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鑫 作品数:17 被引量:172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医药卫生 更多>>
森林土壤有机碳分解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2023年 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地球上最严重的人为干扰之一,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全球碳平衡和气候变化。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相继开展了野外模拟增温对SOC分解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在全球建立的26个野外模拟气候变暖实验平台,系统分析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SOC分解的影响格局和潜在机制,发现增温通常促进森林SOC的分解,对气候变暖产生正反馈作用。然而,因增温方式和持续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SOC结构和组成的复杂性、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森林类型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森林SOC分解响应气候变暖的程度及时空格局变化缺乏统一的认识,且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对贡献尚不清楚。基于已有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机碳组分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3个方面构建了气候变暖影响SOC分解的概念框架,并进一步阐述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气候反馈效应,为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和实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1)加强模拟增温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SOC分解的长期观测研究,查明SOC分解的时空动态特征;2)加强土壤微生物功能群与SOC分解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SOC分解对增温响应的微生物学机制;3)形成统一的SOC组分研究方法,揭示不同碳组分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和机制;4)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及其对SOC分解调控的研究;5)加强模拟增温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例如降水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大气氮沉降)对SOC分解的交互作用,为更好评估未来全球� 何金红 谭向平 熊鑫 聂彦霞 倪秀玲 危晖 叶清 申卫军关键词:增温 微生物 颗粒有机碳 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呼吸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15 2016年 以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的3种森林类型(马尾松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2009年6月开始,在森林里喷施不同处理水平的模拟酸雨(对照(p H 4.5的天然湖水)、T1(p H 4.0)、T2(p H 3.5)和T3(p H 3.0)),2012年4月—2013年3月对模拟酸雨下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观测,试图揭示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呼吸对酸雨的响应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抑制了森林土壤呼吸,但抑制作用随森林演替阶段、观测季节和处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模拟酸雨没有显著影响松林的土壤呼吸,但却显著地抑制了阔叶林土壤呼吸(P<0.05),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混交林土壤呼吸(P=0.10);与对照相比,阔叶林T1、T2和T3处理的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0.1%、10.5%和17.1%,混交林为-1.7%、8.1%和13.9%,而松林则为1.1%、1.9%和8.1%;3个林型土壤呼吸对模拟酸雨的响应敏感性随森林的顺行演替而增强。但模拟酸雨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具有季节差异性,抑制作用只在湿季达到显著差异,且只有强酸处理T3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模拟酸雨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与其胁迫下土壤酸化而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有关,这种下降程度也大体上随森林的顺行演替而增强。 梁国华 吴建平 熊鑫 吴小映 褚国伟 周国逸 曾任森 张德强关键词:森林土壤呼吸 酸雨 土壤酸化 土壤微生物活性 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p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29 2015年 开展酸雨增加对森林土壤酸化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可以为正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依据。以鼎湖山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3种森林类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从2009年6月开始,在自然林里喷施4个不同处理水平的模拟酸雨,即CK(p H=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p H=4.0)、T2(p H=3.5)和T3(p H=3.0);2009年12月─2013年3月对模拟酸雨下土壤p 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进行长期观测研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观测周期内,模拟酸雨没有显著影响松林的土壤p 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但却显著地降低了阔叶林的这3个指标(P<0.05),而对混交林的降低程度也接近显著。具体表现为:与CK处理相比,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表层土壤p H值在T1、T2和T3处理分别下降了0.01、0.01和0.04,0.01、0.06和0.07,0.04、0.09和0.10;相应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0%、2.7%和0.4%,4.2%、4.4%和13.6%,12.3%、12.6%和18.4%;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则分别下降了0.8%、4.2%和9.7%,5.4%、17.4%和15.6%,12.3%、16.2%和25.1%。这表明模拟酸雨加速了土壤酸化,同时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而从降低的幅度和差异的显著性可看出,3个林型的响应敏感性随森林的顺行演替而增强,处于演替后期的阔叶林敏感性最强。同时,这种处理效应大体上随着模拟酸雨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著。以阔叶林为例,表现为实验初期,模拟酸雨并没有显著降低其土壤p H值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而在模拟酸雨24、30和36个月后,T3和T2处理的土壤p H值显著低于CK和T1处理(P<0.05);同样,在模拟酸雨24、36和45个月后,T3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这表明模拟酸雨对土壤酸化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梁国华 吴建平 熊鑫 吴小映 褚国伟 周国逸 曾任森 张德强关键词:模拟酸雨 土壤酸化 土壤微生物活性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28 2015年 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设置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呼吸速率几个指标对不同酸处理梯度(CK:p H值4.5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T3:p H值3.0)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的持续作用下,样地土壤酸化有加剧趋势。2011年的6月(CK:(603.76±46.18)mg/kg,T1:(565.41±44.48)mg/kg,T2:(521.58±30.92)mg/kg,T3:(509.49±19.40)mg/kg)、12月(CK:(488.92±22.71)mg/kg,T1:(379.65±49.46)mg/kg,T2:(346.08±33.81)mg/kg,T3:(318.00±52.35)mg/kg)和2012年6月(CK:(540.48±39.11)mg/kg,T1:(492.30±43.15)mg/kg,T2:(489.65±51.39)mg/kg,T3:(428.53±49.66)mg/kg)3次测定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随模拟酸雨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高强度的酸处理T3显著低于CK值(P<0.05);土壤呼吸速率在各处理中的响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一致。由于旱季和湿季的土壤温湿度相差较大,以上各指标在旱湿两季的差异明显,表现为湿季大于旱季。由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其在各酸梯度处理下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显示,长期酸雨作用使土壤酸化不断加剧,并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抑制了土壤的呼吸速率,有利于土壤碳的累积,但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仍需长期实验研究。 