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志华

作品数:68 被引量:789H指数:15
供职机构: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机场建筑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1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5篇黄土
  • 23篇非饱和
  • 15篇湿陷性
  • 14篇湿陷性黄土
  • 11篇自重湿陷
  • 11篇自重湿陷性
  • 11篇自重湿陷性黄...
  • 9篇地基
  • 9篇原状
  • 8篇膨胀土
  • 8篇吸力
  • 8篇大厚度
  • 8篇大厚度自重湿...
  • 7篇原状黄土
  • 7篇土力学
  • 6篇湿陷变形
  • 6篇浸水试验
  • 6篇含水率
  • 5篇强度特性
  • 5篇重塑黄土

机构

  • 37篇空军工程大学
  • 29篇中国人民解放...
  • 16篇兰州理工大学
  • 8篇重庆大学
  • 7篇后勤工程学院
  • 6篇重庆科技学院
  • 4篇延安大学
  • 4篇榆林学院
  • 4篇解放军后勤工...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煤邯郸设计...
  • 2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交通科研...

作者

  • 68篇姚志华
  • 25篇陈正汉
  • 22篇黄雪峰
  • 8篇苗强强
  • 7篇方祥位
  • 7篇杨校辉
  • 6篇申春妮
  • 5篇章峻豪
  • 5篇覃小华
  • 5篇朱彦鹏
  • 4篇扈胜霞
  • 4篇韦锋
  • 4篇孙树国
  • 4篇苏立海
  • 4篇张世径
  • 4篇顾强康
  • 3篇翁兴中
  • 3篇李加贵
  • 3篇张龙
  • 3篇辛建平

