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浩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力
  • 2篇碳储量
  • 2篇碳密度
  • 2篇小陇山
  • 2篇耕地
  • 2篇耕地地力
  • 1篇地力评价
  • 1篇有机碳
  • 1篇锐齿栎
  • 1篇锐齿栎林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全氮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和...
  • 1篇全氮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作者

  • 5篇侯浩
  • 2篇杜盛
  • 2篇关晋宏
  • 1篇张建国
  • 1篇邓磊
  • 1篇常庆瑞
  • 1篇何秋月
  • 1篇李国庆
  • 1篇程然然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铜川市印台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基于GIS技术,根据印台区耕地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采样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铜川市印台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结果表明,印台区总耕地面积为19 177.85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1.50%;其中一级地、二级地、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的面积分别为3 692.66、4 991.53、2 644.04、6 568.90hm2和1 280.72hm2,质量较低的四、五级地占地比例很高,达40%以上;地力水平整体处于国家标准的中等偏下等级。影响耕地地力水平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地形起伏较大、地块分布散碎,缺乏灌溉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今后应加强有限耕地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兴建水利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侯浩常庆瑞
关键词:耕地地力GIS
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铜川市印台区为例
耕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保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铜川市印台区位于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力差异明显,了解掌握该地区土地的肥力状况,准确评价其地力水平,对当地...
侯浩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可持续利用
文献传递
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森林碳循环也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估计大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以甘肃省小陇山林区内的7...
侯浩
关键词:小陇山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
文献传递
小陇山不同林龄锐齿栎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特征被引量:20
2016年
以甘肃小陇山林区3个林龄阶段(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及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各龄级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致,表层土壤中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逐渐降低。1 m土层范围有机碳和全氮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碳密度分别为122.92、242.21t/hm^2和280.53 t/hm^2,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3个林龄阶段的土壤全氮密度分别为10.37、18.94t/hm^2和24.76 t/hm^2,差异显著(P<0.05)。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在0—20 cm土层中占有很高比重,达37%—56%。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00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速率随林龄阶段存在差异,在生长旺盛期(中龄林-近熟林)的土壤有机碳(10.84 t hm^(-2)a^(-1))和全氮(0.78 t hm^(-)2a^(-1))的积累速率要大于成熟期(近熟林-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1.92 t hm^(-2)a^(-1))和全氮(0.29 t hm^(-2)a^(-1))积累速率。
侯浩张宋智关晋宏杜盛
关键词:小陇山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甘肃省5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与潜力被引量:10
2017年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实测数据,结合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5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刺槐、杨树、油松/华山松、落叶松及云杉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储量,并估算了乔木层固碳潜力.结果表明:5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和总碳储量分别为139.65 t·hm^(-2)和85.78 Tg,不同人工林类型之间差异较大.不同龄组间碳密度表现为近熟林(250.70 t·hm^(-2))最大,其次是成熟林(175.97 t·hm^(-2))和中龄林(156.92 t·hm^(-2)),幼龄林(117.56 t·hm^(-2))最低.碳储量表现为幼龄林(45.47 Tg)>中龄林(19.54 Tg)>成熟林(11.84 Tg)>近熟林(8.93 Tg),幼中龄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75.9%.5种典型人工林乔木层现实固碳潜力合计为7.27 Tg,刺槐林(2.49 Tg)和杨树林(2.10 Tg)最大;各龄组中,幼龄林现实固碳潜力最大(3.78 Tg),其次是中龄林(2.04 Tg),近熟林最小(0.45 Tg).5种典型人工林乔木层最大固碳潜力达27.55 Tg,表现为刺槐林(9.42 Tg)>落叶松林(6.22 Tg)≈云杉林(6.36Tg)>杨树林(3.18 Tg)>油松/华山松林(2.37 Tg);其中,幼、中龄林最大固碳潜力分别为18.48和6.89 Tg,占总最大固碳潜力的92%.
程然然关晋宏张建国何秋月邓磊侯浩李国庆杜盛
关键词:人工林碳密度碳储量固碳潜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