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俞辰

作品数:16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蛛网膜
  • 9篇蛛网膜下
  • 9篇蛛网膜下腔
  • 9篇蛛网膜下腔出...
  • 9篇网膜
  • 9篇下腔出血
  • 9篇膜下
  • 9篇出血
  • 4篇动脉
  • 4篇卒中
  • 4篇颅内
  • 3篇动脉瘤
  • 3篇血管
  • 3篇细胞
  • 3篇脑血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线粒体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机构

  • 16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上海市第七人...

作者

  • 16篇李俞辰
  • 14篇史怀璋
  • 11篇吴培
  • 5篇王永朋
  • 4篇徐善才
  • 4篇郑秉杰
  • 3篇张彤宇
  • 2篇韩建一
  • 2篇张广
  • 2篇关明浩
  • 2篇亓敬涛
  • 1篇季志勇
  • 1篇王春雷
  • 1篇刘耀

传媒

  • 4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19
  • 5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褪黑素通过介导线粒体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中起保护作用
戴家兴史怀璋吴培李俞辰张广
成人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行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搭桥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H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TA-MCA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或颅骨多点钻孔方法治疗的213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4 d是否出现CHS,分为CHS组和非CHS组.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探讨烟雾病患者STA-MCA搭桥术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结果213例患者中,术后35例(16.4%)出现CHS,其中脑出血5例(14.3%),局灶性癫痫发作6例(17.1%),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24例(68.6%).术后3个月,mRS0~2分202例,3~6分11例.CHS组的mRS[M(Q_(1),Q_(3))]为1(0,1)分,其中0~2分者占94.3%(33/35);非CHS组的mRS[M(Q_(1),Q_(3))]为1(0,1)分,其中0~2分者占94.9%(169/178),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4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S组与非CHS组患者的原发性高血压、首发症状为脑出血、术侧铃木分期为晚期(Ⅳ~Ⅵ期)以及术前血清红细胞压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原发性高血压(OR=3.69,95%CI:1.52~9.00,P=0.004)、首发症状为脑出血(OR=3.21,95%CI:1.08~9.54;P=0.036)、术前血清红细胞压积水平较高(OR=1.17,95%CI:1.06~1.29,P=0.002)均为烟雾病患者行STA-MCA搭桥术后出现CHS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烟雾病患者行STA-MCA搭桥术后发生的CHS多表现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与未发生CHS的患者无明显差异.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首发症状为脑出血、术前血清红细胞压积水平较高的成人烟雾病患者行STA-MCA搭桥术后更易发生CHS.
姚金彪陈平伯郑秉杰吴桥伟李俞辰徐东晓陈爱霞史怀璋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重建术疾病特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亚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2015年
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预后差主要与早期脑损害(early brain injury,EBI)和随后出现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密切相关。最新研究显示,
吴培李俞辰戴家兴徐善才郑秉杰季志勇王春雷张广亓敬涛史怀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修饰蛋白在脑血管病急性期表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又称钴结合蛋白,是近年来发现对缺血高敏感性的血清学指标,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检测早期心肌缺血[1-3]。随着对该蛋白了解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该蛋白在肺栓塞[4]、肠系膜缺血等疾病中亦存在异常表达[5]。急性脑血管病作为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其早期诊断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韩建一吴培徐善才郑秉杰亓敬涛戴家兴李俞辰史怀璋
关键词:卒中缺血修饰蛋白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
2023年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LVBA)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PED治疗的30例单发未破裂LVBA患者,动脉瘤最大径(16.1±6.9)mm,21例位于椎动脉V4段、9例位于基底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O’Kelly Marotta(OKM)分级,评估PED用于治疗LVBA的价值。结果对30例均成功完成治疗。共植入34枚PED,27例植入1枚、2例2枚、1例植入3枚,均未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3/30,10.00%),均为缺血性事件。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6例,1分2例,2分1例,4分1例。随访2~33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末次随访时mRS评分0分26例,1分1例,6分3例;其中24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O’Kelly Marotta(OKM)分级分别为B级1例、C级6例及D级17例。3例死亡,死因分别为急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呼吸衰竭。结论PED用于治疗LVBA具有一定价值。
姚金彪吴桥伟吴培李俞辰郑秉杰陈爱霞史怀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基底动脉椎动脉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被引量:9
2016年
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尽管对AVM的治疗已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患者预后并没有获得明显改善。AVM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出血风险。文章就AVM的出血风险和治疗方式进行了综述。
戴家兴徐善才吴培李俞辰王永朋关明浩史怀璋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神经外科手术放射外科手术综合疗法
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总结分析单纯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治疗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接受FD治疗椎-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接受该治疗方式的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影像学随访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纳入38例患者共40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个,未破裂动脉瘤39个。所有患者共置入51枚FD,其中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s,PED)44枚,Tubridge FD 7枚,手术成功率为100%。所有FD均成功释放并贴壁完好。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3.0(2~47)个月。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3.2%(5/38),其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3%(2/38),随访期间首次出现并发症3例(3/38,7.9%)。术后总体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3.2%(5/38),其中缺血合并出血性并发症2例(2/38,5.3%)。末次随访mRS>2比率为10.52%(4/38),其中死亡率为7.9%(3/38)。24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获得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5~18)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16个(16/26,61.5%),动脉瘤次全闭塞(OKM分级C/D级)22个(22/26,84.60%);无动脉瘤体积进展。结论单纯FD治疗椎-基底动脉动脉瘤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较好,术后影像学随访闭塞率高,无动脉瘤体积进展,但仍应警惕致命性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陈爱霞吴培吴桥伟李俞辰胡旭晨姚金彪陈平伯史怀璋王跃华
关键词:并发症随访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5年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神经系统血管疾病。随着影像学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介入放射技术的提高,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1]。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主要针对的是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再出血两方面,但患者的不良预后并未得到根本改善[2]。
韩建一冯秋芳李俞辰王永朋关明浩徐善才吴培史怀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脑血流量分子机制细胞死亡
线粒体形态学变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高度动态的细胞器,通过不断地分裂、融合等形态学变化来调节自身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而间接决定着组织细胞的功能甚至存亡,这一机制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内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所涉及的钙超载、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机制均与线粒体的分裂、融合失衡密不可分。因此,充分了解和研究线粒体融合、分裂与卒中致病因素之间的联系,将有利于找到治疗卒中的新靶点和新方法。
李俞辰王永朋戴家兴吴培史怀璋
关键词:卒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线粒体钙超载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彤宇李俞辰戴家兴吴培王永朋史怀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