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琳
- 作品数:24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场极端暴风雪天气成因及预报难点分析
-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NCEP0.5°×0.5°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2月21-22日吉林一场极端暴风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配合地面蒙古气旋东移...
- 王宁秦玉琳姚帅王婷婷
- 关键词:水汽输送特征干侵入
- 5—6月东北冷涡持续活动及强度特征被引量:8
- 2016年
- 利用1960-2012年5-6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基于冷涡经典定义,采取客观识别方法检索东北冷涡活动过程,根据东北冷涡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给出东北冷涡持续活动过程标准,通过冷涡强度指数进行定量化分析,该指数对冷涡持续活动过程具有较好表征意义。冷涡活动强对应5月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和6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频繁。通过强弱指数年合成,得到6月强指数年冷涡系统较深厚,集中于对流层中高层,冷心结构明显,具有一定大气斜压特征;高层存在冷中心,低层有冷空气活动,中高层西风带呈明显的上游分流和下游汇合特征,分汇流之间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偶极子阻塞形势;弱指数年冷涡系统较浅薄,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冷心结构不明显,不存在阻塞形势。
- 刘刚王宁刘刚王宁秦玉琳姚瑶
- 关键词:东北冷涡强度特征
- 吉林省两次罕见暴雪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2018年冬末和2013年冬末的两次罕见且相似的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存在明显的西南急流,为暴雪提供了水汽动力条件。2018年暴雪过程大量级区主要在中东部,该区域比湿较大,热力条件较好,但垂直运动较差,降雪集中在高能锋区中部靠近高能区一侧;而2013年过程西部地区比湿明显偏小,水汽输送较差,热力条件较差,但垂直运动较强,降雪区集中在高能锋区北部锋区较弱的地方,且西部降雪区更靠近冷区。
- 秦玉琳王楠王宁
- 关键词:暴雪高空槽气旋低空急流
- 东亚北方气旋活动的特征及其对东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影响
- 利用1961~2016年NCEP/NCAR逐6小时再分析海平面气压资料和东北地区72个地面观测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客观识别算法对春季东亚北方气旋进行了识别,对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东亚气旋活动特征...
- 杨雪艳秦玉琳
- 关键词:沙尘天气气旋活动气候特征
- 吉林省两次初冬区域性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2012年和2013年初冬的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由高空冷涡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产生的,但由于东西...
- 秦玉琳
- 关键词:冷涡暴雪阻高物理量
- 基于“配料法”的东北冷涡暴雨预报研究被引量:15
- 2018年
- 利用1961—2014年中国东北地区20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北冷涡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了低空急流、切变对冷涡暴雨的影响;诊断分析了可表征冷涡暴雨过程中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不稳定条件的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散度、垂直速度、K指数等物理参数,研究了东北冷涡暴雨发生时上述各物理参数需要达到的阈值指标,利用研究的物理参数阈值指标以及低空急流和切变等配料因子构建了东北冷涡暴雨的"配料法"预报模型,结合ECMWF模式和T639模式数值预报产品将"配料法"暴雨预报模型进行了业务化应用试验及效果评估。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有66%会产生暴雨,冷涡暴雨多发生在7—8月;低空急流和切变对冷涡暴雨有触发作用,91.2%的冷涡暴雨发生时对流层低层存在急流或切变;基于"配料法"的冷涡暴雨预报TS评分比ECMWF模式和T639模式暴雨预报评分提高了7.4%和11.1%,且明显减少了暴雨的漏报率。
- 杨雪艳秦玉琳张梦远张同
- 关键词:东北冷涡暴雨配料法
- 2012/2013年东北地区冬季异常低温多雪的气候背景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2012/2013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尤其是东北地区气温异常偏低,降雪异常频繁,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东北地区冬季异常低温多雪的气候背景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季500 hPa引导层上东亚大槽较常年加深并偏西发展,极涡较常年偏大,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堆积,造成东北地区的持续低温,并且该年冬季AO指数一直持续在负位相,容易造成该年的低温天气;850 hPa异常的偏东气流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一定的水汽资源。北极海冰面积的减小或可为中高纬的低温多雪天气造成重要影响。
- 李倩秦玉琳裴春明
- 关键词:气候背景北极海冰
- CMA多模式对台风“梅花”在东北降水预报的检验分析
- 2025年
- 以2022年9月影响东北地区的台风“梅花”残余系统降水为例,采用SAL(structure amplitude and location)空间检验方法对5种中国气象局数值业务模式(CMA模式)降水最强日(2022年9月16日08时至17日08时,热带低压)累计24 h降水预报进行空间检验、偏差成因及预报调整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各模式在降水位置方面预报均较好,CMA-GFS在降水结构分布、强度方面预报表现最佳,除CMA-BJ外其他模式对于降水极值预测均偏小。CMA-GFS预报效果最佳的原因是其对于台风变性、850 hPa低空急流及暖式切变线位置、强度以及移速预报更准确,CMA-TYM预报较差主要是未能预报出台风变性,对切变线预报速度过快而导致暴雨落区偏大。CMA-GFS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预报效果越来越好,优势主要体现在临近时效内,但在长时效预报中几乎无预报能力,CMA-TYM虽然在临近时段结构与强度预报效果较差,但在长预报时效是最早指示出强降水大致落区与量级的模式。
- 姚凯朱晓彤陈长胜秦玉琳周东雪朴美花
- 1981-2011年中国近海海冰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6年
- 本文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高分辨率海冰密集度资料,根据密集度将海冰分为5个级别,分析了1981-2011年共31年中国近海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中国近海海冰分布有三个主要区域,分别是渤海湾北部靠近辽东半岛一侧,渤海湾西部靠近天津、秦皇岛一侧和黄海北部靠近丹东和朝鲜一侧,其中渤海湾北部海冰密集度最高、冰期也最长。各级海冰面积年际变化呈现三个阶段性变化:1981-1986年海冰面积变化平稳,但重度的海冰主要出现在这一时期;1987-2005年间海冰面积明显偏少;2005-2011年近海海冰明显增多,且年际变率大。从季节内变化来看,海冰面积在1月中旬增长最迅速,至2月中旬达到最大;海冰密集度在渤海海域最大值出现在1月下旬,这比黄海北部早一旬。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冰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海冰异常多(少)年东北亚地区海平面气压为正(负)距平,地面气温异常偏低(高),850h Pa有异常北(南)风气流;同时,在500h Pa上,异常多年在欧亚地区环流呈现南北反位相分布的模态,而海冰异常少年欧亚及北太平洋地区呈现东西向正负正波列。
- 梁军陈长胜秦玉琳姜忠宝
- 关键词:中国近海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东亚冬季风
- 近53年东北地区冷涡活动与降水的关系及环流特征分析
- <正>详细摘要:1.研究背景东北冷涡是我国东北亚地区出现的一种移动缓慢或驻留低压,属于低频天气过程,切断低压是其中的一种。东北冷涡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对东北地区的中期天气有较大影响[1],在夏季最为频繁。我国对东北冷涡的研...
- 刘刚封国林秦玉琳叶天舒姚帅
- 关键词:东北冷涡环流副高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