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圣杰

作品数:12 被引量:83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起搏
  • 5篇心脏
  • 5篇束支
  • 5篇左束支
  • 3篇心室
  • 3篇心室起搏
  • 3篇再同步
  • 3篇希氏束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脏再同步
  • 2篇血管
  • 2篇再同步治疗
  • 2篇生理性
  • 2篇衰竭
  • 2篇双心室
  • 2篇双心室起搏
  • 2篇同步化
  • 2篇房颤

机构

  • 12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作者

  • 12篇吴圣杰
  • 7篇黄伟剑
  • 7篇苏蓝
  • 4篇徐蕾
  • 2篇王良国
  • 2篇胡伟珍
  • 1篇黄周青
  • 1篇吴高俊
  • 1篇单培仁
  • 1篇冯霞飞
  • 1篇傅国胜
  • 1篇肖方毅
  • 1篇谢强丽
  • 1篇陈骁
  • 1篇潘培培
  • 1篇李文玉
  • 1篇陈晨
  • 1篇赵初环
  • 1篇杜玉清
  • 1篇徐燕军

传媒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心电与循环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永久左束支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在左束支阻滞患者远期疗效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5
2019年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同步及心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植入永久性LBBP,且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LBBB患者。讨论植入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左束支夺获的电学特性及临床疗效,主要指标为QRS时限、阈值、感知、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导线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入选成功植入永久LBBP 11例,平均年龄(71.0±12.4)岁,年龄范围41~91岁。自身QRS时限为(164.6±15.7)ms,起搏QRS时限为(113.1±17.1)ms。随访(32.5±12.1)个月。急性期阈值为(0.65±0.21)V/0.5 ms,感知为(8.3±1.7)mV,在随访2年时,阈值及感知保持稳定,分别为(0.70±0.16)V/0.5 ms,(9.1±2.7)mV。其中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LVEF从基线的34.0%±8.2%提升到末次随访的63.4%±9.8%,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从(127.6±65.3)ml缩小至(37.2±13.9)ml,心功能(NYHA分级)从(3.3±0.7)级恢复至(1.3±0.5)级(P<0.05)。术后未观察到导线脱位、失夺获、阈值增高及心力衰竭再住院、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永久LBBP纠正LBBB,实现左心室再同步,其远期阈值稳定、感知良好、安全可靠,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可作为双心室起搏或希氏束起搏的补充与替代。
吴圣杰苏蓝项文豪郑茹洁蔡蒙醒徐蕾方英王良国黄伟剑
关键词:希氏束心脏再同步治疗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起搏参数、安全性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50%),且初次尝试LBBP或原RVP升级LBBP患者;回顾入选我院同时期具有相同入排标准及植入适应证且初次行RVP植入患者。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1年时起搏阈值、感知、QRS时限变化、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其中LBBP组34例,年龄(69.1±16.5)岁,其中男25例;RVP组28例,年龄(70.3±16.1)岁,其中男21例。LBB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2.1±35.6)ms和(109±21.5)ms,左束支夺获阈值(0.61±0.37)V/0.5 ms,感知(9.2±6.4)mV;RV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6.3±26.6)ms,(167.9±21.1)ms,阈值(0.73±0.34)V/0.5 ms,感知(10.4±2.8)mV。LBBP组随访1年时,LVEF增幅为8.3%,LVEDD减少幅度为3.9 mm;RVP组平均LVEF增幅为2.8%(P=0.024),但LVEDD反而增大1.9 mm。LBBP组LVEF增高≥10%比例高于RVP组(41.2%对25.0%,P=0.180),未见LVEF下降超过10%患者,而RVP组中17.9%(5/28)的患者LVEF下降超过10%。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伴LVEF下降患者,LBBP阈值低、感知良好,参数与RVP相似,有明显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获益。
吴圣杰王松洁尚文轩王良国连莉优何燕磊徐蕾苏蓝黄伟剑
关键词:心力衰竭右心室起搏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束起搏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术后护理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总结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束起搏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术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成功行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束起搏术治疗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44例进行术后护理干预,包括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术后并发症观察、康复指导等,出院后门诊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44例患者术后有2例出现起搏器囊袋出血,予以延长沙袋压迫后无出血现象。出院6个月后随访成功者为40例,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4.2±13.0)%,明显高于术前的(34.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为(134.8±55.9)mL,低于术前的(162.5±57.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束起搏术后的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薛琴丹胡伟珍吴圣杰潘培培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心力衰竭
希浦系统起搏生理性心脏同步化治疗被引量:3
2020年
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双心室起搏(BVP)通过经冠状静脉窦(CS)心外膜单点或多位点起搏,利用各种算法达到起搏与自身融合,实现部分宽QRS患者心脏电与机械再同步,改善临床预后;但对于自身窄QRS波,则无法保持其同步性。目前已开展的希浦系统起搏(HPCSP)主要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最具生理性。对自身窄QRS波患者,HBP可维持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对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HBP可纠正其传导,恢复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但多数患者起搏电极无法真正跨越阻滞位点,起搏阈值高及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成功率较低。近年来LBBP技术通过直接夺获左束支,维持或恢复左心室内同步性。因近端左束支传导系统是宽的网状结构,且起搏导线电极位于左心室间隔内膜下,往往可跨越传导阻滞位点,故左束支夺获阈值低且稳定,感知良好,并均伴有较好左心室同步性的左心室间隔起搏作为备份起搏。HPCSP也可通过与自身传导束融合,在单点HPCSP无法达到心脏完全同步化(如调整AV间期,消除左束支起搏的右束支阻滞图形),或双心室无法实现自身融合等患者(心房颤动,长PR间期和房室传导阻滞)中实现更好的心脏同步化。期待在植入技术的完善、专用器械改进及更多的循证医学之后,HPCSP在生理性心脏同步化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叶炀吴圣杰陈学颖苏蓝傅国胜黄伟剑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
