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越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中等强国
  • 4篇外交
  • 3篇外交政策
  • 2篇白皮书
  • 1篇党派
  • 1篇地区主义
  • 1篇多边外交
  • 1篇行为逻辑
  • 1篇战后
  • 1篇中澳关系
  • 1篇中国外交
  • 1篇中美博弈
  • 1篇无核区
  • 1篇历史经验
  • 1篇历史经验与启...
  • 1篇联合国
  • 1篇联合国安理会
  • 1篇联合国安理会...
  • 1篇逻辑
  • 1篇民主

机构

  • 8篇对外经济贸易...
  • 4篇外交学院

作者

  • 8篇崔越
  • 4篇牛仲君

传媒

  • 2篇和平与发展
  • 2篇江南社会学院...
  • 2篇战略决策研究
  • 1篇太平洋学报
  • 1篇澳大利亚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试论中国的对澳大利亚政策——基于“中等强国”行为逻辑的认知被引量:1
2017年
在国际关系中,中等强国是一类值得关注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作为典型的中等强国,澳大利亚在外交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在西太平洋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对澳政策的传统思维受历史经验和意识形态所限,对澳大利亚重视不够。澳大利亚在二战后的对外行为中存在一个"中等强国"的行为逻辑,认知这一行为逻辑有助于打破中国对澳政策的思维定式,开拓中澳关系的新局面。在中国外交中,中等强国应当被纳入到战略布局的思考当中来。
崔越牛仲君
关键词:中国外交中等强国中澳关系
从2017版外交政策白皮书看澳大利亚外交
2019年
自澳大利亚特恩布尔政府发布2017版外交政策白皮书至今,已一年有余。虽然作为总理的特恩布尔已经下台,但这份纲领性文件所框定的未来五至十年澳大利亚外交的走向,仍然在发挥作用。外交政策白皮书中“印太”地区概念、四国民主联盟等要点凸显出新时期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变”,但其外交政策的基本面决定了这些转变将是渐进式的,短期内澳大利亚政府的外交政策难以发生根本性、实质性的转变。
崔越
关键词:外交政策白皮书
数字霸权与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影响被引量:13
2021年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美国面临数字技术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国在数字科技领域的地位提升,极大挑战了美国的数字霸权。为维护和巩固其霸权,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通过将数字技术政治化、安全化和壁垒化,进一步加大技术封锁、打压竞争对手的行业和企业,强化数字供应链管理、巩固数字治理规则制定权优势,加强对技术研发和能力提升。美国人为制造"数字铁幕",对华发动技术冷战,强化保护主义政策,这种恶性竞争破坏了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国际环境,不利于世界各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缩小数字鸿沟、数字技术产业的开放性合作,最终也会削弱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中国须充分认识美国数字霸权的严峻性、破坏性和持久性,主动谋划、积极施策应对。
姜志达崔越
关键词:中美博弈
中等强国逻辑: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特点及成因被引量:7
2019年
二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一直采取与西方强国结盟、积极参与地区事务,以及通过多边外交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外交政策,结盟外交、地区外交、多边外交是澳大利亚外交的三大支柱。本文认为,澳大利亚政策的对外行为中的中等强国逻辑,可以解释这三个外交支柱并存的现象,并能够解释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崔越
关键词:中等强国多边外交
论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发展及趋势
2014年
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是冷战后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一方面,随着会员国的增加,安理会代表性不足及效率性缺乏的状况,使改革的呼声不断;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集团的利益各异,分歧巨大,使各种方案均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安理会改革在改革工作组、高级别名人小组和政府间谈判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无法解决以"四国联盟"为代表的"争常派"和以"团结谋共识"集团为代表的"阻常派"之间的矛盾,在核心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因此,为了消除这种分歧,今后只有通过不断对话与协商的方式来形成折中与妥协的方案,才能早日完成安理会的改革。
牛仲君崔越
关键词:安理会改革
理解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制定——结合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书的分析
2020年
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书反映出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继续在发生和演进的"变化",更反映出"不变",即旧有的、基本外交政策的延续。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外交政策制定的主体、环境、价值观等结构性要素保持着既有的惯性,它们所达成的平衡在没有大的外力作用下将很难被打破。具体来说,几类主体对政策制定保持着固有、稳定的参与方式;环境要素与政策制定过程保持着活跃的互动,但是动力不足;群体性价值观扎根于历史,将长期存在于澳大利亚社会的思维惯性中,并辐射进外交政策。政策制定的基本面决定其改变将是渐进的,而方向性的改变需要内外因素、天时地利的配合。
崔越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南太无核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被引量:3
2016年
南太平洋岛屿国家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趋近,形成了文化上和政治意义上的区域。南太平洋委员会、南太平洋论坛(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区域组织在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澳大利亚无论是以西方殖民者的身份还是区内国家的平等身份参与地区事务,始终是地区一体化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南太平洋是澳大利亚国家安全的内核,稳定的南太平洋是澳大利亚向外辐射外交能量的基础。南太平洋的核问题同样威胁到澳大利亚的安全,地区无核化是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区内各国的共同愿望,但是主要因为牵涉到美国的战略利益而难于实现。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注意吸取新西兰提案的经验教训,与新西兰及其影响下的波利尼西亚国家展开"联合行动",终使其折中方案成为多数南太岛国认同的选择。从中等强国外交的角度可以更加全面而有效地阐释澳大利亚主导建立南太无核区的多样动因。澳大利亚的南太政策是其在本国利益、地区利益乃至盟国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的微妙之举,既反映各方利益的重合之处,也是不同利益冲突与妥协的结果。
崔越牛仲君
关键词:南太平洋地区主义无核区中等强国
“二战”后澳大利亚的中等强国认同:跨越党派的共识被引量:10
2015年
在"二战"后的历史和外交实践中,澳大利亚的政治精英形成了跨越党派的中等强国认同。澳大利亚工党在几十年中建立了"中等强国外交"传统,工党领袖们直到今天仍然在努力使之发扬光大。保守党虽然没有使用"中等强国外交"来概括自己的外交路线,但正是保守党政治家首先给澳大利亚贴上了"中等强国"的标签,并对中等强国认同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样都认同澳大利亚的中等强国身份,工党形成了以民族主义、国际主义和积极行动主义为特征的多边行为偏好,而保守党则主要将与强国结盟作为中等强国的生存之道。
崔越牛仲君
关键词:国家认同中等强国工党保守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