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作品数:19 被引量:90 H指数:6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的患者30例,<70岁的患者3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术后24 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率。结果≥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28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8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2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15例。<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30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7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3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21例。≥70岁组与<70岁组患者的成功血运重建率、血管完全再通率和90 d mR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是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而不是年龄。 王昊 束汉生 闵敬亮 杨光 张辉 程哲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腰大池引流在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腰大池引流在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早期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对照组早期给予间断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治疗,比较两组术后24 h、6 d、10 d颅内压、脑脊液红细胞计数;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积水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两组颅内压及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0 d,两组颅内压及脑脊液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后24 h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4.00%、2.00%,低于对照组的20.00%、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中早期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力,减少脑脊液红细胞计数,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 周星辰 束汉生 王大巍 张辉 王昊 杨光 闵敬亮 程哲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腰大池引流 腰椎穿刺 DAPT和PI-103对人胶质瘤干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2020年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Notch1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PI-103)对人胶质瘤干细胞(GSCs)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U87细胞中分选获得GSCs;取GSCs分为DAPT处理组(A组)、PI-103处理组(B组)、DAPT和PI-103共同处理组(C组)、药物溶媒对照组(D组),A组加入20μmol/L的DAPT培养,B组加入4μmol/L的PI-103培养,C组加入20μmol/L的DAPT+4μmol/L的PI-103共培养,D组不作任何处理。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Notch1活化标志物(Hes1、pmTOR蛋白),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穿膜细胞数)。结果与D组和A组相比,B、C组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1);与D组相比,A、B、C组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A、B组比较,C组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D组相比,A、B、C组侵袭、迁移穿膜细胞数降低(P均<0.05);与A、B组比较,C组侵袭、迁移穿膜细胞数降低(P均<0.05)。结论DAPT和PI-103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GSCs的侵袭、迁移能力。 周星辰 闵敬亮 束汉生 王大巍 程哲 张辉 王昊 杨光关键词:胶质瘤 细胞侵袭能力 尼莫地平联合腰池引流术防治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腰池引流术防治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31例。A组接受尼莫地平联合腰椎穿刺治疗;B组接受尼莫地平联合腰池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流速峰(Vp)水平、血清自由基水平、脑损伤指标。记录术后4周两组患者CVS及脑积水发生率。术后12周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A组术后MCA Vp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MCA Vp水平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术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丙二醛(MD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水平均低于术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B组CVS发生率为9.68%(3/31),脑积水发生率为6.45%(2/31),分别低于A组的32.26%(10/31)、25.81%(8/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B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腰池引流术可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安全性,有效降低机体自由基水平,减轻脑损伤,改善脑血流状态及患者预后。 张秋建 范博 张瑞辉 王大巍 崔颖 王昊关键词: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诊治体会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方法对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血钠、尿钠检测,同时通过中心静脉压(CVP)及血浆渗透压对血容量进行评估。结果 36例患者低血钠症状均消失,治疗时间为3~11 d,平均(6.16±2.08)d;意识状态好转治疗时间为2~7 d,平均(5.21±1.86)d;所有患者CVP范围2~5 cmH2O,平均(3.50±2.08)cmH2O;血浆渗透压范围281.45~332.14 mmol/L,平均(304.65±12.26)mmol/L;治疗时间与治疗前血清钠、24 h尿钠和CVP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36、0.13、0.1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CVP和血浆渗透压是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治疗也有指导意义。 束汉生 田绪平 王昊 张辉 巢青 张秋建关键词:脑性盐耗损综合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带教的研究 被引量:9 2021年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BL)在神经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医学生70名,随机分成2组,每组35名,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对两组学生的出科成绩和带教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BL教学法的带教效果。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习负担感更重。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神经外科带教,可提高医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尤其是临床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存在加重学生负担等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巢青 束汉生 张秋建 王昊 张辉关键词:PBL教学法 临床带教 神经外科教学 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总体预后。方法收集2014-03-2018-06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动脉瘤栓塞率、术前术后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支架的使用、动脉瘤复发、并发症及GOS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判断预后等。结果动脉瘤填塞Raymond分级:Ⅰ级50例,Ⅱ级6例,Ⅲ级4例;19例术中使用支架(支架组和非支架组在早期动脉瘤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40例患者在术后1a内行DSA随访,8例出现动脉瘤复发(支架组与非支架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术后GC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Z=-3.741,P<0.01);末次随访患者GOS评分:5分43例,4分10例,3分4例,2分2例,1分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脑梗死7例,肺部感染4例。结论个体化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预后。 程哲 闵敬亮 杨光 张辉 王昊 来汉生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并发症 预后 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重型脑挫裂伤21例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重型脑挫裂伤疗效。方法:选择双额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1例,均行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不保留额骨骨桥。结果:术后随访1年,存活19例,死亡2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良好11例(52.3%),轻残5例(23.8%),重残3例(14.2%),死亡2例(9.5%)。结论: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双侧额叶重度脑挫伤患者手术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巢青 苏贺先 束汉生 田绪平 宣善井 王昊 张辉关键词:脑挫裂伤 冠状切口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动眼神经的保护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动眼神经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对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手术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观察动眼神经保护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6例,部分残留2例;肿瘤平均体积为(20.24±1.09)ml,其中体积最大(45.35±3.19)ml;8例患者的动眼神经均在术中得以确认和保护,电生理监测均可监测到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结论: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沿平行动眼神经假设走行路线的下方约2~3 mm处切开海绵窦,能很好地保护动眼神经。 束汉生 张晓华 田绪平 金义超 王昊 张辉 张秋建 巢青关键词:动眼神经 手术入路 IL-1β通过激活PI3K/AKT1/STAT3轴诱导IL-6分泌和胶质母细胞瘤增殖 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讨IL-1β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作用机制,采用ELISA和CCK8法检测IL-1β对IL-6产生和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1/STAT3蛋白的活化及其在IL-1β诱导的IL-6产生和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中的作用;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TAT3激活对IL-6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IL-1β不仅能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而且能促进肿瘤细胞IL-6的产生。此外,IL-6中和抗体能显著抑制IL-1β诱导的胶质母细胞瘤增殖(P<0.01)。机制研究表明,IL-1β刺激可提高胶质母细胞瘤细胞AKT1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抑制PI3K、AKT1和STAT3的表达也能降低IL-1β诱导的IL-6生成和胶质母细胞瘤增殖。PI3K/AKT1激活的STAT3能与IL-6启动子结合,诱导IL-6的基因转录。该研究提示,IL-1β通过PI3K/AKT1/STAT3信号通路激活介导IL-6分泌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增殖。 王昊 汪潮潮 胡元亮 潘笛笛 程哲 巢青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增殖 白细胞介素1Β 磷脂酰肌醇3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