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芳
-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四川玉米小斑病菌交配型组成与育性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明确四川省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和有性态形成能力(育性),探索小斑病菌有性生殖在自然界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多重PCR技术对2013—2018年间采自四川和云南的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进行检测,通过相反交配型菌株的两两杂交筛选一对高配合力的菌株作为标准菌株,采用与标准菌株对峙的方法对待测田间菌株进行育性测定,以假囊壳及子囊的形成情况判定菌株的育性水平。【结果】544株玉米小斑病菌中交配型MAT1-1菌株286株,交配型MAT1-2菌株258株,出现频率分别为52.57%和47.43%。卡方检验两种交配型的比例符合1﹕1的分离比(χ2=1.441,P=0.230),未出现偏离。两种交配型菌株在各采样区均有分布,不同年份间交配型结构基本一致。筛选得到MSRS-2-3(MAT1-1)和DY-12-1-2(MAT1-2)作为一对标准菌株,与标准菌株杂交能够产生子囊孢子的可育菌株比例为88.79%,不能产生子囊孢子的不育菌株比例为11.21%。可育菌株中存在育性的分化,高育性、中等育性和低育性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12.32%、27.39%和49.08%。采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小斑病菌育性结构存在差异,2013—2018年可育菌株率分别为77.88%、78.57%、93.33%、94.87%、93.49%和88.76%。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菌株可育率最高,达到100%;其次为四川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菌株可育率分别为93.25%、89.87%、83.33%和79.31%;四川西部地区菌株可育率最低,为69.23%。【结论】玉米小斑病菌自然群体中普遍存在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两种交配型均衡分布且多为可育菌株。尽管未见自然条件下玉米小斑病菌有性世代的报道,但两种交配型菌株和高比例可育菌株的普遍存在表明有性生殖可能正在发生。
- 孙小芳刘敏潘婷敏龚国淑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菌有性生殖交配型多重PCR
- 黄曲霉菌在玉米不同生育期中侵入时期的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探究黄曲霉菌侵入玉米的生育时期,明确黄曲霉菌在玉米上的大致侵入时期点。通过对田间玉米植株进行黄曲霉菌接种,在玉米拔节期、扬花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腊熟期及完熟期进行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统计。结果表明,黄曲霉菌从玉米扬花期开始少量侵入玉米,在吐丝期侵入量逐渐增大,灌浆期病情指数及发病率显著增加并达到最大值。表明黄曲霉菌在扬花期可以侵入玉米,但吐丝期为大量侵入时期节点。
- 王伟吴翠平李潘谢文静孙小芳祁小波龚国淑
- 关键词:黄曲霉菌玉米生育期病情指数
- 有性生殖在四川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变异中的作用研究
- 玉米小斑病(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世界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
- 孙小芳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有性生殖交配型育性
- 文献传递
- 影响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防效的因素被引量:1
- 2021年
- 为了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螟上的应用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本文全面概括了影响杀虫灯、性诱剂、赤眼蜂、白僵菌及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控技术防效的因素,包括区域生态因素、气候条件、田间栽培方式、绿色防控技术自身特性、农事活动等方面。对促进玉米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吴翠平龚国淑李颖孙小芳
- 关键词: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防效影响因素
- 两个玉米自交系对生平脐蠕孢菌的抗病相关反应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试验以西南地区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R08与18-599R为材料,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zeicola)进行抗性鉴定,并对接种后自交系叶片中的活性氧(ROS)、抗氧化物酶类(SOD,POD,CAT)活性、丙二醛(MDA)质量分数、抗病相关基因(PR1,ZmDREB2A和ZmERF3)表达及过敏性反应(HR)等抗病相关反应进行了检测,为玉米抗病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 R08对B.zeicola表现感病,18-599R为高感;②叶片受侵染后,ROS在R08中迅速且大量地积累,而在18-599R相对滞后且量少;③ POD,SOD,CAT活性随接种时间呈上升趋势,在接种后12~24h左右出现峰值,随后降低,但其增幅存在差异,同时,MDA质量分数在R08中比18-599R更高;④3个基因于接种早期在18-599R中微量表达后均被抑制,而R08在12~24h大量表达,随后降低;⑤ R08叶片在接种后出现严重的HR反应,而18-599R相对较轻.
- 常小丽戴浩张小玲陈磊孙小芳祁小波
-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抗病基因过敏性反应
- 一种人工培养难产孢病原真菌病害的简易诊断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培养难产孢病原真菌病害的简易诊断方法,该人工培养难产孢病原真菌病害的简易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用于获得病原菌的新鲜材料,装入洁净的自封袋内,带回实验室在15℃下放置12h~24h,制备添加链霉素或...
- 龚国淑周游张敏陈华保崔永亮孙小芳祁小波刘娜李沛利杨继芝
- 文献传递
- 两个玉米自交系对纹枯病的抗病反应机制初探被引量:3
- 2016年
- 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具有优良性状的自交系是开展玉米抗病品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本试验以西南地区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R08与18-599R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R.solani菌丝融合群AG1-IA,对成株期玉米进行了抗性鉴定,并对病原菌诱导后苗期玉米叶片上的活性氧(ROS)、抗病相关基因(PR1、ZmDREB2A、ZmERF3和WIP1)表达及细胞坏死情况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显示,R08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抗,而18-599R为高感材料;受R.solani侵染后,玉米叶片ROS的积累在R08中较18-599R多;两个自交系中基因表达量及表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R08叶片出现显著的细胞坏死反应,而18-599R相对较轻。本研究表明两个自交系对R.solani的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关抗病反应的时间和强度上,这为进一步研究玉米纹枯病抗病机理提供了依据。
- 戴浩罗丽雅张翠苹孙小芳龚国淑张敏常小丽
- 关键词:玉米立枯丝核菌抗病性抗病相关基因
- 几种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5年
- 栽培措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病害的发生。本文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几种常见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发生的影响。通过2012-2013年连续在四川简阳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中,春播和夏播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3.42和23.54。但玉米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39和86.96。45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两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增加会加重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发生,但差异不显著。对纹枯病而言,两种密度下都以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1.0m+1.0m"等行距栽植时病害发生最轻。对小斑病而言,常规密度45 000株/hm2下,等行距栽植的病害要轻于宽窄行栽植的,高密栽培67 500株/hm2下,等行距栽植的病害要重于宽窄行栽植的。在供试的6个施氮水平下,未见施氮量与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综上表明,选用合适的玉米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 叶坤浩龚国淑祁小波袁继超蒋春先孙小芳王一羽杨继芝
- 关键词:栽培措施玉米纹枯病玉米小斑病播期种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