传媒

  • 10篇岩土力学
  • 8篇岩石力学与工...
  • 7篇岩土工程学报
  • 5篇地下空间与工...
  • 4篇水利与建筑工...
  • 3篇工程勘察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后勤工程学院...
  • 2篇防灾减灾工程...
  • 2篇土木与环境工...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建筑技术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四川建筑科学...
  • 1篇材料导报
  • 1篇西北地质
  • 1篇路基工程
  • 1篇交通科技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饱和重塑膨胀土各向等压加载试验研究
2012年
为分析裂隙和胀缩对非饱和膨胀土屈服和水量变化特性的影响,首先对重塑膨胀土试样进行常温条件的干湿循环,使其形成不同程度的裂隙和孔洞;其次以多功能土工三轴仪为研究工具,对已产生结构损伤的重塑土试样进行控制吸力为常数、净平均应力增大的各向等压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膨胀土试样裂隙和孔洞发育愈加明显,排水能力相应提高;同一吸力条件下,屈服应力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减小;同一干湿循环次数条件下,试样所受吸力越大,屈服应力则相应增大;干湿循环次数增多时,膨胀土的压缩指数在发生屈服前后呈现不同规律,前者一直增大,而后者可看作一常数。
刘敏捷姚志华覃小华汪龙
关键词:非饱和膨胀土干湿循环屈服应力
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冲击碾压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为某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场地提供施工依据,对虚铺3种厚度的填土进行了冲击碾压试验,寻求合理的虚铺厚度和冲压遍数;并对环刀法、灌砂法和无核密度仪法测定的压实度以及酒精灯燃烧法和无核密度仪测定的含水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了不同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包括:冲压前期,虚铺厚度越大沉降越大;冲压后期,较大的虚铺厚度沉降却较小,这与较大的虚铺厚度土层形成硬壳有关。前12遍冲压沉降量较大,该阶段很大程度决定了压实度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虚铺80 cm土料冲压28遍,压实度可以达到93,冲压32遍压实度可以达到95以上;而土料虚铺100 cm和120 cm时,即使冲压36遍压实度很难达到95。建议32 k J冲压机虚铺80 cm土料为该工程较优厚度。环刀法和灌砂法测试压实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环刀法得到的压实度高于灌砂法;环刀法和无核密度仪法、灌砂法和无核密度仪测定的压实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酒精灯燃烧法与无核密度仪测定的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性。试验结果可为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场地大规模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也可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韦锋姚志华苏立海鲍亮亮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冲击碾压法压实度方差分析
关于黄土湿陷性评价和剩余湿陷量的新认识被引量:41
2014年
在总结诸多大型浸水现场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湿陷性评价方法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的新认识,目的是为了修正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与其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并减小地基处理深度。在获取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时,引进了一个深度修正系数ξ,使自重湿陷量和湿陷量的计算值接近实测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较深部位黄土的剩余湿陷量。在获取湿陷量计算值时,提出了扩大湿陷系数阈值(0.015)的方案,并与深度修正系数ξ联合使用,达到了扩大湿陷量的计算值和降低较深土层的剩余湿陷量的目的。提出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临界深度的概念,通过若干资料将其初步确定为20-25m之间,结合深度修正系数和扩大湿陷系数阈值方法,使用湿陷临界深度概念,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较深土层的剩余湿陷量。新的研究思路可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类似工程和黄土规范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姚志华黄雪峰陈正汉方祥位苗强强张江水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三轴剪切下黄土结构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研究原状黄土结构性,在控制吸力的条件下以黄土三轴剪切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原状与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和结构强度qs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重塑黄土与控制吸力为50kPa的原状黄土呈塑性破坏,而吸力为100kPa、200kPa的原状黄土试样则呈脆性破坏;三轴剪切条件下,黄土结构强度发挥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当轴向应变ε1为2%左右时,瞬时结构强度τε达到峰值,即为原状黄土结构强度qs。含水量w是影响黄土结构性的主要因素,吸力s是非饱和土中重要的应力变量,利用数学函数拟合,分别建立了黄土结构强度qs与含水量w、黄土结构强度qs与吸力s的数值关系。
覃小华黄雪峰姚志华姚志华蒋丽辛建平
关键词:非饱和黄土三轴剪切含水率吸力
兰州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综合观测研究被引量:78
2012年
