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献忠 作品数:20 被引量:78 H指数:5 供职机构: 温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成年人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2%,其中多发动脉瘤约占25%~30%。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首次破裂出血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可高达1/3。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SAH的致死率有所下降,但对影响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研究一直是近年的热点,本文对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陈勇春 陈伟健 陈晓 曹国全 范良好 谭显西 李则群 杨运俊 郭献忠关键词: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 多发性 多发动脉瘤 破裂出血 个性化10 s团注的双流技术在腋动、静脉CT血管成像同步成像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个性化10 s团注结合双流技术行左侧腋动、静脉CT血管成像(CTA)同步成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行左侧腋动、静脉CTA同步成像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对比剂注射方式不同分成A、B组。A组采用双侧肘静脉注射,经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稀释液;B组采用单侧肘静脉多期双流注射方案,并根据体质量设置个性化的注射流速及管电压,经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持续10 s,再采用对比剂双流技术稀释对比剂持续注射15 s。分别比较两组的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客观评价指标[腋动静脉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结果:B组的对比剂用量仅为(28.81±5.56)mL,显著低于A组的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20,P<0.05);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2.39±1.12)m Sv,低于A组的(3.88±0.48)mSv,差异有统计意义(t=8.330,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腋动脉CT值分别为(376.35±72.49)Hu、(348.35±67.6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腋动脉的SNR及CNR分别为(25.51±13.65)、(19.34±10.95),较A组的(39.19±14.24)、(29.59±11.73)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4.391、4.056,P<0.05);B组的腋静脉CT值为(690.70±105.24)Hu,显著高于A组的(490.60±95.71)Hu,差异有统计意义(t=-8.783,P<0.05);A组和B组腋静脉的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10 s团注结合对比剂双流技术可以高质量实现腋动、静脉同步成像,个性化的对比剂流速及管电压设置,不仅有效保证了图像质量,同时有效减少了该检查的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 郭献忠 邓青山 曹国全 刘瑾瑾 王镇章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腋静脉穿刺 图像质量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脑梗死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1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搜集相关临床资料,并通过CTA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成组t检验对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的年龄、血流角度、血管角度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间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高度、垂直高度、瘤颈宽度、动脉瘤高度/血管管径比值、垂直高度/瘤颈宽度比值、动脉瘤角度、入院时的WFNS分级及Fisher分级进行统计;两组间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过去卒中史、治疗方式、大脑前动脉A1段形态学及CTA图像上所示血管痉挛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的筛选,以确定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319例患者中非脑梗死组253例、脑梗死组66例。非脑梗死组和梗死组年龄分别为(53±11)、(57±12)岁;入院时Fisher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3(9.1%)、27(10.7%)、74(29.2%)、129例(51.0%),1(1.5%)、7(10.6%)、13(19.7%)、45例(68.2%);治疗方式中栓塞和夹闭分别为155(61.3%)、98例(38.7%),23(34.8%)、43例(65.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5,P=0.016;Z=-2.541,P=0.011;χ2=14.81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方式(OR=3.28,95% CI 1.84~5.86,P〈0.001)及Fisher分级Ⅳ级(OR=10.36,95% CI 1.34~80.29,P=0.025)仍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继发脑梗死可能与Fisher评分及治疗方式相关,年龄在两组间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但尚不能用来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林博丽 陈丽芳 倪俊伟 岳婷 陈伟建 赵兵 陈勇春 夏能志 郭献忠 杨运俊关键词: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CTA对脊柱节段动脉解剖及微创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估CTA结合三维后处理重建对脊柱节段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间于我院因行脊柱血管CTA检查患者共61例,两位放射科医生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全部节段动脉进行独立分析。将节段动脉走形路径按其与邻近椎体的关系分为A-D四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将全部节段动脉分为T8~L1段、L2~L4段上下两组,对两组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1例病例的SSA在CTA上均得到良好显示,三维重建图像能很好显示SSA走形路径以及与邻近椎体结构的毗邻关系。绝大部分SSA(982/1098,89.4%)沿B、C区域走形;但也有少部分SSA(75/1098,6.8%)走形于A、D区域,其中45支(12.6%)出现于L2~L4段SSA中,30支(4.3%),下组L2~L4段比例明显上组T8~L1段( P <0.05)。另外,还发现SSA存在缺失和双供血两种变异。结论多排螺旋CTA结合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直观地显示SSA位置走形及其与相邻椎体结构的解剖关系,结合本文提出的4分区法为外科行椎弓旁椎体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既准确又简单的确定安全穿刺部位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SSA损伤的发生率。 潘克华 曹国全 孙厚长 郭献忠 王爱敏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最大瘤体高度与周边血管平均管径的比值(S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4例AComA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参数,其中破裂动脉瘤529例,未破裂动脉瘤65例.并分别收集动脉瘤最大瘤体高度、周边血管平均管径,同时分析两者的SR值与AComA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 594例AComA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的最大瘤体高度平均值为(4.26±2.19)mm,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2.82±2.04) mm,而破裂动脉瘤周边血管的平均管径为(1.91 ±0.54)mm,小于未破裂动脉瘤周边的血管平均管径(2.16 ±0.49) m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破裂AComA动脉瘤中SR的平均值为2.52±2.15,而未破裂动脉瘤的SR平均值为1.38±1.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另外根据SR值的大小,将所有动脉瘤分为两组,其中SR值>2组中动脉瘤的破裂率明显高于SR值≤2组(P<0.001).AComA动脉瘤的SR值经ROC曲线分析后,其曲线下面积为0.744,最佳截断值为1.19.结论 SR值的大小与AComA动脉瘤破裂有明显的关系.临床上在决定AComA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时,可考虑将SR值作为考参考因素. 陈勇春 陈伟建 陈上超 郭献忠 李则群 赵兵 杨运俊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形态学 WFNS Ⅰ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因素 2021年 目的:探讨导致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Ⅰ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7例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破裂后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WFNS Ⅰ级患者。