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早期应用非选择性环氧化酶阻滞剂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与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注射用帕瑞昔布钠镇痛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60名,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两组病例均于切开皮肤前在手术切口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液(罗哌卡因注射液150 mg +肾上腺素(1:1000)0.5 mL,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00 mL),帕瑞昔布钠组:术后6 h 开始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注 q12 h,共6次。氟比洛芬酯组:术后6 h 开始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 mg,静注 q12 h,共6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7 d 静息状态下和主动活动锻炼颈部最大屈伸位时的疼痛程度、颈部主动屈伸活动度、术后追加盐酸曲马多和盐酸哌替啶用量和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术后1个月复查时颈部屈伸活动度。结果术后1-7 d 在各观察点的静息状态和颈部最大主动屈伸位时的疼痛强度、颈部主动活动度、追加盐酸曲马多和盐酸哌替啶用量和发生不良反应例数及术后1个月颈部主动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镇痛方案均效果良好,但不能认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短期镇痛中非选择性环氧化酶阻滞剂与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之间存在差异。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伊班膦酸钠的应用对预防股骨假体柄周围骨丢失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创伤科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术后5~7d给予伊班膦酸钠4mg静滴,并于术后每3个月滴注1次。对照组患者不给予,其余治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股骨假体柄周围基于Gruen分区法的7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骨密度值改变,以及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改变。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股骨假体柄周围骨密度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股骨各测量ROI的骨密度分别为1区(0.94±0.14)g/cm^2vs.(0.81±0.19)g/cm^2,2区(1.54±0.2)g/cm^2vs.(1.34±0.31)g/cm^2,3区(1.71±0.23)g/cm^2vs.(1.39±0.19)g/cm^2,4区(2.04±0.29)g/cm^2vs.(1.74±0.38)g/cm^2,5区(1.81±0.31)g/cm^2vs.(1.62±0.39)g/cm^2,6区(1.62±0.28)g/cm^2vs.(1.40±0.14)g/cm^2,7区(1.21±0.32)g/cm^2vs.(0.94±0.29)g/cm^2,总体均值(1.49±0.32)g/cm^2vs.(1.29±0.41)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6.41±8.74)mmol/L vs.(56.41±8.74)mmol/L,P<0.05],但血钙和血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有11例患者在滴注伊班膦酸钠后出现体温升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伊班膦酸钠能够有效减少股骨假体柄周围骨密度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