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庆文

作品数:14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通气
  • 10篇卧位
  • 10篇俯卧
  • 10篇俯卧位
  • 8篇综合征
  • 8篇窘迫综合征
  • 8篇呼吸窘迫
  • 8篇呼吸窘迫综合...
  • 8篇急性呼吸
  • 8篇急性呼吸窘迫
  • 8篇急性呼吸窘迫...
  • 8篇俯卧位通气
  • 4篇血流
  • 4篇血流动力学
  • 4篇肺疾病
  • 3篇间质性
  • 2篇动脉
  • 2篇动脉血
  • 2篇动脉血氧
  • 2篇动脉血氧分压

机构

  • 14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肇庆市第一人...

作者

  • 14篇孙庆文
  • 11篇徐远达
  • 5篇陈思蓓
  • 4篇何为群
  • 4篇徐永昊
  • 4篇刘晓青
  • 4篇黎毅敏
  • 3篇农凌波
  • 3篇桑岭
  • 3篇杨淳
  • 2篇席寅
  • 2篇李晓聪
  • 2篇刘学松
  • 2篇梁微波
  • 1篇朱满桂
  • 1篇何梦璋
  • 1篇刘冬冬
  • 1篇孔少烽
  • 1篇张洁
  • 1篇陈丽花

传媒

  • 3篇中华危重病急...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中华重症医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俯卧位呼吸时悬空腹部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
2015年
目的 :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俯卧位状态下是否悬空腹部对呼吸和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9名健康志愿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悬空腹部、俯卧位3种不同体位,通过NICO和BioZ无创心肺功能监测仪连续测定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动力学指标,通过呼吸功能检测电极测定膈肌肌电、跨膈压(Pdi)等指标,每个体位均观察10 min。结果:1呼吸动力学:健康志愿者俯卧位的Pdi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比较显著升高[(13.5±1.6)比(11.5±2.2)、(10.1±1.7)cmH_2O(1 cmH_2O=0.098 kPa),P<0.05],稳定期COPD患者俯卧位的Pdi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比较明显升高[(22.6±2.5)比(15.6±2.6)、(18.2±3.2)cmH_2O,均P<0.05];2循环动力学:健康志愿者俯卧位的心指数(CI)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5.01±0.73)比(4.26±0.47)、(4.39±0.39)L/(min·m^2),均P<0.01],稳定期COPD患者仰卧位的CI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俯卧位[(4.31±0.45)比(3.85±0.61)、(3.42±0.59)L/(min·m^2),均P<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在俯卧位时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1 960.9±307.9)比(1 701.9±422.5)dyn·s·cm^(-5)·m^2,P<0.05)]。结论:健康志愿者或稳定期COPD患者在俯卧位悬空腹部,均能降低Pdi改善膈肌的运动能力,对稳定期COPD俯卧位时悬空腹部能减轻心脏的负荷。
郭卫东李晓聪孙庆文贺白婷卿琪何为群徐远达
关键词:俯卧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跨膈压膈肌肌电
同步变压呼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衰患者应用同步变压呼吸装置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选取42例住院期COPD并Ⅱ型呼衰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呼吸、俯卧位呼吸、同步变压呼吸3组,每组14例,应用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BioZ.com)观察患者各阶段心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加速度指数(ACI)、胸腔液体容量(TFC)、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的CI、SV、SV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变压呼吸组及仰卧位呼吸组的CI、SV比俯卧位呼吸组高(P〈0.05),而SVRI在同步变压呼吸组、仰卧位呼吸组均低于俯卧位呼吸组(P〈0.05)。结论俯卧位会对COPD并Ⅱ型呼衰患者的心脏泵血造成负担,而同步变压呼吸可能减轻患者心脏负荷,有利患者心肺功能恢复。
李晓聪徐远达何梦璋杨新艳孙庆文陈思蓓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阻抗法俯卧位血流动力学
自动触发颤搐性气道内压对机械通气撤机患者膈肌功能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通过测量机械通气撤机患者的颤搐性气道内压(TwPtr)了解膈肌功能并分析影响膈肌功能的临床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病情稳定且开始进入撤机阶段的患者进行研究,于患者进入撤机阶段后,利用双向无重复全自动呼吸触发装置监测TwPtr,分析机械通气时间、重症肺部感染、镇静药物使用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因素对撤机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年龄(66.8±11.7)岁;23例存在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TwPtr绝对值明显低于非重症肺炎患者〔cmH2O(1 cmH2O=0.098 kPa):10.40±5.81比14.35±5.22,P=0.021〕,但机械通气时间与非重症肺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6(17,43)比15(11,36),P=0.091〕。在6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TwPtr与机械通气时间呈负相关(r=0.414,P=0.002),并且膈肌功能评估后仍需机械通气的时间与TwPtr同样呈负相关性(r=0.277,P=0.039);TwPtr与镇静药物存在线性关系(r=0.220,P=0.040),与是否存在COPD基础疾病无相关性(r=-0.178,P=0.166)。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撤机患者,重症肺部感染是影响膈肌功能的因素之一,膈肌功能障碍与镇静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郭泰民周银枝张志强黎颖琳邓秋雪王诗雅陆广生卿琪孙庆文徐远达
