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江
- 作品数:17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钢铁研究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更多>>
- 热处理对Nb中间层热轧Q235-TA2复合板界面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研究了2种热处理工艺(正火:900℃保温20min空冷及高温回火:650℃保温5h空冷)对Nb作中间层热轧Q235-TA2复合板界面显微结构和结合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EDS)观察分析了热处理前后复合界面处显微结构及元素扩散情况。利用电子万用试验机进行压剪试验,测试复合界面结合强度,并对压剪断口进行X射线衍射(XRD)及断口形貌分析,探究复合界面处物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热处理态试样Q235-Nb复合界面均存在Fe_2Nb,正火态试样Nb-Ti界面存在针状组织。回火态试样Q235-Nb界面微孔的存在使得回火态试样压剪强度(162MPa)低于正火态试样压剪强度(171MPa)。不同热处理条件下,试样压剪过程中均在Q235-Nb界面处发生断裂,Q235-Nb界面结合强度弱于Nb-Ti界面结合强度。
- 吴静怡孙新军李建王小江周世同
- 关键词:中间层显微结构
- 回火温度对5.5Ni低温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用XRD,SEM及TEM等手段表征5.5Ni钢在不同回火温度下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形貌和尺寸等的变化,研究了回火温度对5.5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580-600℃回火后5.5Ni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变化不明显;在620℃回火后抗拉强度小幅度提高,屈服强度却大幅度降低,延伸率持续升高;在580-620℃回火,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5.5Ni钢中的逆转变奥氏体体积分数虽逐渐增加,冲击功却不断降低。稳定程度高且细小均匀弥散分布的片层状逆转变奥氏体,是在580℃回火后冲击功高达148 J的主要原因。钢中有两类逆转变奥氏体,一类是片层状的,宽度为20 nm,长度不一,有利于提高钢的低温韧性;另一类是块状的,呈团簇状分布,尺寸约为200 nm,对钢的低温韧性有害。
- 李员妹孙新军雍岐龙李昭东张可王小江
- 关键词:金属材料回火温度力学性能
- 屈服强度690MPa级低屈强比抗震钢及其制造方法
- 一种屈服强度690MPa级低屈强比抗震钢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建筑用结构钢技术领域。化学成分为:C:0.05~0.13wt.%、Si:0.00~0.50wt.%、Mn:1.50~2.50wt.%、P:<0.012wt....
- 李昭东孙新军张正延王小江雍岐龙
- 文献传递
- 高锰奥氏体低温钢力学性能及Hall-Petch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高锰奥氏体低温钢作为一种经济型低温钢材料,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研究晶粒尺寸对高锰奥氏体低温钢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不同工艺的固溶处理,测试了不同晶粒尺寸实验钢的室温拉伸及低温冲击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等方法进行表征并计算其Hall-Petch关系式.-196℃冲击实验结果表明,高锰奥氏体低温钢拥有良好而稳定的超低温冲击性能,且其超低温冲击性能不随晶粒尺寸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经计算实验钢屈服强度所对应的Hall-Petch常数K_y为7. 27 MPa·mm^(0. 5),明显小于其他被研究的奥氏体高锰钢.进一步计算拉伸过程中不同真应变ε对应的Hall-Petch常数K(ε),发现在拉伸过程中,受TWIP效应产生的变形孪晶影响,K(ε)值随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真应变达到0. 3时,组织内变形孪晶不再继续生成,加工硬化过程不再进行,K(ε)也达到极大值.