吴建平 梁国华 熊鑫 褚国伟 周国逸 张德强关键词:模拟酸雨 土壤酸化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协同抗氧化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协同抗氧化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天然药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组合物,由异鼠李素和化合物A组成,或由山奈酚和EGCG组成;其中,化合物A选自槲皮素、木犀草素或EGCG。本发明所述组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从而在由... 熊鑫 张强 刘亚芳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模拟酸雨的早期响应 被引量:10 2015年 应用人工模拟酸雨控制实验,探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南亚热带主要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包括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土壤不易氧化有机碳(NROC),在不同模拟酸雨处理梯度:对照CK(pH4.5的天然湖水)、pH4.0、pH3.5、pH3.0处理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上层土壤(0~20cm)易氧化有机碳、不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与森林类型密切相关,大小顺序均表现为混交林〉阔叶林〉马尾松林。经25个月模拟酸雨处理,鼎湖山森林土壤酸化有加剧的趋势;CK、pH4.0、pH3.5、pH3.0四个处理下土壤上层剖面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阔叶林(7.14、8.29、8.74、9.84g·kg^-1)、混交林(8.58、8.53、10.28、10.36g·kg^-1)和马尾松林(3.90、4.49、4.74、5.48g·kg^-1),三个林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现随模拟酸雨强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和不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在各酸梯度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的酸雨作用使土壤酸化不断加剧,易氧化有机碳对酸雨的响应更敏感,但其在酸雨下积累的趋势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存埋,但关于酸雨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仍然需要长期的实验监测。 吴建平 陈小梅 褚国伟 熊鑫 周国逸 张德强关键词:南亚热带森林 模拟酸雨 有机碳组分 土壤酸化 土壤有机碳形成机制的探索历程 被引量:8 2019年 土壤有机碳(SOC)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资产,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以来,促进SOC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受到特别重视,被认为是有效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的最重要地表措施。从服务于这个目标出发,对过去几十年全球在探索SOC形成机制上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弄清SOC全球分布规律,阐明样地以下尺度的SOC循环过程及其相应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机理,到样地及以上尺度的土壤固碳机制,最后给出了成熟森林SOC积累机制的实例。SOC形成机制的探索历程就是寻求为促进土壤固碳提供理论指导的过程。 周国逸 熊鑫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模拟酸雨对南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 2021年 基于鼎湖山野外模拟酸雨长期实验平台,以原位分解实验探讨凋落物分解和土壤呼吸过程对酸雨胁迫的响应与适应机制。设置3个不同处理水平的模拟酸雨,即CK(pH=4.5的天然湖水)、T1(pH=3.5)和T2(pH=3.0)。选取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试验地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叶凋落物,置于PVC分解环中进行原位分解实验,每月测定分解环的土壤呼吸速率。15个月(2019年9月—2021年1月)的实验结果显示,CK、T1和T2处理下的木荷和锥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分别为37.94%、40.63%、44.14%和21.92%、40.27%、48.72%;在分解早期(2019年9月—2020年4月),不同酸处理水平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而在分解后期(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CK和T2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未覆盖凋落物的分解环)和覆盖木荷凋落物组中,模拟酸雨显著降低了年土壤呼吸通量(P<0.05),但T1和T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覆盖锥凋落物组T2处理下的年土壤呼吸通量显著低于CK处理(P<0.05),但CK和T1、T1和T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高强度的模拟酸雨(pH=3.0)抑制了木荷和锥叶凋落物的分解,但这种抑制作用只在凋落物分解的后期显现。模拟酸雨抑制了土壤呼吸,凋落物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这种抑制作用,这种减缓效应与凋落物类型及酸雨强度有关。 王玄 熊鑫 张慧玲 赵梦頔 胡明慧 褚国伟 孟泽 张德强关键词:模拟酸雨 南亚热带 针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分解 土壤呼吸速率 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9年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温度变化响应较为敏感。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增温实验平台,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探究气温上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处理使0-10 cm和10-20 cm土层月均温分别显著上升1.24℃和1.17℃,土层湿度变化不显著;(2)增温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氮含量,但对其他理化性质作用不明显;(3)增温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C/N)以及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4)增温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细菌相对丰度、细菌真菌之比(B/F)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之比(G^+/G^-)显著增加,降低了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5)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因子,两者共同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60.5%的变异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用不明显,但可通过对土壤硝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相对丰度的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的变化又将通过影响微生物对土壤碳氮的同化作用,最终影响土壤的碳氮过程。 赵建琪 吴建平 张慧玲 张慧玲 赵梦頔 熊鑫 孟泽 周国逸 褚国伟关键词:气候变暖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多样性与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21年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力,是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定量探讨亚热带自然林演替后期森林生态系统树木多样性与生物量或生产力的关系。本研究基于中国南亚热带长期永久性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以及地形和土壤养分数据,分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多样性与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结构多样性与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此外,不同环境因子对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土壤含水量对生产力有显著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标与部分地形和土壤因子均有相关性,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更强。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结构多样性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单独效应的解释率最大,分别为35.39%和5.21%;其次是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共同效应,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解释率分别为13.66%和3.53%;地形和土壤因子的解释率较小。同时,结构方程结果也表明,结构多样性对生物量有较强的直接正影响;生物量对生产力有强烈的直接负影响,结构多样性通过增加生物量明显地减少了生产力;土壤和地形因子主要是通过物种和结构多样性间接影响生物量和生产力。综上,本研究认为在南亚热带森林演替顶极群落中,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对促进群落生产力和生物量具有重要作用。 朱杰 吴安驰 邹顺 熊鑫 刘世忠 褚国伟 张倩媚 刘菊秀 唐旭利 闫俊华 张德强 周国逸关键词:生物量 生产力 土壤养分 物种多样性 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