关键词:膈肌功能机械通气撤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流动力学管理:聚焦液体管理被引量:4
2016年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以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性综合征,超过60%的ARDS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加上正压机械通气的影响,正确评估容量状态、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可避免在低氧血症基础上对机体的二次打击,是治疗ARDS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限制性的液体管理策略,需要对合并休克的ARDS患者在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液体管理,除考虑不同类型的ARDS外,还要考虑人机同步、通气模式、肺复张、镇静镇痛以及液体的种类,避免急性肺心病的发生,本文就ARDS的液体管理进展进行综述。
孙庆文谢碧芳梁微波徐远达黎毅敏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液体管理血流动力学容量反应性
俯卧位通气对合并间质性肺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合并间质性肺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进行PPV治疗的36例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伴ILD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每次PPV前后以及PPV整体治疗前后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的变化,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两组患者60 d生存曲线。结果36例重度ARDS患者中伴有ILD 17例。① ILD组与无ILD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每次PPV前后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比较:与PPV前比较,有无ILD两组PPV后氧合指数(PaO2/FiO2, mmHg,1 mmHg=0.133 kPa)均显著改善〔ILD组:132.0(93.5,172.0)比118.7(92.0,147.8),无ILD组:126.1(100.9,170.0)比109.2(89.0,135.0),均P<0.05〕;ILD组PPV后呼气末正压(PEEP,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上升〔10.0(10.0,12.0)比10.0(9.2,12.0),P<0.05〕;无ILD组PPV后呼吸频率(RR,次/min)明显减慢〔24.5(22.0,27.0)比25.5(22.8,28.0),P<0.05〕。无ILD组PPV后动态呼吸系统顺应性(Crs,mL/cmH2O)较ILD组下降〔19.7(16.1,28.6)比23.0(19.0,29.7),P<0.05〕。③PPV整体治疗前后的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比较:无ILD组PPV治疗结束后PaO2/FiO2(mmHg)较开始PPV治疗前明显增加〔135.0(86.0,200.0)比97.4(69.2,127.5),P<0.05〕,且明显高于ILD组PPV治疗结束后〔135.0(86.0,200.0)比78.7(59.3,114.9), P<0.05〕。无ILD组和ILD组患者开始PPV治疗前Crs(mL/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3(15.9,48.9)比18.9(12.7,27.3),P>0.05〕;治疗结束后Crs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ILD组:22.7(15.2,27.1)比24.3(15.9,48.9),ILD组:16.2(12.8,25.6)比18.9(12.7,27.3),均P>0.05〕。④ ILD组患者60 d病�
孙庆文朱满桂席寅余裕恒刘学松桑岭徐永昊陈思蓓农凌波何为群徐远达黎毅敏刘晓青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间质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动力学
低水平辅助通气与T管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呼吸力学的影响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在拔管前3 d内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时应用低水平辅助通气与T管法对呼吸力学差异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2 h、病情稳定且进入撤机阶段的25例困难撤机或延迟撤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119例次呼吸力学指标,根据数据收集时使用的通气模式分为低水平辅助通气组和T管组。比较两组不同通气模式相关呼吸力学指标如食道压(Pes)、胃内压(Pga)、跨膈压(Pdi)、最大跨膈压(Pdimax)、Pdi/Pdimax比值、食道压-时间乘积(PTPes)、胃内压-时间乘积(PTPga)、跨膈压-时间乘积(PTPdi)、膈肌肌电(EMGdi)、膈肌肌电最大值(EMGdimax)、PTPdi/PTPes比值、Pes/Pdi比值、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呼吸周期(Ttot)的差异。结果与T管组比较,低水平辅助通气组有更高的Pes、PTPes、PTPdi/PTPes比值、Pes/Pdi比值和Te〔Pes(cmH_(2)O,1 cmH_(2)O=0.098 kPa):2.84(-1.80,5.83)比-0.94(-8.50,2.06),PTPes(cmH_(2)O·s·min^(-1)):1.87(-2.50,5.93)比-0.95(-971,2.56),PTPdi/PTPes比值:0.07(-1.74,1.65)比-1.82(-4.15,-1.25),Pes/Pdi比值:0.17(-0.43,0.64)比-0.47(-0.65,-0.11),Te(s):1.65(1.36,2.18)比1.33(1.05,1.75),均P<0.05〕;而T管组与低水平辅助通气组Pga、Pdi、Pdimax、Pdi/Pdimax比值、PTPga、PTPdi、EMGdi、EMGdimax、Ti、Tto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a(cmH_(2)O):6.96(3.54,7.60)比7.74(4.37,11.30),Pdi(cmH_(2)O):9.24(4.58,17.31)比6.18(2.98,11.96),Pdimax(cmH_(2)O):47.20(20.60,52.30)比29.95(21.50,47.20),Pdi/Pdimax比值:0.25(0.01,0.34)比0.25(0.12,0.41),PTPga(cmH_(2)O·s·min^(-1)):7.20(2.54,9.97)比7.97(5.74,13.07),PTPdi(cmH_(2)O·s·min^(-1)):12.15(2.95,19.86)比6.87(2.50,12.63),EMGdi(μV):0.05(0.03,0.07)比0.04(0.02,0.06),EMGdimax(μV):0.07(0.05,0.09)比0.07(0.04,0.09),Ti(s):1.20(0.95,1.33)比1.07(0.95,1.33),Ttot(s):2.59(2.22,3.09)比2.77(2.35,3.24),均P>0.05〕。�
