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东
- 作品数:33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社会学更多>>
- 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存与废试析被引量:3
- 2014年
-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曾经普遍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意义。但高校扩招及就业困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日益滑坡,也不断引起众多关于论文"存与废"的论说。音乐专业尤其如此。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视其具体专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存"或"废"之改进对策。
- 胡小东
- 关键词: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草根戏班与地方小戏的传承与发展被引量:1
- 2015年
- 戏班作为戏曲在民间存活的主要载体,是一个伴生戏曲的特殊艺术群体和社会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传统戏曲剧种尤其是地方小戏在当代社会的式微,其主要载体——戏班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令人堪忧。于册亨布依戏等地方小戏而言,戏班的消亡无异于剧种的消亡。因此,对戏班生存与发展现状的关注与研究日趋重要。本文主要基于对册亨布依戏班整体的考察与分析,去探究草根戏班在地方小戏传承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元素体现,以及在当下语境中如何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 胡小东
- 关键词:布依戏
- 别样的尴尬——城镇化语境中大寨布依族地戏的传承发展被引量:1
- 2014年
-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发展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城镇化与民族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诸多矛盾。大寨村因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优越地段而被纳入城镇化发展规划,但城市职能建设的特殊性,城镇化并没有给村民的经济、生活带来质的变化,从而也引发了大寨布依族地戏传承发展的诸多无奈与困境,如现有主要演员的接续、主要演员培养的苗子储备及地戏团运转的规范化管理等问题。
- 胡小东
- 关键词:城镇化
- 原生态民歌舞台演绎述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被引量:3
- 2013年
- 原生态民歌的舞台演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舞台表演类型,其艺术可行性和文化社会意义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舞台演绎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原生态民歌进行舞台演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来进行规范,确立以传承和传播为主的保护原则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原则。
- 刘亚辉胡小东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
- 当下曲艺戏曲化发展的历史依据、现实尴尬及现实可能——以永新小鼓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曲艺曾经是百姓日常娱乐生活的主要伴物之一,但文化全球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走向边缘化。为应对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地方各级文化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其创新发展的模式。戏曲化则是其中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出现有其丰富的历史依据,但在当下现实中仍然会遭遇与戏曲一样的生存方面的尴尬处境。但不管怎样,曲艺的戏曲化发展模式在当下现实中却仍有其推广实施的可能性。
- 胡小东
- 关键词:历史依据
- 守正与创新:刘三姐歌谣艺术的重构与发展
- 2024年
- 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歌谣随时代与地方为转移,并非永远不变之一物。刘三姐歌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刘三姐歌谣从田间地头传唱到戏剧与歌剧舞台,再到银屏的展演、传播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传播方式到艺术本体不断重构发展的过程。这些重构发展主要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彩调剧、歌舞剧和电影等艺术载体中完成,由此奠定了刘三姐歌谣的巨大影响力,并一直延续至今,还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西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刘三姐歌谣守正创新、重构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守正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这一过程又引发大家对于当下非遗保护的一些思考。
- 胡小东
- 江西永新小鼓“衍变”发展论略被引量:1
- 2013年
- 江西的永新小鼓艺术在其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说唱曲艺形式到享誉省内外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经历了一系列"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的"衍变"发展的结果。这一结果其实也一定程度折射出历史及当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之道。
- 胡小东
- 高校音乐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与对策
- 2023年
- 高校课程思政开展几年来,其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也取得了极大的建设成效与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于高校音乐专业实践类课程而言,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对思政内涵不清楚、为思政而思政等。所以,各学科教师需要从思想层面上、技术层面上不断思考解决对策。
- 李佳佳胡小东
- 艺术类“非遗”保护的若干建议与思考——基于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方针之解读被引量:3
- 2012年
- 国家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笔者以为可以作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要做好对纳入保护范畴的"非遗"实现传统的保护、传承;二是在基于传统的基础上实现适度的创新发展。前者称之为传统传承,后者称之为创新传承。但在保护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坚持对"非遗"保护工作方针传统传承的有效实现,然后才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本文即是基于这一精神解读下的关于艺术类"非遗"保护的若干建议与思考的。
- 胡小东
- 发展的有意识,保护的“无意识”——西江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调查被引量:7
- 2012年
-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引发了把各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而加以开发利用的热潮。这一有意识的作为对地方经济实力、文化形象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政府及当地民众对其保护传承的"无意识"作为等。现已蜚声国内外的旅游景区贵州雷山县西江苗寨即是如此。
- 胡小东
- 关键词:西江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