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荣
- 作品数:23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儒道医风:明清医者画像中的理想形象被引量:6
- 2016年
-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文,中道清逸,是不少医者崇尚的生活方式。上医医国,救世安身,医书传世,知名医家多以儒医同道作为医者之最高境界。本文收集医者画像,图文互证,尝试从一侧面更为形象化地揭示明清儒医的容样风骨。画像虽不完全,但可见"其貌清癯,心存仁术,志好儒书"已成为其时医者推崇的理想形象。医者以儒风示人,反映出儒不仅在职业上是效法的对象,也是为人处世、自我定位和社会评判的标准。医者的儒道医风,显现其专业声誉与社会地位的关联,而此种趋同的代价是医者放弃自身之职业识别。医者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是医、儒在社会身份上难以界分的佐证。此种情形,在其他职业阶层中也有显现,这反映出在科举社会之中儒士阶层的至高无上。
- 冯玉荣
- 关键词:明清医者儒医画像儒士
- 《明经世文编》编纂群体之研究被引量:5
- 2002年
- 在明末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 ,在强烈的经世意识的驱使下 ,聚集松江 ,共同编纂了《明经世文编》,对时人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围绕《明经世文编》的编纂 ,出现了一个颇具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编纂群体——主要成员均为江南松江人士 ,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多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活跃分子 ,并具有强烈的经世意识。通过对该群体的构成及其活动的考察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明经世文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以及时人的经世意识 ,并从一个侧面审视那个时代 。
- 吴琦冯玉荣
- 关键词:文化政治
- 医籍、医名与医理:明末李中梓的儒医形象及知识传承被引量:12
- 2014年
- 明清两季,儒医鼎盛,但医者之所以获"儒医"之名,并非由国家进行资格认证,而是基于职业出身、医术水平、医学著述、社会交往、济世关怀等社会化标准的形象认同。李中梓为明末名医,幼习举业,由儒入医,深通医理,著述丰硕,自成医派,为儒医之重要典范。在李中梓医名的养成与传播过程中,所著医籍居于中心位置。其医籍既重医理归纳普及,亦重医案汇集分析。医籍由新安商人出资,广为刊刻,病者、医者、士林、官府无不看重。医籍既是其专业水准之体现,也是极具说服力的个人"营销",更以兼具儒士风雅,士林交游广阔,儒医之名既知于当世,更垂范后世。然在医学并未列于主流知识谱系的明清时代,盛名之下,学派渐成,亦彰显在社会化的职业养成及专业评定体系之下医学传承的市场及知识路径。
- 冯玉荣
- 关键词:医籍医理儒医李中梓
- 变乱时期地方秩序的重整——桐乡张履祥的理学实践被引量:1
- 2009年
- 张履祥为生活于民间的一介贫儒,生前并未显赫,但他在居乡期间,针对明清易代前后社会的变乱,提出许多针砭时弊的对策,倡导移风易俗,竭力改造桐乡风俗。张履祥对"风俗"的重视,不仅是他对明末清初社会秩序危机意识的一种看法,也是他继承朱子学企图重整社会秩序的一种努力尝试。清初江南地方秩序得以迅速恢复与重建,与基层士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 冯玉荣
- 关键词:明末清初地方秩序
- 医社、药市、信仰: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
- 2024年
- 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繁盛、文社汇聚之地。尤其特别之处,吴山为城中之山。山上庙宇林立,山顶平升处有药王庙矗立,既是药商同业祭祀聚会之处,又是民众祈拜安康之所。山间有侣山堂,是张志聪、高世栻等行医讲学处,亦为后人所言钱塘医派的主要活动地。吴山之侧还有名医汇集。在山下及坊街上,诸多知名药堂、药铺开设于此。时间序列上的累积,街区空间上的汇集,体现了医、病、药之间紧密的市场和社会关联,构建起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既呈现了以医者、药商为主体的医疗行业之链,也是杭州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植并嵌合于杭州的历史进程及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它既为在地民众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维系着医疗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的构成及其功能表明,“医疗社会”不只具有学科及认知意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也是具化可见的历史实态。
