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艳梅

作品数:13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原虫
  • 5篇疟原虫
  • 5篇恶性疟
  • 5篇恶性疟原虫
  • 3篇青蒿
  • 3篇青蒿素
  • 3篇青蒿素类
  • 3篇中缅边境
  • 3篇基因
  • 3篇边境
  • 2篇药物
  • 2篇体外
  • 2篇青蒿素类药物
  • 2篇免疫缺陷
  • 2篇耐药
  • 2篇抗病毒
  • 2篇抗病毒治疗
  • 2篇类药
  • 2篇类药物
  • 2篇病毒

机构

  • 10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建水县人民医...

作者

  • 10篇张艳梅
  • 3篇杨照青
  • 3篇范晶华
  • 3篇王颖娜
  • 2篇张禄
  • 2篇赵文秀
  • 2篇李武
  • 1篇吴艳瑞
  • 1篇迟晓伟
  • 1篇阮永华
  • 1篇李思熳
  • 1篇李敏
  • 1篇杨春霞
  • 1篇王宏图
  • 1篇兰青
  • 1篇段志文
  • 1篇马宁
  • 1篇王丽琼
  • 1篇胡月
  • 1篇向征

传媒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体外敏感性检测和K-1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机制。方法收集分离自2008—2010年中缅边境确诊为恶性疟病人体内的疟原虫,共34株,进行体外培养;提取原虫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PF3D7-1343700(K-13)基因,对目标基因进行全基因测序,检测K-13基因变异情况;依据基因有无变异分为两组,对比两个组别疟原虫对3种抗疟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AS)、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e,DHA)和青蒿素(artemisinin,ART)的半效抑虫浓度(IC50值),并与野生株3D7做对比;随后将这些疟原虫在环状体时期暴露于大剂量的DHA下,6h后洗尽药物,再经过66h培养后涂片,计算生存率(RSA),比较变异株和非变异株之间有无差异。结果检测发现疟原虫K13基因存在137-142位点NN插入(占82.4%),另有E252Q、F446I、C469Y、R539T、P553L、P574L、H719N位点突变,均伴有NN插入,其中F446I(占44.1%)。病人株的IC50值和野生株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病人株的RSA高于野生株(P<0.05);有K13基因变异组和无变异组对AS、DHA、ART的IC50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基因变异组的RSA高于无基因变异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发现K-13基因变异与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可能相关。
张艳梅吴艳瑞胡月王丽琼阮永华马宁李思熳王颖娜贾丹丹向征杨照青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青蒿素类药物耐药机制
两种红细胞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比较研究
目的:为缓解科研用血紧张,本试验用中心血站报废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高于正常的红细胞(RBC)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Pf)。方法:首先将血站ALT高的RBC体外培养Pf,观察培养24、48、72小时的RBC感染率及用...
张艳梅王丽琼马宁李思熳吴艳瑞王颍娜贾丹丹杨照青
文献传递
晚期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状况及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晚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死亡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建水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晚期AIDS患者2152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至随访截止时间死亡318例、存活1834例。对比不同生存状况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月收入情况、职业、感染途径、CD4+T细胞计数等基本资料差异,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其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吸毒、肿瘤、AIDS相关感染是晚期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的前三位原因,分别占32.08%、20.75%、17.30%。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高龄、月收入较低、CD4+T细胞计数较低是晚期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晚期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的影响因素较多,医生应综合各个因素,增加高危患者的干预强度以降低其病死率。
张艳梅赵文秀杨春霞朱继敏兰青李敏张禄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晚期抗病毒治疗
PBL联合LBL教学法在传染病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PBL联合LBL教学法在传染病学实习带教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我科实习的昆明医科大学学生102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LBL),实验组采用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法(PBL)联合LBL教学。用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病历书写成绩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出科考试成绩和病历书写成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学生对激发学习兴趣、掌握重点和难点、提高自学能力、团队精神建设、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考试有帮助几个方面的认可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BL联合LBL教学法在传染病学实习教学中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张艳梅范蕊璿陈昕婷范晶华李武
关键词:PBL教学法LBL教学法传染病学实习带教
