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慧娟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缺血
  • 3篇缺氧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血性
  • 2篇缺血性脑损伤
  • 2篇缺氧缺血性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脑损伤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蛋白
  • 1篇营养因子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诱导分化
  • 1篇源性

机构

  • 5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江北人民...

作者

  • 5篇蒋犁
  • 5篇刘慧娟
  • 2篇朱丽华
  • 2篇王诗雨
  • 1篇摆翔
  • 1篇胡若愚
  • 1篇刘元果
  • 1篇郭晓菁
  • 1篇闵波
  • 1篇施燕
  • 1篇包伟丽

传媒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hUC-MSCs移植对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脑内GDNF含量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对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取3日龄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6%的氮氧混合气体4 h,假手术组仅游离血管,不予结扎及缺氧处理,实验组术后24 h内腹腔内注射0.5 ml h UC-MSCs(细胞浓度为2×10~6ml^(-1)),连续注射3 d。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HE染色观察大体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5、7和14日龄时(各组各时间点6只大鼠)脑内G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7日龄时实验组大鼠脑组织未见明显细胞水肿、变性和坏死;对照组大鼠可见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细胞轮廓正常,排列整齐。5、7、14日龄时假手术组正常脑内均含有少量的GDNF,而对照组大鼠脑内GDNF蛋白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增高(P<0.01),且呈逐渐下降趋势。实验组大鼠脑内GDNF蛋白表达量最高,5日龄时GDNF蛋白含量即增高明显,且呈逐渐升高趋势,14日龄时增高最明显。实验组3个时间点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h UC-MSCs能够促进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脑内GDNF分泌、神经功能恢复以及未成熟脑的发育。
包伟丽刘慧娟王诗雨摆翔蒋犁李伟
关键词:脑白质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鉴定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方法取EGFP转基因大鼠胫、股骨骨髓,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B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与野生型BMSCs增殖情况相比较;分别向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鉴定;将细胞经鼠尾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观察其在体内定植情况。结果获得稳定表达EGFP的BMSCs,以长梭形为主,融合后呈漩涡状排列;生长曲线示EGFP-BMSCs增殖能力旺盛,与野生型BMSC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3,P=0.982);细胞CD29、CD90、CD34、CD49d、CD45表达率分别为99.4%、96.4%、0.171%、0.049%、0.038%;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后,分别给予油红O、茜素红、甲苯胺蓝染色,结果均呈阳性;在肺组织内可检测到稳定的绿色荧光。结论成功获得高纯度、稳定表达EGFP的BMSCs,干细胞特性不受EGFP影响。细胞定植后,示踪效果良好,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
刘慧娟胡若愚戴王娟刘元果闵波蒋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诱导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大鼠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q,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3日龄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HIBD组和假手术组。移植组和HIBD组大鼠麻醉后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氧浓度为6%的氧氮混合气体2h,制作HIB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仅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不做缺血缺氧处理。移植组造模后经左侧脑室定位注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μl(含细胞2×10^-5个),HIBD组造模后经左侧脑室定位注射2μl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不予干预。采用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中单核巨噬细胞抗原-1阳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法检测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部的定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TNF—α和IL—1β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7d后,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组脑白质区未见明显细胞水肿、变性和坏死;HIBD组脑白质区见部分细胞变性、坏死;假手术组脑部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IBD组单核巨噬细胞抗原一1阳性细胞数为(33.0±4.0)个,明显多于移植组[(26.3±2.5)个],假手术组[(2.3±0.6)个]明显少于移植组和HIBD组(LSD检验,P值均〈0.05)。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并定植于脑组织。干预6、12、24、48h和7d后,HIBD组TNF-α、IL—1β蛋白水平均在24h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至7d时仍未降至假手术组水平;HIBD组各时间点TNF—α、I
刘慧娟戴王娟康树敏朱丽华虞大凡蒋犁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白细胞介素1Β
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模型鼠脑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在早产鼠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模型鼠脑白质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选取出生3日龄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氧缺血(HI)组和EPO治疗组。HI组和EPO治疗组幼鼠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并吸入60mL/L的氮氧混合气体4h,Sham组幼鼠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EPO治疗组术后即经腹腔给予大剂量rh—EPO(5U/g)1次,Sham组和HI组给予等量的9g/L盐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术后48h及96h大鼠脑白质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蛋白、动静脉标志物(ephrinB2和EphB4)表达情况。结果术后48h,HI组CD34蛋白(0.54±0.05)较Sham组(0.42±0.05)增加(P〈0.05),但HI组MVD、ephrinB2和EphB4与Sham组比较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0.05);EPO治疗组CD34蛋白(0.74±0.07)、ephrinB2(2.07±0.58)和EphB4(2.13±0.44)表达则较HI组(CD34蛋白:0.54±0.05,ephrinB2:0.70±0.23,EphB4:0.67±0.07)均明显增加(P均〈0.05),但是MVD未见明显增多(P〉0.05)。术后96h,HI组CD34蛋白(0.85±0.06)、MVD(3.14±1.21)、ephrinB2(7.51±1.89)和EphB4(4.58±0.82)较Sham组(CD34蛋白:0.62±0.06,MVD:1.50±1.04,ephrinB2:1.28±0.24,EphB4:1.21±0.22)均明显增多(P〈0.05);EPO治疗组CD34蛋白(0.98±0.07)与MVD(4.71±1.38)表达较HI组(CD34蛋白:0.85±0.06,MVD:3.14±1.21)增多(P〈0.05),但ephrinB2和EphB4表达未见增多。结论未成熟鼠脑HI损伤后出现了内源性的血管新生反应,且rh—EPO可进一步促进该反应。
朱丽华施燕王诗雨郭晓菁刘慧娟蒋犁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效应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旁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广泛参与免疫调节、神经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与凋亡、内源性前体细胞再生、血管再生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MSCs旁分泌效应在在修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HIBI优良的种子细胞。作者就MSCs旁分泌效应在修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刘慧娟戴王娟康树敏蒋犁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脑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