王诗雅蒋振杰张宝珠陆广生王志敏林志敏陈强杨淳孙庆文阮红莲徐远达
关键词:有创机械通气T管
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前后胃内压的变化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前后胃内压的变化。方法 回顾2015年6月至2020年9月行胃内压监测的重度ARDS患者,每次采用俯卧位通气前后自身对照,记录吸气相胃内压与呼气相胃内压。根据俯卧位通气期间肠内营养是否减速分为减速组与非减速组。结果 16例患者共监测46例次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数据,俯卧位后吸气相和呼气相的胃内压较俯卧位前显著升高(均P<0.01)。其中减速组24例次,非减速组22例次,两组俯卧位通气后呕吐/反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SS评分比较,非减速组镇静效果显著优于减速组,两组俯卧位后胃内压较俯卧位前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俯卧位通气会显著增加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胃内压;在俯卧位通气期间应综合评估患者状况,对肠内营养进行减速,以确保患者安全。
朱仕涛李雯静刘川黄敬烨张宝珠蒋振杰王诗雅卿琪孙庆文杨淳徐远达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胃内压腹内压反流
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肺部炎性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尽管各种诊疗手段在不断发展,ARDS的病死率仍...
孙庆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间质性肺疾病血流动力学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俯卧位通气对伴间质性肺疾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伴或不伴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医学科2013至2015年应用了PPV的中重度ARDS患者,回顾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 CCO)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等]在俯卧位前2 h(PPV-2)、俯卧位后(PPVmean)和恢复仰卧位2 h(PPV+2)的变化情况,以及PPV整体治疗前后的心脏、肝、肾、凝血等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入选重度肺内源性ARDS患者36例,开始PPV治疗前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14±0.10)μg·kg-1·min-1,血乳酸水平(1.70±0.57)mmol/L。血流动力学变化:与PPV-2比较,所有患者PPVmean的CI呈上升趋势[(4.06±0.95)L·min-1·m-2比(3.98±1.05)L·min-1·m-2,P>0.05],Scv O2、ITBVI明显上升[(76.94±8.94)%比(70.67±8.23)%,(982.17±245.87)m L/m2比(912.97±177.65)m L/m2,P<0.05],HR、MAP、每小时尿量均有下降趋势(P>0.05)。按伴或不伴ILD分两组,ILD组17例,非ILD组19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PV-2比较,ILD组PPV+2的MAP下降明显[(85.44±10.84)mm Hg比(89.21±10.92)mm Hg,P<0.05];与PPVmean比较,ILD组在PPV+2的CI下降明显[(3.43±0.72)L·min-1·m-2比(3.74±0.87)L·min-1·m-2,P<0.05)。PPV治疗结束后与开始PPV前比较,非ILD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67.04±97.52)s比(41.24±8.72)s,P<0.05]、BUN显著升高[(10.64±4.95)μmol/L比8.18±3.88)μmol/L,P<0.05],ILD组以上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或不伴ILD的中重度ARDS患者行PPV均不影响心排出量,且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组织的灌注,但腹腔脏器的灌注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陈思蓓余裕恒刘冬冬张洁杨淳桑岭徐永昊孙庆文农凌波徐远达刘晓青黎毅敏何为群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流动力学
PBL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体外膜肺氧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ECMO专修班全程培训的学员97名,其中男56名,女41名,年龄(33.10±4.67)岁。采用以PBL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理论培训及操作技术、临床查房等进行规范化培训,然后对比分析学员在培训前后的考核成绩。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参加培训的学员82.47%(80/97)来自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护占比接近各半,初级和中级职称学员占比87.62%(85/97),63.92%(62/97)学员ICU工作经历为4~10年。摸底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员都表示希望通过培训能达到独立完成ECMO预冲和置管[96.91%(94/97)]、ECMO转运[88.66%(86/97)]、长时间地ECMO运行和管理[93.81%(91/97)]的要求。在结束3个月的规范化培训后,学员结业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摸底考试成绩[(90.58±8.98)分比(61.57±15.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64,P<0.001)。结论PBL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ECMO技术规范化培训的效果,为ECMO技术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永昊孙庆文张会锦李荣华孔少烽陈丽花刘晓青陈思蓓
关键词:PBL体外膜肺氧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