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非 作品数:24 被引量:67 H指数:5 供职机构: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 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电子电信 更多>>
脑瘫足腓侧负重区域外伤致慢性骨髓炎伴创面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脑瘫足腓侧负重区域外伤致慢性骨髓炎伴创面患者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显微外科临床治疗体会。方法2012年7月—2019年12月,本科室收治脑瘫足腓侧负重区域外伤致慢性骨髓炎伴创面患者7例。病例均为脑性瘫痪分型为痉挛型脑瘫特殊类型患者,其中6例为轻中度马蹄内翻足,1例重度马蹄内翻足;入院见患足有一大小(1.5 cm×1.0 cm)±0.5 cm2创面,深达骨质,窦道有脓性渗出伴有臭味。行扩大切除并行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1周后采用携带股前外侧皮神经及阔筋膜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显微技术修复,既能折叠阔筋膜填充无效腔及覆盖创面,又能吻合足部腓侧感觉神经,形成新的有感觉的负重区,同时大腿供区直接闭合。结果所有病例皮瓣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全部顺利存活,皮瓣术后15 d恢复即下床负重行走。全部病例得到最短9个月、最长4年3个月随访,7例中1例因足部畸形加重未及时行矫正手术,皮瓣出现浅表磨损,经简单换药后愈合,余患者维持原足部畸形情况下无再发创面及破溃。2例因皮瓣术后外观稍显臃肿,稍做修形改善。术后足腓侧负重区饱满,无空腔,滑动良好,恢复负重功能;皮瓣色泽、质地、外形功能均良好;无创面、破溃及骨髓炎复发。术后2~4个月皮瓣逐渐恢复触、痛、温觉,皮瓣质地柔软,厚度适中,有弹性,有排汗功能,8个月后保护性感觉恢复良好;并且皮瓣供区直接闭合瘢痕较小,对下肢行走功能无影响。结论脑瘫足腓侧负重区域外伤致慢性骨髓炎伴创面是困扰外科的一个难题,实际工作中很多患者已适应畸形行走,拒绝接受畸形矫正后创面慢慢换药愈合的治疗方法;控制感染覆盖创面是修复的良好选择。所以,脑瘫足腓侧负重区域外伤致慢性骨髓炎伴创面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显微修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史洪成 王殿丰 孟凡琼 于跃 张振军 张国东 张德洪 常非关键词:脑瘫 马蹄内翻足畸形 慢性骨髓炎 显微外科技术 多种特殊状态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技术 被引量:5 2020年 背景: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软骨再生,但多为生理状态下小面积缺损的单纯修复。然而临床上的软骨缺损常伴随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基础疾病,且缺损的位置、范围、深度均不确定,给软骨组织修复带来了很大挑战。目的:总结不同位置和炎症状态下软骨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cartilage defect regeneration,osteochondral,growth plate,weight-bearing area,inflammatory”,中文检索词为“关节软骨缺损,骨软骨,生长板,负重区,炎症”,检索建库至2019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9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6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针对各种特殊状态下的关节软骨缺损,其修复目标和策略是不同的:全层软骨和骨软骨结构缺损多采用具有多层结构的支架,旨在修复软骨特有的分层结构及软骨下骨结构,同时避免新生软骨内异位骨化的问题;生长板缺损的修复关键在于避免长骨成熟后发生畸形,因此在修复支架内应添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发生形态蛋白7等生长因子,以持续刺激生长板的修复并发挥骨生长的生理功能;负重区软骨修复则需要修复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负重时不会发生严重形变及结构破坏,同时新生的软骨组织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以支撑持续的纵向压力和磨损;炎症状态下的软骨缺损则要同时治疗炎症与软骨缺损,间充质干细胞的引入可同时发挥免疫调节及组织再生功能,以使疾病达到彻底治疗的目标。 陈劲松 王中汉 常非 刘贺关键词:软骨缺损修复 全层缺损 骨软骨缺损 生长板 负重区 骨性关节炎 跖腱膜炎的病因及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9年 跖腱膜炎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是成人足跟痛的常见原因。每年约有上百万跖腱膜炎患者就诊,其中超过80%的患者年龄在25岁至60岁之间。跖腱膜炎患者常主诉难以忍受的疼痛,希望能得到临床治疗。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确诊绝大部分的跖腱膜炎;此外,休息、减少运动以及其他非手术疗法多数能够有效缓解跖腱膜炎所带来的症状。因此,能够及时地诊断跖腱膜炎并准确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论述了跖腱膜炎的高风险致病因素、诊断方法和主要的治疗方案。 韩宇 陈高扬 王庆宇 姜振德 张桂珍 常非关键词:跖腱膜炎 足跟痛 超声 非手术治疗 足部有限元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2 2020年 本文通过应用有限元法对足部计算机建模进行回顾。从1943年COURANTZ首先提出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的概念,到BREKELMANS和RYBICKI等将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引入骨骼应力应变分析当中,在将近30余年的时间跨度中,生物力学计算模拟领域有了显著的进步。医学和工程领域在生物系统应力分析方面的深度合作越来越多。受益于此,骨骼生物力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综述包括了二维和三维,简单和复杂,下肢、踝关节和整个足部的建模过程,广泛地讨论了计算机建模的现状、遭遇的挑战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应用有限元法对足部病理情况进行模拟和分析,使其成为现代个体化医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 杜彦辉 张汉阳 钟专 黄炳哲 贾国梁 常非关键词:有限元方法 成人获得性足跟内侧疼痛(跖筋膜炎)的诊断及治疗——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2017年共识解读 被引量:12 2020年 跖筋膜炎是足踝外科医师最常遇到的门诊疾病,据估计,20%普通人群在其一生中会患某种程度的足底跟痛症,仅美国1年就有200万人接受治疗[1-7]。喜爱运动的人群,尤其是跑步人群更容易罹患跖筋膜炎,其发病率为8%~21%。跖筋膜炎发病人群年龄7~85岁,40~60岁中年人最易发生[8-9]。