TLR3基因多态性与合并HIV感染的慢性HC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基因多态性与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合并HIV感染的慢性HCV感染者和60例同期体检正常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结果中其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肝炎组30例,进展期肝纤维化组19例,肝硬化组11例,并记录TLR3基因中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型在不同纳入研究者间所占比例,比较不同纳入研究者间上述资料的差异性。[结果](1)在Rs5743305,Rs3775290、Rs3775296和Rs5743303上感染组患者其不同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者,且病情越为严重者其相应等位基因和基因分型频率越高(P<0.05),而Rs5743305点上各等位基因或基因分型频率在感染者患者及感染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Rs3775296点位上的AA和CA基因型以及Rs5743303点位上AA和AT基因型的表达频率均为影响合并HIV感染的HCV感染患者其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HIV感染的HCV感染患者其TLR3的Rs3775290、Rs3775296和Rs5743303点位上的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均高于正常者,随着疾病越严重,其频率越高,且Rs3775296点位上的AA和CA基因型以及Rs5743303点位上AA和AT基因型的表达频率均为影响合并HIV感染的HCV感染患者其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迟晓伟刘俊张禄张艳梅陈红英王宏图范晶华
关键词:HIV感染HCV感染疾病进展
云南省建水县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基因型耐药分析
2020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建水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后HIV-1基因型耐药情况。方法收集云南省建水县医院2005年1月-2018年12月HAART治疗失败(治疗1年以上,病毒载量仍≥1 000 copies/ml) HIV/AIDS患者的外周血,提取病毒RNA,经反转录后进行pol区转录酶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网站提供的HIV耐药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耐药位点。结果纳入研究2 170例,抗病毒治疗失败89例(4. 10%);71例pol区测序成功的HIV-1毒株中基因型以CRF08-BC型最多,占59. 15%(42/71),B+C型次之占18. 31%(13/71);基线CD4+细胞计数<350/μl患者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抗病毒药物药耐率及对NNRTI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类抗病毒药物均耐药率高于基线CD4+细胞≥350/μl患者(P <0. 05)。结论云南省建水县HAART治疗的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一旦耐药应及早使用蛋白酶抑制剂(PI)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赵文秀杨春霞朱继敏范蕊璿张艳梅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耐药
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体外敏感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监测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的体外敏感性,了解两种抗疟药有无交叉耐药。方法选取2007—2009年当地病人体内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成活共28株,在体外进行对氯喹、哌喹的半效抑虫浓度(IC50)值测定;并对疟原虫的Pfert基因片段扩增,测序,比对。结果28株恶性疟原虫株体外氯喹的IC50值为(463.9±256.0)nm;哌喹的IC50值为(9.0±6.7nm)和野生株3D7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8株(100%)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均耐药株;5/28(16.1%)的疟原虫对哌喹耐药;7/28(21.4%)的疟原虫对哌喹敏感。28株(100%)疟原虫的Pfert基因发现均有和氯喹耐药相关的76T变异。应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发现CQ和PPQ间存在又抗药性(P〈0.001)。结论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耐药的情况严峻,尤其是氯喹。
张艳梅冯国华李鸾娇王颖娜杨照青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氯喹哌喹体外敏感试验
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恶性疟是一种致死性很高的全球性寄生虫病。由于长期抗疟药的使用,目前恶性疟原虫对主要抗疟药物普遍产生抗药性,青蒿素类药物是在氯喹、奎宁抗药性产生后的主要替代治疗药,也是至今唯一没有出现普遍抗药性的抗疟药。但是,近年不少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正逐渐下降,提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药性正在形成。本文就近期青蒿素药抗药性的现状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王颖娜张艳梅蔺应学杨照青
关键词: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现状
血清PCT与炎症指标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对肝硬化患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6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23例和非感染组45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降钙素原及其相关炎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PCT、hs-CRP、WBC以及N%水平均较非感染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不同感染类型患者的PCT、hs-CRP、WBC以及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和N%对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23株,以革兰阴性菌15株为主,占65.22%。结论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早期血液检测可表现出明显的PCT水平升高,而PCT联合N%可作为判断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的血液指标。
张艳梅范晶华段志文范蕊璿李武
关键词:肝硬化降钙素原细菌感染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敏感性测定和K-13基因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2012年8月-2013年4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中缅边境的恶性疟病人的疗效,监测青蒿素类药物在人体内的敏感性;监测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的K-13基因的多态性;探讨两种体外敏感性检测方法:传统的微量法检测半效抑...
张艳梅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疗效药物敏感试验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