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振声

作品数:5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3篇代换系
  • 3篇异代换系
  • 3篇普通小麦
  • 2篇小偃6号
  • 2篇八倍体
  • 2篇倍体
  • 1篇选育
  • 1篇勋章
  • 1篇遗传育种
  • 1篇育种
  • 1篇誉称
  • 1篇荣誉
  • 1篇荣誉称号
  • 1篇旗叶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学
  • 1篇细胞学研究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李振声
  • 3篇张学勇
  • 2篇李万隆
  • 2篇陈漱阳
  • 1篇陈淑阳

传媒

  • 3篇Journa...
  • 2篇遗传

年份

  • 1篇2024
  • 1篇1992
  • 2篇1990
  • 1篇198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普通小麦异代换系的产生和利用(再版)
2024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4年9月13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根据主席令,授予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为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本期再版了李振声院士于1990年在《遗传》发表的这篇“普通小麦异代换系的产生和利用”文章,以此形式向李振声院士及其在小麦遗传育种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致敬!
张学勇陈漱阳李振声
关键词:普通小麦异代换系小麦遗传育种勋章
小麦品种小偃6号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12
1990年
本文报道了小麦品种小偃6号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小偃6号及其亲缘品种与中国春小麦杂交,杂种F_1染色体配对资料表明:小偃6号及其父本小偃96与中国春在染色体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与小偃6号和小偃96杂种F_1减数分裂中期出现19″+2′′′+5′的染色体构型,说明小偃6号和小偃96至少含有两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将小偃6号与中国春双端体系列杂交,杂种F_1中1AL、2AS、5AS、6AS和7BS端着丝点染色体配对频率极显著地低于(中国春×小偃6号)F_1的平均染色体臂配对频率(90.1%),从而将小偃6号中的异源片段局限于这5个染色体臂内;同时发现:1AL、2DS、4DS、6AL及3B(t″s+t′L)端体中的端着丝点染色体参与了杂种F_1中多价体的形成,或与此有关,故认为小偃6号与中国春至少有两个相互易位的差异,涉及到染色体1A、2D、3B、4D和6A。文章还对小偃6号异源易位的起源和鉴定等进行了讨论。
李万隆李振声穆素梅
关键词:小麦八倍体小偃麦染色体
普通小麦异代换系的产生和利用被引量:16
1990年
本世纪30年代,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丝形成和移动功能的发现为人工合成多倍体提供了有力手段,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tmarck)作为一个人工合成新物种在生产上逐渐开始发挥作用。组织培养技术在远缘杂交中的应用,使许多种、属间杂交获得成功。在小麦与多倍体亲缘种、属杂交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异源八倍体,如八倍体小偃麦(Tritielytrigia or Agrotriticum)等。但这些异源多倍体新物种由于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的导入,常带来一些不利的性状,如稳定性差、晚熟、种子饱满度差、不易脱粒等,迫使育种工作者有选择地引进个别有用基因或染色体,以助于人工合成异源多倍体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
张学勇陈淑阳李振声
关键词:小麦异代换系
小偃6号小麦旗叶直立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被引量:4
1992年
本文首次对小麦旗叶姿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单体、端体的F_1及F_2分析表明:中国春2D染色体上至少有两个旗叶下披基因,即位于2DL上的P_1和2DS上的P_2,前者表达能力很强,后者则较弱,与小偃6号旗叶直立基因共存时分别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小偃6号的旗叶直立基因E也位于2D染色体上,同(P_1+P_2)共存时表现为隐性,仅与P_2共存时则表现为显性。文章还就这些基因的染色体操作等进行了讨论。
李万隆李振声穆素梅
关键词:旗叶基因定位小麦
“缺体回交法”选育普通小麦异代换系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5
1989年
利用从蓝单体自交分离得到的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缺72180、缺天选15)作母本与3个不同的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84、小偃7631和小偃78829)杂交,再以缺体作为轮回亲本,从F_1或F_2开始连续回交1—2次,在回交中,缺体无论作父本或母本都得到了异代换系,并且发现:(1)在回交过程中,用缺体作母本比作父本更为有效;(2)F_1自交,在F_2群体中选择生长比较正常,染色体数比较少的植株回交,比F_1作母本直接回交效果更好。并对所得的异代换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研究,发现中间偃麦草(Agropyron intermedium2n=42) 4E染色体(以下用4Ei表示)、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clongatum 2n=70)的4E染色体(带蓝粒基因,以下用4Ee表示)和4F染色体(带毛叶基因,以下用4Fe表示)均能正常补偿小麦4D染色体。异代换系生长旺盛,育性正常。初步总结了缺体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回交过程中异代换系的形成规律,证明了“缺体回交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八倍体小偃麦等人工合成的新物种,以选育普通小麦异代换系。
张学勇李振声陈漱阳
关键词:小麦回交八倍体异代换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