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磊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煤灰
  • 5篇粉煤灰
  • 2篇脱硅
  • 2篇离子
  • 2篇离子交换
  • 2篇介孔
  • 2篇金属
  • 2篇金属离子
  • 2篇回收
  • 2篇过渡金属
  • 2篇过渡金属离子
  • 2篇放射性
  • 2篇CO
  • 1篇底泥
  • 1篇多孔
  • 1篇多孔材料
  • 1篇营养化
  • 1篇预脱硅
  • 1篇真菌
  • 1篇释磷

机构

  • 8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工商大学
  • 3篇西北核技术研...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五洲工程...

作者

  • 8篇李磊
  • 7篇王毅
  • 7篇孙应龙
  • 7篇袁超
  • 4篇雷雪飞
  • 4篇徐辉
  • 2篇梁振凯
  • 1篇韩小元
  • 1篇王耀芹
  • 1篇马艳军
  • 1篇王慧
  • 1篇李伟平
  • 1篇张锡辉
  • 1篇王卫宪
  • 1篇王玮
  • 1篇翟秀芳
  • 1篇梁威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化工学报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核化学与放射...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底泥系统的湖泊内源释磷规律研究被引量:21
2007年
综合运用了现场高频率水质和环境因子检测、底泥磷分级测定、实验室模拟这3种研究手段,对3个底泥生态系统各异(自然湖、存有底泥的人工湖、铺有防渗膜无底泥的人工湖)的典型湖泊进行了底泥磷释放和水体富营养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除掉底泥而铺设防渗膜无法改善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夏季水华暴发会导致湖泊底层处于缺氧状态,最低DO浓度<1mg/L,同时pH值会升高,最高可达9.5,此状态可持续2个月以上;人工湖底泥中Fe-P和Al-P的成分均高于自然湖,在夏季高温、缺氧、碱性pH的典型环境条件下底泥磷的释放量要远大于自然湖,同时其富营养化程度也高于自然湖。
李磊王慧张锡辉马艳军
关键词:人工湖底泥磷释放富营养化
粉煤灰衍生介孔硅钙材料吸附去除Co(Ⅱ)及放射性过渡金属离子性能研究
针对含低水平放射性过渡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需求,本工作以Co(Ⅱ)为代表,研究了粉煤灰衍生介孔硅钙材料对Co(Ⅱ)的吸附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高铝粉煤灰"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提铝"工艺在预脱硅阶段产生的硅钙材料副产品,以水...
雷雪飞祁光霞孙应龙李磊袁超王毅孙俊民
关键词:离子交换
文献传递
预脱硅-Na_2CO_3焙烧-酸浸工艺提取粉煤灰中的氧化铝被引量:7
2016年
通过"预脱硅-Na_2CO_3焙烧-酸浸"工艺实现从粉煤灰中高效回收氧化铝。按照1:2固液质量体积比(m/V)添加150 g×L^(-1)的NaOH溶液于130℃预脱硅1 h,粉煤灰脱硅效率可达30.0%。脱硅粉煤灰按照1:0.7的Na_2CO_3与SiO_2质量比与Na_2CO_3混合并于900℃焙烧2 h,焙烧熟料再经水洗和4 mol×L^(-1) H_2SO_4浸出1 h,Al的浸提效率可达93.1%,尾渣量仅为初始粉煤灰的20.4%。通过XRD谱图体现的粉煤灰矿相变化揭示了Al的可能浸提机理。相较于工业上应用的石灰石烧结和碱石灰烧结,以及在研究发展中的方法如加压酸浸法,该工艺焙烧温度低、尾渣量少、设备腐蚀小,因而具备实际工程化应用前景。
祁光霞梁振凯雷雪飞孙应龙徐辉李磊袁超王毅
关键词:废物处理回收粉煤灰
粉煤灰衍生介孔硅钙材料吸附去除Co(Ⅱ)及放射性过渡金属离子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含低水平放射性过渡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需求,本工作以Co(Ⅱ)为代表,研究了粉煤灰衍生介孔硅钙材料对Co(Ⅱ)的吸附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高铝粉煤灰“预脱硅一碱石灰烧结提铝”工艺在预脱硅阶段产生的硅钙材料副产品,以水化硅酸钙(C-S-H(I))(钙硅原子摩尔比”(Ca)/n(Si)-0.98~1.00)为主要矿相,属于具有高比表面积(733m^2/g)且孔隙发达的介孔材料,同时,其具有良好的酸碱缓冲性能(pH-2~10)以及一定的阳离子交换性能(Ca^2+/H^+)。介孔硅钙材料在35~60℃对Co(Ⅱ)吸附容量最高可达209~296mg/g,整个过程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为吸热反应,吸附可在3h内快速达到平衡,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占84.5%)。而对实际核电站大修废水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对其中的放射性Co(Ⅱ)去除率大于98.6%,并且其他放射性过渡金属离子也得到去除。在当前放射性核素的水泥固化处置中,介孔硅钙材料不仅与水泥有较高的相容性从而实现放射性核素的高效稳定化,同时还可替代部分水泥从而实现固化产物的减量化,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该介孔硅钙材料在放射性废水核素去除方面具有较大的资源化应用潜力。