- 冯玉荣
- 关键词:明清信仰药市区域社会史
- “授受源流”:《清史稿》医者传的编纂与医史的承启书写被引量:3
- 2022年
- 由夏孙桐撰写的《清史稿》医者传“以类为先后”,“具述授受源流”,在人物传记的主脉之下,隐含着两大书写重点:一是疾病医学知识的叙述,如温病学、伤寒学;二是注重突出地域医学,如吴中医学、钱塘医学。《清史稿》作为正史书写强化了温病之学、伤寒之学的主流地位,承继了明清以来对江南地方医学传统的认可。其对医学学术源流及地域医学的观照与陈邦贤等人的近代医史书写路径不谋而合。陈邦贤对清代近三百年医学学术史的梳理,基本是以《清史稿》医者传为基础。亦可见医学知识的归纳、流传,不仅依赖于医史学者,还有文人史家共同参与。医史书写是重估知识价值和贯通知识谱系的重要方式,史家和医家的相互参照和引证,促进了中医医史在近代的承启与开新。
- 冯玉荣
- 关键词:《清史稿》医史
- “沧海栖薄躯”:几社领袖徐孚远与南明政权
- 2017年
- 明清易代对处于时代洪流中的士人来说,并非仅为鼎革换代那么简单,身处巨大的变局中,士人们不得不有所抉择。或舍生取义、或归隐山林、或遁入空门、或奋起抗争。徐孚远为几社领袖,曾多次主持几社会义之编,背负着巨大的名望与士子的期待。徐孚远选择的是百折不回的抗争,力行于复兴明朝大业。在劝说陈子龙等人松江起义,守城失败后,毅然选择奔赴行在,先后历唐王、鲁王、桂王等政权,辗转流寓浙、闽、粤等地,亦曾渡海扬帆至台湾,甚至一度远航至安南,后长期寓居于饶平山中,终而“全发”以逝。
- 冯玉荣
- 关键词:洪流领袖力行政权
- 明清社会群体研究
- 2019年
- 明清时期处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社会变迁时期,对于这一社会巨变时期的考察,社会群体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在明清社会的剧烈变动中,旧秩序的解体和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社会群体从行为方式到价值观念,无不透露出大量的社会信息,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迁。不同的群体所表现出的焦虑、为维护秩序所做的努力、对价值观念的重新塑造、对社会身份的重新定位等都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不过以往研究对象相对集中于社会精英群体,如官僚士绅群体等。
- 冯玉荣
- 关键词:明清社会
- 清玩与捐疴:明代江南儒医与花药园被引量:2
- 2020年
- 明代江南士绅及富商置设园林,赏花雅集,蔚然成风。所置花木,不唯梅兰,还常杂植药品,兼及日常用药之需。明代江南一地,儒医亦多有雅致,不少医者也栽植花药,或专营药园。以药为花,又以花入药,有迹同文人的审美情致,更有医者独有的应用之道。无论是花园静卧的清雅,同道相聚的唱和,还是花药品类的择选,入药配方的调制,都合于“上符性命之理,下从耳目之玩”的道理。医者花药园,不求宏大精奢,而在取得观赏与实用的平衡。所制花药,或为问诊自用,或为施药济人,或为市售得利,在清玩欣赏之间,隐含医者仁心。较之文人花品雅俗之鉴,医者花药园营造出了一种适于自己的理想生活意境,也拓展了花药的日常及生活美学意义。
- 冯玉荣
- 关键词:明代儒医
- 消解易代:从《同郡五君咏》看清初士人的身份认同
- 2011年
- 明清易代造成士人出处与认同上的混乱,这种焦虑不仅存在遗民,也存在清入仕之士。清初松江士人利用咏史诗《五君咏》这一体裁,吟咏本郡名士,将晚明地方乡贤与易代之际的名士一起吟咏,以"文人"身份认同来逃避易代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偏见、道德上的臧否,以此消解自身对易代问题的焦虑。并且随着清政权对"忠"的提倡,士人的私怀与国家的赐谥逐渐纠葛在一起。清初士人的吟咏,一方面是对已故者的追思,以此解怀;另一方面则在评定同郡士人易代之际的表现时,重塑他们认可的地方乡贤,以确立一个重建秩序的规范,给自己的安身立命一个合理的诠释。由此整合与重朔易代之际的身份认同,为动荡的文化秩序提供一个稳定的观念性基础与支撑。而这种地方认同最终被国家所操纵,成为新王朝统治秩序的一部分。
- 冯玉荣
- 关键词:士人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