- 陈欢孙新军王小江肖书洋
- 关键词:HALL-PETCH关系TWIP效应形变孪晶
- 热处理工艺对9Cr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利用热膨胀试验研究了9Cr钢随冷却速度变化的相变行为,设定奥氏体化温度分别为860和1000℃,利用OM、SEM、TEM、XRD和室温拉伸对比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下9Cr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冷却速度增加,9Cr钢发生铁素体/珠光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其中马氏体相变临界冷速为1.6℃/s;860℃热处理后9Cr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贝氏体/马氏体和少量等轴铁素体,并有4%的残余奥氏体;奥氏体化温度升至1000℃后,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加,9Cr钢中铁素体几乎消失,板条特征更加明显,力学性能与860℃热处理后基本相同,均达到HL级抽油杆钢的要求,说明9Cr钢具有较宽的工艺窗口。
- 韩笑晨李昭东孙新军雍岐龙王小江周世同
- 关键词:显微组织奥氏体化温度力学性能
- 晶粒尺寸与应变量对高锰奥氏体钢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选用冷轧后的高锰奥氏体钢,进行不同时间的固溶处理,以得到不同晶粒尺寸的试验钢。测试其力学性能,计算其加工硬化指数n,通过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表征其微观组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试验钢的强度有所降低,其伸长率以及n值明显提高,证明晶粒尺寸增大可明显提高试验钢的加工硬化能力。进一步研究试验钢中的真应变量对加工硬化机制的影响,发现在应变量较小(ε〈0. 096)时,形变孪晶并未生成,位错强化是加工硬化的主要机制。随着应变量提高,形变孪晶量逐渐增加,且增殖速度不断加快,孪晶强化机制成为主导。直至ε〉 0. 300后,形变孪晶的增殖速度不在加快,n值也不再上升,加工硬化行为在位错强化与孪晶强化的共同作用下平稳进行,直至断裂。
- 陈欢孙新军王小江
- 关键词:高锰奥氏体钢TWIP钢晶粒尺寸
- 碳化钒析出对X80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韧性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通过Gleeble-3500热模拟机对钒(V)含量分别为0.06%和0.02%的X80管线钢进行了峰值温度为1350℃和750℃的焊接热模拟试验,利用硬度计和光学显微镜(OM)分别分析了焊接热模拟试样硬度和试样中马氏体-奥氏体岛状组织(M-A)的数量、尺寸和形貌。利用透射电镜(TEM)对母材、粗晶区和部分相变区中粒子析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0.02%含V量X80管线钢相比,0.06%含V量的X80管线钢由于V含量较高,在受到多道次焊接热循环影响时,部分相变区有较大量碳化钒(VC)粒子析出,明显阻碍位错运动,使其强度明显提高的同时脆性增大、塑性变形难以进行,导致其焊接热影响区韧性下降。
- 王小江孙新军雍岐龙李昭东赵东宇张正延
- 关键词:X80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
- 纳米级碳化物及小角界面密度对Fe-C-Mo-M(M=Nb、V或Ti)系钢耐火性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通过高Nb、V或Ti(~0.1%),低Mo(≤0.2%)微合金化设计,在经TMCP工艺后用恒载荷拉伸实验测定了Fe-C-M-Mo(M=Nb、V或Ti)系合金钢的失效温度。用EBSD分析了TMCP后样品中的界面密度,用TEM观测了恒载拉伸实验后样品中的纳米析出相。结果表明:在Fe-C-V/Nb钢中添加约0.2%Mo使其在280 MPa恒载荷拉伸升温过程中的失效温度提高约40℃。小角度界面为MC型析出相形核析出提供了有利位置,加速了MC相的析出,在升温过程中细小弥散的MC相在小角度界面形核析出起到了良好的高温沉淀强化作用,提高了耐火钢的失效温度。含Mo的Ti-Mo钢具有较高的小角度界面密度,导致其中MC型析出相析出较快,因此具有最高的失效温度,Nb-Mo钢次之,V-Mo钢因小角度界面密度最小使其在高温下MC相析出的动力学减缓,因此失效温度最低。
- 张正延孙新军李昭东王小江雍岐龙王国栋
- Mn-Ni钢中逆转变奥氏体的稳定性被引量:2
- 2016年
- 利用XRD、SEM及EBSD等分析手段研究不同回火试样在深冷处理后奥氏体含量以及形貌、分布位置和尺寸不同的逆转变奥氏体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探讨回火温度,奥氏体的形貌、分布位置与尺寸以及奥氏体稳定化元素的含量等对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逆转变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升高后下降,且650℃回火试样经过深冷处理后逆转变奥氏体体积分数急剧降低。逆转变奥氏体位于小角度晶界上或马氏体板条间时稳定性最高,大角度晶界上次之,位于大角度三叉晶界处的奥氏体最不稳定。在大角度三叉晶界处,逆转变奥氏体晶粒尺寸越小,其稳定性越高。逆转变奥氏体的稳定性还与其中的C、Mn与Ni等稳定化元素相关,稳定化元素的含量越高,奥氏体的稳定性越高。
- 李员妹孙新军李昭东雍岐龙王小江张可
- 关键词:逆转变奥氏体稳定性深冷处理
- 控轧控冷过程中X80级管线钢的组织演变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机探究X80级管线钢控轧控冷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利用拉伸试验机、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试验钢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钢的板厚规格减小,准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尺寸减小,强度升高。450℃模拟卷取过程中准多边形铁素体形核可进一步发生长大。富碳贝氏体组织主要是在450℃模拟卷取过程中由碳化物析出和相变所得的板条贝氏体组织组成,钢中形成的富碳贝氏体组织构成了带状组织。
- 王小江孙新军李昭东杨俊伟李员妹雍岐龙
- 关键词:X80级管线钢控轧控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