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作品数:14 被引量:97 H指数:5 供职机构: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桥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评估桥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6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溶栓组(162例)和桥接治疗组(54例)。单纯溶栓组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桥接治疗组在行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比较术后两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治疗14 d后桥接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良好32例(59.3%),单纯溶栓组神经功能改善良好43例(26.5%),治疗90 d后桥接治疗组预后良好36例(66.7%),单纯溶栓组预后良好36例(22.2%),两组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90 d后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治疗组全身并发症发生率〔31.5%(17/54)〕显著高于单纯溶栓组〔17.9%(29/162);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更好地改善预后,但桥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李亮 张继伟 孙文浩 王广 田甜 于淼 程培培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神经内镜联合利奈唑胺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重度颅内感染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利奈唑胺对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后重度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7例V-PS后革兰阳性球菌重度颅内感染患者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治疗组。77例患者均接受神经内镜下脑室灌洗术,对照组术后给予0.5%盐酸万古霉素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利奈唑胺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术后7、14 d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4 d脑脊液(CSF)中白细胞计数(WBC)、蛋白、葡萄糖水平,细菌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14 d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时间6-26 d,平均(12.3±2.1)d;治疗组5-20 d,平均(9.8±1.4)d;两组用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P=0.031)。两组术前、术后14 d CSF中WBC、蛋白、葡萄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时间与治疗方法无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未在CSF中发现革兰阳性球菌,细菌清除率为100.0%。神经内镜下脑室灌洗术后未见癫痫、头痛等并发症。电话或门诊随访1年,未见颅内感染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脑室灌洗术治疗V-PS后重度颅内感染疗效良好,利奈唑胺能有效控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且安全性好。 呼铁民 王维兴 王昆鹏 孙文浩 李亮 赵宗茂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腹腔静脉分流术 利奈唑胺 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1年随访观察 2023年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s MCAS)的疗效及1年随访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92例s MCAS患者,均接受Apollo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根据术中压力释放梯次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3例(多梯次压力释放)和对照组89例(单梯次压力释放)。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累积脑卒中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即刻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的术后残余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共失败9例,原因均是支架难以到位。观察组1年内累积脑卒中发生率为3.88%(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对照组为11.24%(脑梗死10例),差异有显著性(χ^(2)=5.240,P=0.022)。结论 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与单梯次压力释放治疗sMCAS的即刻手术成功率相当,但多梯次压力释放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术后残余狭窄率、累积脑卒中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率。 张继伟 李亮 齐宝柱 孙文浩 于淼 李东 田宇 王广关键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槐杞黄颗粒联合维生素D、布地奈德气雾剂对儿童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 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维生素D对儿童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2组均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同时对照组给予槐杞黄颗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疗程2个月。检测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PEF%pred、FEV1%pred、FeNO)及不同25(OH)D3水平下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良好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EF%pred、FEV1%pred高于对照组,FeNO更低(P<0.05)。不同25(OH)D3水平下临床疗效分布及肺功能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25(OH)D3水平与临床疗效、PEF%pred、FEV1%pred呈正相关(P<0.05),与FeNO呈负相关(P<0.05)。结论 在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哮喘患者过程中,补充维生素D能有效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其水平与肺功能、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程培培 任磊 李亮 周启立 张丽然 刘伟关键词:槐杞黄颗粒 维生素D 布地奈德气雾剂 儿童哮喘 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7 2015年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94例,根据手术指征和患者情况分为A组53例和B组41例。A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术后3个月Rankin量表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情况(包括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术后3个月Rankin量表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B组,医疗费用低于B组(P<0.05)。结论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开颅夹闭术是多发性动脉瘤、颅内血肿形成、载瘤动脉解剖位置较复杂、瘤体较大患者的首选方案;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更适用于年龄较大、手术耐受力差、瘤体位置较深患者。 呼铁民 田甜 王昆鹏 李亮 杨国军 孙文浩 张青山 王维兴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中青年 疗效比较研究 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程度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价值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程度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价值。