CCU患者漂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分析心脏重症患者漂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的768例行漂浮导管检查心脏重症患者,患者出现感染征兆时、疑是导管相关性感染或置管时间超过7天拔除导管时均进行导管血培养和尖端5 cm细菌培养.结果 768例患者目标监测3050个导管日,发生导管血流感染23例,CRBSI的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为7.5‰,感染率约为3.0%.培养结果 前5位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氏菌.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糖尿病以及置管期间合用抗生素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无相关性(P〉0.05),患者置管前全身皮肤是否充分清洁、导管留置时间长短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置管前全身皮肤充分清洁是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保护性因素,长时间置管、置管期间合用抗生素治疗是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脏重症患者行漂浮导管监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有关;置管前全身皮肤清洁可有效减低感染的发生率,置管期间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谢强丽赵初环冯霞飞李文玉郑再星吴圣杰
关键词:漂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黄连素通过KLF4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黄连素(BBR)通过KRUPPEL样因子4(KLF4)减轻缺血/再灌注(I/R)损伤所致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永久心肌细胞系H9C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对照组(正常培养4 h)、I/R组(诱导I/R模型)、BBR组(诱导模型期间给予50μmol/L BBR作用4 h)、KLF4小干扰RNA(siRNA)组(转染KLF4 siRNA后,诱导模型期间给予50μmol/L BBR作用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活力,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因子[包括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KLF4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KLF4 mRNA表达水平。结果BBR组、I/R组、对照组H9C2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因子蛋白表达水平、膜阳性面积百分比、细胞凋亡率以及KLF4蛋白、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BBR组细胞活力、Bcl-2蛋白表达水平以及KLF4蛋白、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I/R组(均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膜阳性面积百分比、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I/R组(均P<0.05)。KLF4 siRNA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BBR组(P<0.05),膜阳性面积百分比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BBR组(均P<0.05)。结论BBR可以通过KLF4依赖的方式保护心肌细胞免受I/R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
陈晨林科王恺婧吴圣杰
关键词:黄连素细胞凋亡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对肝癌TACE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首次TACE术前经MSCT血管重建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60例首次TACE术前未经MSCT血管重建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MSCT对肝癌异位血管的显示,比较TACE术后两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37.5、348.5天。研究组前两次介入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对照组(88.7 vs 65.4天,P<0.05),3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9%vs 6%,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有利于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可作为肝癌TACE术前的常规检查。
杨丽丽吴圣杰徐燕军木良善杜玉清
关键词:肝癌多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介入治疗
左束支起搏与希式束起搏技术的研究热点及可视化分析
2022年
目的通过对国际范围内左束支起搏和希氏束起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来指导国内相关技术的研究革新。方法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91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索词为“his bundle pacing”或“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共得到文献657篇。在进一步筛选中,纳入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638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相关起搏技术的研究于2018年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近3年来发表197篇研究,约占本研究收录总文献量的30.88%。美国是研究开展最多的国家,发表386篇研究文献,占国际总发文量的60.50%;国内参与该领域研究的人员和合作机构较少。起搏研究的主要方向从最初的解剖结构(his bundle)向技术稳定性(pacing protocol)及远期感知评估(sensing)等热点转变。在希氏束起搏发展的基础上,左束支起搏克服了前者可能潜在的远期阈值不稳定等缺陷,成为新的优化起搏技术。结论左束支起搏和希氏束起搏的研究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应加大在该领域研究的开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进行预后和安全性评估。
胡伟珍吴圣杰薛琴丹
关键词:再同步治疗远期预后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8
2018年
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获益.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再到双心室起搏,满足不同基础疾病的需求,但真正的生理性起搏一直进步缓慢.即使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改进,包括穿间隔的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左心室多位点起搏,但实质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随着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探索在临床开展以后,经传导束最接近生理的起搏方式才开始起步.
吴圣杰苏蓝黄伟剑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双心室起搏心内膜起搏双腔起搏
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中左束支损伤电流与电极解剖定位的动物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电极头端和左束支解剖位置的关系及损伤电流产生机制,阐明术中左束支损伤电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只实验猪,在活体猪心植入电极,术中电生理检查明确电极低电压输出是否夺获左束支。术后猪心大体标本即刻予碘染观察左心室内膜面希氏-浦肯野(希浦)传导系统的大体分布和电极关系。随后福尔马林液固定猪心标本,标记电极位置后移除电极,切片并予以Masson及Goldner染色,观察电极头端与传导束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标本碘染后肉眼可见心内膜下希浦系统呈网状分布,电极头端直接深拧固定在室间隔左心室心内膜下的左束支区域。Masson及Goldner染色显示在左束支电位伴损伤电流的电极头端直接穿过左束支分支,有电位但无损伤电流时起搏电极头端与传导束未直接接触。结论在希浦传导系统起搏中,术中观察到左束支传导束损伤电流,组织解剖提示起搏电极直接接触左束支及分支,夺获阈值低。左束支损伤电流可以作为左束支夺获的重要解剖和电生理证据。
王粮萍蒋丽梦王松洁吴圣杰黄周青单培仁黄伟剑苏蓝
关键词:左束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