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
- 作品数:11 被引量:59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收入、资产与当代城乡居民的地位认同被引量:25
- 2020年
- 本文在绝对地位和相对地位的视角下探讨了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对城乡居民地位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收入和资产对地位认同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次,收入和资产在居住社区中的相对位置(即相对收入和相对资产)对地位认同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该效应仅存在于农村社区;最后,在不平等程度越高的社区,收入和资产对地位认同的正效应越小,但该规律也仅存在于农村社区。本文据此提出了“地位认同的社会情境性”命题,指出地位认同的建构附着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与城市社区不同,农村社区人际关系紧密、心理边界清晰,其中的社区成员是有效的参考群体,可以通过相对地位机制影响地位认同。
- 黄超
- 关键词:城乡差异
- 基础教育中的学校阶层分割与学生教育期望被引量:160
- 2016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群体间的分配不均问题日益突出,并导致学校出现阶层分割现象。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我国初中学校的阶层分割状况及其对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初中学校有较明显的阶层分割现象,分割程度存在地区和区域(城乡)差异;学校的阶层构成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影响,平均阶层地位越高或阶层异质性越大的学校,学生的教育期望越高;学校阶层构成对学生教育期望的效应因不同特征的学生群体而异,认知能力较低和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更能从学校阶层地位和阶层异质性的提高中获益。由于教育期望是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重要决定因素,学校的阶层分割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不容忽视。而降低学校的阶层分割程度、促进学校的阶层整合将是保障我国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 吴愈晓黄超
- 关键词:教育期望教育公平
- 中国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CGSS2008数据被引量:28
- 2015年
- 通过分析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本文探讨了中国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程度、变化趋势以及不平等来源等方面的城乡差异。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较小,并且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近年来已经基本消失。而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非常大,虽然也显示出逐渐缩小的趋势,但缩小的幅度很小。作者进一步发现,当前中国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而造成农村居民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因素是因父权制(或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所导致的性别歧视。
- 吴愈晓黄超
- 关键词: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城乡差异父权制文化性别角色观念
- 家庭、学校与文化的双重再生产:文化资本效应的异质性分析被引量:71
- 2017年
-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文化资本对初中学生学业成就的效应在不同阶层之间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文化资本存量越丰富;(2)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面效应;(3)文化资本的效应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文化资本的回报越高;(4)文化资本的效应还受到就读学校质量的影响,在越优质的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资本的回报越高。以上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而不是"文化流动模型"更适用于理解当前中国文化资本对教育成就和地位获得的影响。而且,由于高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可能进入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因此文化资本的效应在当前中国是一个"双重再生产"过程。我们认为,文化资本作为教育不平等和阶层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机制,与中国居民地位获得和社会不平等结构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
- 吴愈晓黄超黄苏雯
-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文化流动教育不平等
- 大数据何以重构社会科学被引量:36
- 2015年
- 大数据的兴起已经开始逐步影响社会科学发展。文本基于最新的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和文献,从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数据重构社会科学的八个维度:重绘学术图景、延伸经典学说、丰富学科目标、促进学科融合、提升学科应用、缓解方法分歧、优化变量测量、增加展示形式。文本是国内对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的首次系统梳理尝试。
- 陈云松吴青熹黄超
-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 家庭庇护、体制庇护与工作家庭冲突——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被引量:100
- 2015年
- 本研究探讨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基于当前城镇地区国有部门(体制内)和非国有部门(体制外)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本文将城镇女性分为体制内就业、体制外就业和不就业三类群体,探讨群体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及其解释机制。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已婚而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女性更可能不参与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平均工作时间远低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不就业的女性和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均高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借鉴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本文提出"家庭庇护"、"体制庇护"和"工作家庭冲突"三个机制来解释以上经验发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理解和解释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及与之相关的宏观制度环境。
- 吴愈晓王鹏黄超
- 关键词:工作家庭冲突主观幸福感
- 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 2019年
- 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不同教养方式代表着多样的家庭情感氛围以及父母对子女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感情。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和忽视型是教养方式的四种理想类型,其问世后影响了很多经验研究。
- 黄超
- 关键词:教养方式教育子女阶层差异家长教养行为
- 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7
- 2018年
- 本研究通过"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考察了当前中国青少年家长教养方式的分布、阶层差异及其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当前中国家长的教养方式以专制型和忽视型为主,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的比例较低;其次,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倾向于选择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倾向于选择专制型或忽视型教养方式;最后,教养方式对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子女的非认知能力,忽视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培养子女的非认知能力。在涉及人际交往的非认知能力指标中,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相对于其他两种教养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 黄超
- 关键词:教养方式青少年发展
- 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表现与成因被引量:32
- 2016年
-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日益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借鉴社会互动论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我国初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三类重要社会化主体(家长、同辈群体和老师)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女生的教育期望总体高于男生。第二,在家庭内部,男生得到更多的家长监督,但在学校,女生在上进同辈群体和老师的鼓励方面更有优势。第三,家长监督、同辈上进程度和老师鼓励程度均对教育期望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其作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认为,教育期望的"男孩危机"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产生。女性教育优势问题带来诸多两性不平等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性别平等观念、社会的性别秩序以及政策实践均有深远影响。
- 黄超吴愈晓
- 关键词:教育期望性别差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辈群体
- 教育期望的城乡差异:家庭背景与学校环境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7年
- 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考察了教育期望城乡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初中学生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城市户口学生的教育期望高于农村户口学生。这种差异受家庭背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长期望)和学校环境(学校质量和学校城乡区位)两种力量的共同形塑,其中家庭背景是首要力量。另外,关于学校环境的交互分析进一步表明,学校质量对教育期望的积极效应不存在城乡差异,而学校城乡区位的效应则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学校可以提高教育期望,但仍落后于同校的城市学生。本研究认为,保障农村学生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质量的教育资源可以缩小教育期望差异,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 黄超
- 关键词:教育期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