用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将GOS 1~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式、高血压史、吸烟史、血管痉挛、脑梗死、Fisher分级和动脉瘤形态(动脉瘤大小、瘤颈、AR、SR、动脉瘤角度、血管角度、血流角度、动脉瘤朝向、A1段形态学、子囊)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再用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在407例WFNS Ⅰ级的患者中仅30例(7.4%)出现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38,95%CI=1.003~1.075,P=0.033)、Fisher分级>3(OR=5.109,95%CI=1.806~14.457,P=0.002)、治疗方式(栓塞vs.保守治疗,OR=0.200,95%CI=0.068~0.588,P=0.003)和子囊(OR=4.957,95%CI=1.730~14.207,P=0.003)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Fisher分级、治疗方式、子囊和联合诊断AUC值分别为0.691(95%CI=0.586~0.796)、0.687(95%CI=0.597~0.778)、0.658(95%CI=0.543~0.773)、0.574(95%CI=0.457~0.691)和0.817(95%CI=0.739~0.896)。结论:较大年龄、动脉瘤子囊形成及Fisher分级>3是WFNS Ⅰ级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栓塞治疗后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周甲丰 陈勇春 王豪 陈丽芳 林博丽 熊叶 郭献忠 杨运俊关键词:前交通动脉 颅内动脉瘤 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始图像叠加处理技术在脑CT灌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原始图像叠加处理技术用于脑CT灌注(CTP)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P检查的253例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CTP检查获得22组连续动态的增强序列图像,任选两组图像分别作为A组和B组,并进行叠加获得一组新的图像作为C组。分别测得叠加处理前后3组图像的颈内动脉CT值、邻近脑组织(颞叶)CT值和Std值,对253例患者图像重复上述操作,通过计算获得3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叠加处理后的C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叠加处理前的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管显示更加平滑清晰,末端血管分支也能较为清晰显示,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其中部分患者C组图像主观评分与其脑动脉造影图像的主观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CNR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加减法运算将图像叠加处理,得到新一组CTA图像,可以提高颅内血管显示的清晰度与CTA的图像质量,得到近似于脑动脉造影检查的图像效果,减少挑选最佳时相观察颅内血管的时间及可能人为因素造成的伪影误诊率。 郭献忠 宋浩澜 何沈平 孙涵 王镇章 陈伟建关键词:卒中 对比噪声比 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比值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垂直瘤体高度与瘤颈管径的比值(A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0例AComA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参数,其中破裂动脉瘤578例,未破裂动脉瘤72例。分别收集2组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及瘤颈管径,同时分析两者的比值AR值与AComA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578例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3.57±1.96)mm、瘤颈管径为(3.07±1.17)mm、AR为1.24±0.67;72例未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2.59±1.85)mm、瘤颈管径为(2.71±1.15)mm、AR为0.97±0.60。破裂动脉瘤组的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及AR均大于未破裂动脉瘤组,2组间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mA动脉瘤的AR值经ROC曲线分析后,其曲线下面积为0.64,最佳截断值为0.935。结论:AR值的大小与AComA动脉瘤破裂有明显关系,临床可将AR值做为参考因素,对AComA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杨思思 郭献忠 夏能志 陈勇春 水旭娟 杨运俊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肝脏CT灌注成像中不同算法对灌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中最大斜率算法(MS)和去卷积算法(DC)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临床需要进行了肝脏CTP检查,且图像质量较好的62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320排容积CT肝脏CTP检查,并分别采用MS和DC法处理数据。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62个正常肝段及49个瘤灶(原发性肝癌25个、血管瘤20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4个)进行分析,测得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肝动脉门静脉灌注比值(PI)。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不同医师测量结果间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算法间所得各项CTP参数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价各项CTP参数值间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种算法所得各项CTP参数值间的一致性。结果2名医师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ICC≥0.95)。正常肝段、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DC法BF、BV值均高于MS法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肝段DC法PI值高于MS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肿瘤灶两种算法测量的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算法所得BF、BV及PI结果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均〉0.9, P〈0.01)。两种算法测得的BF、BV和PI不一致。结论 MS和DC两种算法所测得BF、BV、PI等灌注参数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一致性不佳。 潘克华 曹国全 孙厚长 王爱敏 郭献忠 贾秀芬磁共振灌注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图预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亚急性期梗死体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对比分析基于超急性期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及磁共振灌注成像(PWI)预测亚急性期(发病后5~7 d)脑梗死体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完成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于发病后5~7 d复查常规MR检查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0例。应用美国GE Healthcare 3.0 T超导MR扫描仪后处理工作站自带的专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上异常区域体积的测量。经相关和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比较基于PWI和ADC图这2种方法预测亚急性期梗死体积及梗死体积增长之间的差异。结果:ADC图、脑血流量(CBF)图、脑血容量(C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达峰时间(TTP)图预测梗死体积值与复查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异常区域体积值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均〈0.05)。其中ADC图预测梗死体积与V2之间的相关性(r=0.954)比PWI各参数图预测梗死体积与V2间的相关性高(P均〈0.05)。ADC不匹配与梗死体积增长间呈明显线性相关(r=0.744,P=0.001);而CBF不匹配、CBV不匹配、MTT不匹配、TTP不匹配与梗死体积增长间均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采用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基于超急性期ADC图预测亚急性期梗死体积及梗死体积增长的方法比基于PWI各参数图的方法可行性更强,可作为临床早期预测梗死体积变化的简便方法。 邵晓彤 郭献忠 陈伟建 王豪 林博丽 夏能志 杨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