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白血
  • 13篇白血病
  • 11篇细胞
  • 11篇急性
  • 8篇淋巴
  • 6篇免疫
  • 6篇化疗
  • 6篇急性白血
  • 6篇急性白血病
  • 4篇联合化疗
  • 4篇淋巴瘤
  • 4篇淋巴细胞
  • 4篇白血病患者
  • 4篇病患
  • 3篇单抗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亚群
  • 3篇注射
  • 3篇注射液

机构

  • 21篇焦作市第二人...
  • 4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24篇王萍
  • 10篇张佳佳
  • 4篇刘晓娟
  • 3篇阮林海
  • 2篇葛守辈
  • 2篇王慧
  • 2篇舒华娥
  • 1篇刘珂
  • 1篇赵小强
  • 1篇王瑞丽
  • 1篇毋艳
  • 1篇张佳

传媒

  • 2篇海峡药学
  • 2篇中国民康医学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首都食品与医...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2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与白血病血管新生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血管生成素(Ang)是一族分泌型的细胞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惟一含有受体激动剂和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作用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Ang家族在血清中的表达,从而预测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研究表明,Ang/Tie-2不仅在白血病中有较高的表达,且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白血病的血管新生,影响白血病的预后。因此,Ang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白血病血管新生的靶向分子。
王萍阮林海
关键词:白血病血管生成素血管新生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28例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8.5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2.86%,以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不会使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刘晓娟王慧王萍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化疗
消紫癜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消癜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56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消癜汤与西药结合治疗组28例、西药治疗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3例,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5例,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62,P<0.01)。两组治疗前微循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敏性紫癜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消癜汤与西药结合治疗疗效显著。
刘珂王萍阮林海张佳
关键词:消癜汤过敏性紫癜微循环
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效果探析
2017年
目的:探析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化疗与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实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治疗的急性白血病4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按照双盲法分两组,每组20例。予以对照组采取标准化疗治疗,予以观察组采用化疗与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病症缓解率为75.0%,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骨髓恢复时间情况比较,对照组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化疗与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治疗,既能使患者病症得到改善,而且还能加快骨髓恢复。
王萍张佳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斑蝥酸钠维生素B6
沙利度胺对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究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采取沙利度胺治疗对其血清VEGF、bFGF含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88.57%)优于对照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EGF、bFGF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12个月、18个月后的存活率(77.1%、68.6%)高于对照组(48.6%、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与对照组(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有效延长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病情,提高存活率。
王萍
关键词: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沙利度胺血清指标
小剂量H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H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治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小剂量HAG(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方案进行化疗,对照组给予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方案进行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8^+比观察组高,CD4^+及CD4^+/CD8^+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H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可有效调节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治疗效果显著,且用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王萍张佳佳
关键词: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地西他滨T淋巴细胞亚群
利妥昔单抗联合NK细胞生物疗法治疗老年惰性B细胞淋巴瘤疗效观察
2018年
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NK细胞生物疗法治疗老年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4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观察组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自然杀伤(NK)细胞生物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观察组低(P<0.05);对照组血小板减少、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比观察组高(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NK细胞生物疗法治疗老年惰性B细胞淋巴瘤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病灶,加快患者康复进程,且不良反应较少,用药安全。
王萍
关键词:老年利妥昔单抗
沙利度胺与长春新碱三联疗法对患者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对骨髓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与长春新碱三联疗法对患者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对骨髓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2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新碱三联疗法(即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简称VAD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后血红蛋白、骨髓浆细胞、白介素-6和M蛋白等指标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骨髓浆细胞、白介素-6和M蛋白等指标的测得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沙利度胺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改善了实验室相关指标,提高了对骨髓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王萍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VAD方案
T淋巴细胞亚群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50例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并对比不同类型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与对照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同时对比观察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CD_3^+、CD_4^+、CD_8^+、CD_4^+/CD_8等指标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且观察组内,不同疾病类型患者CD_3^+、CD_4^+、CD_8^+、CD_4^+/CD_8等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组患者CD_3^+、CD_4^+、CD_8^+、CD_4^+/CD_8等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失调现象,针对该类患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则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萍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2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究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10例。给予甲组患者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给予乙组患者亚砷酸单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完全缓解、死亡患者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完全缓解时间短于乙组(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且能有效缩短症状缓解时间。
王萍
关键词: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