雷雪飞祁光霞孙应龙李磊袁超王毅孙俊民
关键词:离子交换
高铝粉煤灰脱硅反应工艺优化及机理探讨被引量:1
2016年
为探究高铝粉煤灰脱硅最佳工艺条件及了解其脱硅过程物相转化机理,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w(Na OH)(10%-30%)、灰碱比(质量比,取1∶0.3-1∶2.0)、时间(1.0-4.0 h)和温度(90-150℃)对脱硅效率及铝硅比(质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w(Na OH)为20%、灰碱比为1∶0.5、反应时间为2.0 h、反应温度为120℃是粉煤灰脱硅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铝硅比由原灰的1.23升至2.02以上,脱硅效率达38.6%.反应温度、灰碱比、碱液浓度、时间对脱硅率的影响依次减弱.通过定量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脱硅前后物相的变化,当温度高于120℃时,有大量方钠石形成,并且方钠石生成量(X)与铝硅比(Y)呈显著负相关,有Y=-0.012 8X+2.03(R2=0.930,P〈0.01).由扫描电镜(SEM)对粉煤灰脱硅前后的表观形貌变化观察可知,粉煤灰在脱硅过程中非晶态Si O2部分溶解,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方钠石的生成是影响脱硅效率的关键因素.
孙应龙梁振凯祁光霞徐辉李磊袁超王毅
关键词:高铝粉煤灰脱硅铝硅比物相变化
放射性废液中钚的耐辐射真菌吸附分离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快速、高效、经济地清除放射性污染是核应急处置、污染场址修复的重点研究内容。从放射性污染土壤中提取、遴选出3种耐辐射真菌F3、F7和F16,研究了其对钚的吸附分离性能。3种真菌在弱酸性(pH=0.0~4.2)溶液中对钚均有较强的吸附,吸附率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升高。25℃下,10 m L pH值1.0溶液中10 ng/m L的钚几乎可被3种真菌完全吸附(吸附率>95%),实测F3、F7和F16对钚的平衡吸附容量分别为(11 747±539)、(17 890±757)、(11 946±477)ng/g(干菌),平衡时间约为30 min。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主要受体扩散、粒内扩散等过程控制。以0.5 mol/L的Na HCO3为解吸剂,可定量回收吸附于微生物上的钚;用3种真菌吸附回收放化实验室高盐度放射性废液中的钚,全程回收率大于99%。
徐辉王耀芹王卫宪韩小元梁威翟秀芳李伟平王玮孙应龙李磊袁超王邦达王毅
关键词:真菌回收
零价铝还原处理偶氮染料活性蓝222废水被引量:11
2016年
为有效处理难生物降解的碱性偶氮染料废水,以典型偶氮染料RB222(活性蓝222)为处理对象,在碱性条件下直接采用零价铝进行还原处理,并系统评价了溶液p H、反应温度以及零价铝粉投加量等因素对偶氮染料分子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 H从7.00增至12.00,脱色率从62.6%升至98.4%;零价铝粉投加量从5 g/L增至50 g/L,脱色率从90.8%升至98.8%.零价铝还原处理偶氮染料最优条件:温度为60~80℃,零价铝粉投加量为10~25 g/L,体系p H为11.在该条件下,经过2 h处理,脱色率超过99%,溶液可生化性〔ρ(BOD5)/ρ(CODCr)〕从0.169升至0.386,易于后续生化处理.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分析表明,偶氮染料中—NN—(偶氮键)被破坏,还原产物中有苯胺类小分子.根据试验结果推测偶氮染料的还原路径:水中的质子接受零价铝表面的电子生成活性氢,活性氢攻击—NN—,将偶氮化合物还原裂解成易于生物降解的苯胺类小分子物质.通过处理江苏某地所取得的实际印染废水,废水的可生化性从0.126升至0.388,提高明显.
袁超李磊孙应龙王邦达徐辉王毅
关键词:活性氢
粉煤灰源C-S-H吸附U(Ⅵ)性能及机理被引量:4
2016年
以粉煤灰铝回收过程的脱硅液为原料,通过控制钙硅摩尔比的常规沉淀法制备得到大比表面积介孔C-S-H(401 m2·g-1),系统研究了初始浓度、投加量、p H和离子强度对C-S-H吸附U(Ⅵ)过程的影响,以及吸附的热动力学特征,并评价了C-S-H去除实际含铀废水中毒性金属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实现了低品质硅钙渣向高附加值吸附材料的转变。0.75 g·L-1 C-S-H在p H 2仍具有较高的平衡吸附容量(qe=67.9 mg·g-1),在富含CO32-的碱性溶液中UO2(H2O)52+转变为UO2(CO3)34不利于带负电的C-S-H表面吸附U(Ⅵ)。当C-S-H投加量升高至2-5 g·L-1,材料对U(Ⅵ)的吸附去除效率即能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C[U(Ⅵ)]initial=500 mg·L-1,去除率88.3%-93.5%),吸附可在数小时内达到平衡,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两阶段Weber-Morris方程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84.6%)和表面络合。材料对含铀废水中的U、Zn、Hg、Mn和Cd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去除性能,因而C-S-H可成为在废水毒性金属去除方面极具应用前景的材料。
祁光霞雷雪飞孙方研孙应龙李磊袁超王邦达王毅
关键词:粉煤灰可持续性吸附剂多孔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