相关,但其影响因素相对更加复杂。
赵采玲李耀辉李耀辉柳媛普张铁军张铁军
中国西部地区暴雨过程高、低空急流耦合影响机制的个例研究
2023年
高、低空急流对中国暴雨有重要影响,但是其对中国西部地区暴雨影响的深入研究缺乏,其耦合过程及机制的研究更少。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数值模拟,研究高、低空急流耦合效应对2018年7月8~11日中国西部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是在中高纬东移冷涡低槽与副高西伸北抬的有利背景下产生的,高、低空急流耦合有利于暴雨的发展。(2)高、低空急流耦合主要通过次级环流和动量下传得以实现:高空急流加强高层辐散下沉,同时低空急流加强低层辐合上升,促使高、低空急流之间形成次级环流,其下沉支引导高层高值位涡向下层传播,形成动量下传,与中层高值位涡区相衔接,高、低空急流在中层耦合。(3)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中层不稳定能量的聚集,促使低空急流加强发展;进而增强了辐合强度,促使上升运动加强,从而增强了降水强度。通过增减高、低空风速的敏感性试验发现,高低层风速的增减能够改变中低层最大位涡的增减,其基本对应了强降水时段,且位涡值越大降水强度越强。(4)高、低空急流强度共同对降水强度有重要影响:数值模式敏感试验表明,当同时增加高低空急流强度,降水强度将增强,而仅增加高空或低空急流,降水强度变化不大,但减弱高空或低空急流强度,降水强度均会减弱。
段海霞姚秀萍刘新伟周甘霖赵采玲
关键词:动量下传次级环流
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中国西北地区风速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10 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的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 m风速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 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的模拟效果。其中对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对12月10 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模拟10 m风速的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的改进。
赵采玲张铁军张铁军王玮柳媛普李耀辉
关键词:土地利用数据数值模拟
中国西北区域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改进及应用
张铁军段海霞柳媛普任余龙巩崇水周甘霖李耀辉赵采玲曾鼎文颜鹏程赵建华宋琳琳
科学技术领域:环境气象。 主要科技内容:(1)研发并建立了具有中国西北特色的区域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NW_MNPS)和沙尘数值模式系统(GRAPES_SDM),提高区域高影响天气预报精细化技术水平,实现了西北地区...
关键词:
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环境气象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陆面热状况对边界层高度影响的模拟实验被引量:19
2014年
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对夏季晴天巴丹吉林沙漠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和边界层高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热状况下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沙漠的陆面热状况和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白天感热输送越强、地表温度越高时,对流边界层高度越高;夜间负感热越强、地表温度越低时,稳定边界层高度越厚。白天对流边界层变化与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陆面热状况对对流边界层发展和维持的影响较大;夜间稳定边界层变化与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变化的相关性不大,影响夜间稳定边界层发展的因素较多,陆面热状况仅是因素之一。
赵采玲吕世华李照国李建刚韩博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数值模拟
我国北方不同下垫面地表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中国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计划——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的观测数据,分析塔中站、奈曼站、平凉站和锦州站2015年8—10月及定西站2016年8—10月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分析发现,不同下垫面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相对于向下短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不同下垫面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差异更加明显。塔中站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最大,锦州站和平凉站相对较小。净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总辐射相位一致,农田净辐射日峰值相对较大。地表反照率3个月平均从大到小依次为塔中站(0.27)、定西站(0.19)、锦州站(0.16)、奈曼站(0.15)和平凉站(0.14)。各站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为单峰型,其中,奈曼站感热通量峰值最大(276W·m^-2),平凉站潜热通量峰值最大。定西站和锦州站净辐射分配以感热通量为主,平凉站则以潜热通量为主。
周甘霖李耀辉孙旭映张铁军赵采玲
关键词:能量通量地表反照率下垫面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残余层与深厚对流边界层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利用2012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实验所得到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对夏季巴丹吉林沙漠对流边界层高度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连续观测到厚度超过3500 m的深厚对流边界层,其最大高度可达4000 m以上;当这种深厚对流边界层出现之前,当地中低层大气(1000~4000 m)存在近中性的残余层,而在没有近中性残留层出现时,即便地表感热通量较大,当天最大对流边界层高度却明显偏低;(2)WRF模式模拟结果表明残余层稳定度和对流边界层高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空间区域成立,残余层位温直减率与当地对流边界层高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残余层位温直减率与对流边界层高度的空间相关系数最大值可达-0.51;(3)观测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残余层稳定度会直接影响由感热通量产生的对流边界层的发展效率,进而影响对流边界层的最大高度。通过研究发现,除感热通量外,近中性的残余层是巴丹吉林地区深厚对流边界层出现的关键条件之一。
赵采玲吕世华韩博奥银焕张少波李照国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对流边界层感热通量数值模拟
恩施州气象站雾日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选取恩施州8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相关、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该地雾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雾日变化原因进行初步探寻。结果表明:2000~2015年恩施州各站雾日空间分布较1960~1999年发生了较大变化,SW-NE向带状大值中心被切断,出现了NW-SE向的雾日小值分布带;近56年除宣恩年雾日持续减少外,各站年雾日均在20世纪60、70年代突变后增多,20世纪末期减少并于2012年再次突变,州西南部最先增减、西北部其次、东部最慢,特别是近16年来年雾日显著减少,州北部站点(–40~–20 d·(10 a)^(–1))减少比南部(约–4 d·(10 a)^(–1))快;各站雾日变化和风速均呈负相关,和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而气温和降水对不同站点雾日变化的影响则存在差异;近16年恩施州低山山地(恩施、来凤、宣恩、建始)雾日减少主要和气温升高、风速增加有关,中山山地(咸丰、利川)雾日减少主要与相对湿度减少有关。
汪川乂赵采玲罗菊英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数据对模式风能资源模拟的影响
利用WRF模式以及MET检验系统,通过采用较为真实的植被覆盖数据来提高WRF模式对西北地区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的能力。以2015年7月和2015年12月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式自带植被覆盖数据和真实植被覆盖数据进行了WRF模式模...
赵采玲李耀辉段海霞柳媛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