在一项前瞻队列研究中,MATHESON等[10]研究了1407名运动员发现,71.4%的跖筋膜炎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且普通人群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年龄与跖筋膜炎发病率之间存在正相关。为了规范跖筋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对新的治疗技术及手段进行评估,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ACFAS)的资助下,邀请了6名顶尖的足踝外科专家对ACFAS 2010年足跟痛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更新[11]。本文通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并结合中国临床及研究现状对跖筋膜炎的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足踝外科医师提供成人获得性足跟痛更深层的研究及治疗思路,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理想的治疗方案。 宁志刚 常非关键词:跖筋膜炎 足跟痛 发病人群 跟痛症 医师协会 有限切口螺钉绞锁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观察——跟骨骨折初级次级骨折线形成机制的思考及有限切口经皮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改进固定螺钉的布局、增加固定强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有限切口螺钉绞锁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病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24例(26足),对术前术后跟骨结节关节(Bohler)角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Maryland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术后Bohler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根据Maryland后足功能评分标准,优(90~100分)18例(19足),良(75~89分)4例(4足),可(50~74分)2例(3足)。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并发症发生。结论有限切口螺钉绞锁固定通过独特的螺钉绞锁布局,增强了跟骨骨折特别是后关节面的固定强度,功能恢复更快更好。术前等待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 孟令兴 狄昱光 孙勇 李金元 马兴旺 常非关键词:跟骨骨折 有限切口 跟骨骨折术后完全负重功能练习时间与关节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肢完全负重功能练习开始时间与患肢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足踝外科组收治跟骨骨折患者29例36足,分为两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术后功... 常非 贾云龙 付尧 张汉阳 钟专 陈高扬带骨膜髂骨植骨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使用带骨膜髂骨植骨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15例距骨软骨损伤患者,采用取带骨膜髂骨植骨移植方法治疗,对比术前术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影像学改变结果 15例患者均得到... 常非 孙杨 姜振德 韩宇 陈高扬关键词:髂骨植骨 距骨 骨软骨损伤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完全负重练习开始时间与足部功能关系 被引量:16 2015年 背景: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肢完全负重功能练习的开始时间尚存争议。目的:探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肢完全负重功能练习的开始时间与足部功能的关系。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29例36足,按完全负重练习的开始时间分为:A组16例17足,术后6-8周开始部分负重功能锻炼,3个月内开始完全负重锻炼,平均完全负重时间2.8个月;B组13例19足,因个人因素(复合伤、工伤、心理因素等),术后开始完全负重时间大于3个月,平均完全负重时间5.5个月。结果结果: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A组平均为(91.4±3.4)分,B组平均为(86.3±4.5)分,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切口愈合不良3足,经换药2周愈合;B组切口愈合不良1足,经换药2周愈合,骨髓炎1足,经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治疗后治愈,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A组平均Bhler角29.5°±3.3°,平均Gissan角130.1°±5.4°,骨折均已愈合;B组平均Bhler角31.1°±2.1°,平均Gissan角131.5°±3.9°,骨折均已愈合。两组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3个月内开始完全负重锻炼患者的足部功能明显优于开始完全负重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 付尧 王金成 贾云龙 张汉阳 钟专 陈高扬 刘贺 常非关键词:跟骨骨折 锻炼 前pilon骨折五柱分型理论及临床验证 2022年 目的:探讨前pilon骨折的定义及其五柱分型理论,进而指导手术方案选择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45例前pilon骨折患者(共47处骨折,其中2例为双侧)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及受伤机制,重新定义前pilon骨折,并基于胫腓骨远端的解剖结构特点,将前pilon骨折分为五柱。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S)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47处前pilon骨折累及五柱分型的内侧柱27处、前内侧柱37处、前外侧柱38处、外侧柱25处,后柱25处。其中单柱骨折6处,双柱骨折4处,三柱骨折15处、四柱骨折17处、五柱骨折5处。术后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估解剖复位率89.4%。45例患者中41例获得9~95个月的随访,平均(24.2±20.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0~4.5个月,平均(3.5±0.5)个月。术后AOFAS-AHS平均(90.0±5.8)分,优良率95.3%。结论:前pilon骨折的确切定义及五柱分型有助于提供治疗策略指导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孙洋 袁宝明 任广凯 王雁冰 常非 李晔 彭传刚 吴丹凯关键词:踝关节骨折 PILON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