方法纳入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189例,根据侧支代偿程度分为初级代偿组49例、次级代偿组40例和三级代偿组24例及未开放组7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估生活质量,随访12个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与未开放组比较,其他3组术前、术后1、12个月NIHSS评分以及术后1、12个月m RS评分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2.030,95%CI:1.069~3.853)、脑卒中史(OR=1.842,95%CI:1.221~2.780)、糖尿病(OR=1.505,95%CI:1.267~1.789)及侧支循环建立程度(OR=2.052,95%CI:1.136~3.710)是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程度与术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相关,且其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继伟 李亮 齐宝柱 孙文浩 于淼 李东 田宇 王广关键词:脑血管障碍 侧支循环 大脑中动脉 清宣止咳颗粒与维生素D滴剂结合治疗对儿童哮喘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复发率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清宣止咳颗粒与维生素D滴剂结合治疗对儿童哮喘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哮喘患儿116例采取前瞻性研究,按1∶1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清宣止咳颗粒治疗,观察组予以清宣止咳颗粒联合维生素D滴剂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外周血辅助型T细胞17(Th17)、Th2、Treg百分比]、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哮喘日间与夜间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呼气量(FEV_(1))、FEV_(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PEF昼夜变异率]水平,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91.38%)高于对照组(74.14%)(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外周血Th17、Th2、Treg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C-ACT、哮喘日间与夜间症状评分、PEF昼夜变异率均低于对照组,FEV_(1)、FEV_(1)/FVC、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3.85%)低于对照组(19.05%)(P<0.05)。结论:应用清宣止咳颗粒与维生素D滴剂结合治疗儿童哮喘可减轻哮喘症状,提升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肺功能,降低预后复发率,效果显著。 程培培 任磊 李亮 周启力 张丽然 刘伟关键词:哮喘 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病人症状性脑出血预测模型构建分析 2023年 目的: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预测模型,探讨该预测模型在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2020年203例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术后受试者均接受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并随访36 h。根据病人术后是否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收集所有病人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通过逻辑回归方式构建预测模型,使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特征性工作曲线分析(ROC),检验模型效能。结果:截至末次随访共47例发生失访,最终纳入156例病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共发生17例症状性脑内出血,发生率为10.90%,分为出血组(17例)和未出血组(139例)。2组病人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术前NIHSS评分、取栓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NIHSS评分、取栓次数是导致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0(95%CI:0.915~0.925),截点值为0.40,敏感度为87.90%,特异度为86.10%。结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NIHSS评分、取栓次数均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因素,通过建立预测模型能够做到早期预警,指导临床制定干预手段。 李亮 张继伟 孙文浩 王广 田甜 于淼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介入前阿替普酶剂量选择对再通时间、再灌注分级、mRS评分、成本-效用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介入前阿替普酶剂量选择对再通时间、再灌注分级、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成本-效用的影响。方法按照1:1将2021年7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低剂量组血管介入前予以0.6 mg/kg阿替普酶,高剂量组血管介入前予以0.9 mg/kg阿替普酶;对比2组再灌注分级、入院到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灌注时间、穿刺至灌注时间、取栓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m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成本-效用。结果低剂量组血管再通率94.00%(47/50)与高剂量组96.00%(48/5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组入院到动脉穿刺时间短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发病至灌注时间、穿刺至灌注时间、取栓次数与高剂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4周后2组NIH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P<0.05),但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低剂量组mRS评分与高剂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而高剂量组为12.00%;成本-效用分析显示,低剂量组成效比(Cost/effectiveness,C/E)86.70低于高剂量组94.44,且敏感性分析与前述分析一致。结论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介入前采用低剂量阿替普酶不增加取栓次数,不影响血管再通时间、再灌注分级及神经功能预后,且安全性提高,成本-效用更优。 孙文浩 田甜 王广 李亮 张继伟 于淼 呼铁民 王昆鹏 闫丽娜 赵静关键词:大血管 闭塞性 脑卒中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血栓形成相关因子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微栓子监测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治疗,根据治疗后血管再闭塞情况分为血管通畅组(163例)、再闭塞组(6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可溶性P选择素、vWF以及微栓子监测阳性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可溶性P选择素、vWF、微栓子监测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结果血管通畅组发病后取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可溶性P选择素、vWF以及微栓子监测阳性均明显低于再闭塞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取栓时间(OR=1.627,95%CI:1.199~2.209)、NIHSS评分(OR=2.492,95%CI:1.302~4.767)、可溶性P选择素(OR=2.083,95%CI:1.338~3.244)、vWF(OR=2.547,95%CI:1.293~5.019)、微栓子阳性(OR=2.784,95%CI:1.139~6.806)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闭塞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可溶性P选择素诊断截断值为57.85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736~0.831);vWF诊断截断值为78.32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73~0.841),微栓子监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0.719~0.828)。微栓子监测的敏感性明显低于vWF(72.31%vs 89.23%,P<0.05),特异性明显高于可溶性P选择素、vWF(87.73%vs 76.69%、73.6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可溶性P选择素、vWF、微栓子阳性均是血管再闭塞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管再闭塞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李亮 张继伟 孙文浩 王广 田甜 于淼关键词:卒中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P选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