对兰州地区Q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不设注水孔,埋设水分计和热传导吸力探头的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厚度黄土场地的不同深度土层均会出现多次湿陷,湿陷次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将减少;体积含水率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10 m以上基本由6段组成,10~22.5 m由5段组成,而22.5 m以下则由3段组成;25 m以上范围内水分入渗较为容易,该深度以下土层,由于上部土体发生湿陷压密以及空隙中的气体压力增大导致了水分入渗缓慢;离试坑周边较远的裂缝的产生由于试坑较近裂缝剧烈活动引起;水分运移基本呈现椭圆状形态入渗(长轴位于水平向),后期整个椭圆状湿润区的离心率越来越小,椭圆更扁;浸润角随着外部水源不断供给逐渐扩大,本次试验其变化范围在0°~55°;场地中水分入渗率基本呈现出幂函数减趋势。
姚志华黄雪峰陈正汉张建华
关键词: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吸力
火灾作用下隧道结构力学响应及稳定性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隧道火灾会引起衬砌结构发生高温损伤,威胁隧道运营安全。从材料微观物理化学变化出发,研究了混凝土中水化物的热分解和骨料力学性能的高温劣化过程,揭示了其在火灾等高温作用下宏观力学性能的劣化机理,建立了相应的高温损伤分析模型,在传统模型仅能考虑温度大小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温度持续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劣化的影响。以上海某软土地区盾构隧道为算例,分析了不同火灾持续时间作用下衬砌结构的高温损伤过程,得到了衬砌结构在温度和力学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围岩变形及隧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为隧道衬砌结构的防火设计及灾后评估与修复提供参考。
李忠友刘元雪姚志华徐旭
关键词:隧道火灾衬砌结构稳定性
钙质砂颗粒的尺寸效应及雪崩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21年
钙质砂广泛分布于沿海大陆架与海岸线上,是岛礁工程中重要的岩土材料。其容易发生颗粒破碎的特点,给岛礁工程及海洋工程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取自南海某岛礁的3种平均粒径的钙质砂进行了单颗粒压缩破碎试验。试验方法为力学加载与声发射监测同步采集并结合光学显微镜实时观测。采用Weibull分布研究了钙质砂的单颗粒破碎强度,结果表明钙质砂颗粒特征强度存在尺寸效应。采用雪崩动力学统计方法,分析了钙质砂颗粒破碎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声发射能量分布特性、等候时间分布以及余震序列分布。不同粒径的钙质砂颗粒的等候时间分布及余震序列分布均满足良好的幂律关系并拥有相同的幂律指数。对于声发射能量分布,平均粒径为0.9,1.58 mm的钙质砂颗粒由直方图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的幂律分布及幂律指数都相近,在1.40左右。而平均粒径2.18 mm的钙质砂颗粒幂律分布显著大于另外两个粒径颗粒并表现出混合幂律分布.
王磊蒋翔肖杨吴焕然单军杰刘汉龙姚志华
关键词:钙质砂颗粒破碎尺寸效应WEIBULL分布
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与钢界面的环形剪切力学特性被引量:2
2024年
黄土高原北侧与诸多沙漠接壤,形成了广泛分布的风积砂-黄土混合区。不同比例条件下的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会呈现不同的物理力学特征,且风积砂-黄土混合料地基现场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常与其他材料产生界面接触力学行为,相关研究目前鲜有述及。鉴于此,本工作获得了不同掺砂率条件下的混合料最大干密度,配制相同压实度和不同掺砂率的风积砂-黄土混合料环状试样,开展不同竖向压力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混合料与钢制界面的环形剪切试验,借助扫描电镜观测不同混合料的颗粒分布特征以及颗粒破碎特征,揭示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与钢制界面环形条件下的残余强度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掺砂率的增大,风积砂-黄土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征由黄土向砂土过渡。竖向压力小于100 kPa条件下,混合料产生剪胀的概率增大。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残余强度与竖向压力呈线性关系,变化趋势符合摩尔-库仑定律。随着掺砂率的增大,风积砂颗粒破碎效应增大,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残余内摩擦角及残余黏聚力均会减小。剪切速率的增大会缩短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接触时间,两者之间的接触、咬合效应尚不足以发挥作用进而减小了界面残余强度。研究结果预测了风积砂中掺入黄土的比例,可以为风积砂地基处理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为风积砂-黄土混合料施工力学行为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姚志华张建华辛建平穆锐
关键词:环剪试验
非饱和含黏土砂毛细上升试验研究被引量:37
2011年
采用MP406水分传感器、WM-1负压计和DT80数据记录仪等设备,开发了一套毛细上升试验系统,对非饱和含黏土砂做了3个不同初始含水率的毛细上升试验,得到了试样各个断面的含水率和吸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初始含水率对毛细上升高度和上升速度有显著影响,本套系统可测定毛细上升的实际高度,在土样渗透系数未知的情况下可对不同土样测定其毛细上升的最大高度;可根据湿润锋运动速度、土样含水率变化和吸力变化数值,确定非饱和土渗水系数,从而避免了渗透系数确定费时、费力的困难;可由吸力预测试样的渗水系数,只需测定该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或进行吸力量测即可确定出该土在这一吸力下的渗水系数;并拟合出不同初始含水率试样的湿润锋随时间变化规律。
苗强强陈正汉田卿燕钱尼贵姚志华
关键词:非饱和土含水率毛细上升
膨胀土增湿和干燥过程中的细观结构变化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为了研究水分对膨胀土裂隙演化的影响,对重塑膨胀土进行了无约束条件下的湿干循环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对土样进行CT扫描,跟踪试样裂隙生成以及闭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无约束条件下增湿和干燥都能引发裂隙的产生的和闭合;在增湿过程中小裂隙会闭合而大裂隙会扩展;在干燥过程中小裂隙会扩展而大裂隙会收缩。基于CT细观数据定义了损伤变量,建立了湿干循环过程中土的损伤演化方程。
姚志华陈正汉
关键词:CT扫描裂隙损伤演化方程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