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 作品数:14 被引量:144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地表凋落物对油松、沙棘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自然组(含凋落物)和去凋组(不含凋落物)土壤呼吸、5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监测,研究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两种林分内分别设置20m×20m样地,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观测点,于2015年6月到2016年5月使用LI-8100系统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自然组油松林和沙棘林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及日动态均表现为单峰型变化曲线,沙棘土壤呼吸年均值[2.10μmol/(m^2·s)]显著高于油松[1.56μmol/(m^2·s),p<0.05];去除凋落物后,两种林分土壤呼吸与自然组具有相似的季节及日动态特征,但土壤呼吸年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沙棘林自然组土壤呼吸年均值显著高于去凋组[1.58μmol/(m^2·s),p<0.05],凋落物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15.81%;油松林自然组与去凋组土壤呼吸年均值差异不显著,凋落物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仅为1.61%。(3)自然组和去凋组中油松、沙棘林土壤呼吸与温度均存在显著指数关系(p<0.05),与含水量则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两组处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呼吸的单独解释量均较低(0.05%~37.82%),土壤呼吸主要受到温度和含水量共同作用的影响(8.01%~66.44%)。地表凋落物显著提高了沙棘林土壤呼吸的Q10和土壤呼吸量,但仅显著提高了油松林的Q10,对土壤呼吸量并未显著增加。油松林作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的造林树种更有利于该地区林地碳汇功能的提升。 谢育利 陈云明 唐亚坤 吴旭 温杰关键词:凋落物 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020年 为阐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差异,分析其随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机制,以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油松叶片、凋落物C含量以草原带最高,但其土壤C含量最低,叶片与土壤N含量均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叶片P含量以森林带最高,但其土壤P含量最低。2)叶片C∶N和C∶P以森林带最低,油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随降水梯度的升高而增加;森林草原带叶片N∶P为15.57,植被生长受到N、P元素共同限制,而森林带和草原带叶片N∶P均<14,油松生长受到N限制;土壤C∶P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P素释放潜力差。3)油松人工林叶片C含量随年均降水量增加而降低,N、P含量情况则相反;年平均降水、气温与土壤C、N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P含量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条件变化对油松人工林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董从国 乔雨宁 曹扬 曹扬 吴旭 陈云明关键词:化学计量学 油松人工林 植被带 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生长旺盛期树干液流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2017年 使用热扩散探针法(TDP)监测黄土丘陵区2015年7—9月人工林中油松和沙棘树干液流密度(Js)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植物的水分利用生理特征判断2个树种的水分利用类型.结果表明:油松和沙棘的Js在降水前后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油松生长旺盛期的Js(12.62 m L·m^(-2)·s^(-1))显著高于沙棘(2.60 m L·m^(-2)·s^(-1)).2个树种Js与光合有效辐射、水蒸汽压差、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8月和9月降水前后,2个树种的Js都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9月降水导致SWC对沙棘Js的解释量增加4.2%,而8月和9月的降水导致SWC对油松Js的解释量均降低了0.3%.油松中午叶片水势显著高于沙棘且变异系数(7.3%)低于沙棘(11.7%),而沙棘具有较高的叶片气孔导度,因此可以判断出油松属于恒水型植物,沙棘属于变水型植物. 温杰 陈云明 唐亚坤 吴旭 谢育利 崔高阳关键词:油松 沙棘 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耗水特性及生理响应研究 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干旱是该地区面临的两大主要生态问题。植被的生态恢复是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及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根本途径。针对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重建与水分供应不足的矛盾,本文以黄土丘陵区(... 吴旭关键词:黄土丘陵 典型林分 蒸腾耗水 叶片水势 水分利用 秦岭南坡东段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28 2015年 研究秦岭南坡东段8、25、35、42和61年生油松人工林碳、氮储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不同林龄乔木层碳、氮含量为441.40-526.21和3.13-3.99 g·kg^-1,灌木层为426.06-447.25和10.62-12.45 g·kg^-1,草本层为301.37-401.52和10.35-13.33 g·kg^-1,枯落物层为382.83-424.71和8.69-11.90 g·kg^-1,土壤层(0-100 cm)为1.51-18.17和0.29-1.45 g·kg^-1.树干和树枝分别是乔木层的主要碳库和氮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48.5%-62.7%和氮储量的39.2%-48.4%.林龄对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均有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35年时达最大值146.06 t·hm^-2,成熟后碳储量有所下降.5个林龄段油松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的最大值为25年时的10.99 t·hm^-2.植被层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45.33t·hm^-2和568.55 kg·hm^-2,土壤层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73.12和8.57 t·hm^-2,且土壤层中碳、氮的积累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研究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层,其次为乔木层.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为:土壤层(64.1%)〉乔木层(30.0%)〉灌草层和枯落物层(5.9%),氮储量为土壤层(93.2%)〉乔木层(5.3%)〉灌草层和枯落物层(1.5%). 刘冰燕 陈云明 曹扬 吴旭关键词:油松人工林 碳储量 黄土丘陵区混交林中油松和沙棘树干液流对降雨脉冲的响应 被引量:12 2017年 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热扩散式探针(TDP)于2015年6—10月对油松和沙棘的树干液流密度(F_d)进行连续观测,同步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水汽压亏缺(VPD)和土壤水分(SWC)等环境因子,分析两树种对降雨利用的差异.采用Threshold-delay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两树种F_d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并确定环境因子对F_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递增,两树种F_d的最大变化量都先上升后降低;其中0~1 mm降雨范围内,油松F_d(-16.3%)和沙棘F_d(-6.3%)都明显降低;1~5 mm降雨范围内,油松F_d(-0.4%)降低而沙棘F_d(9.0%)明显升高.油松和沙棘F_d对降雨响应的最小降雨阈值(R^L)分别为6.4和1.9 mm,滞后时间(τ)为1.96和1.67 d.降雨前油松F_d峰值集中在12:00—12:30(70%),沙棘F_d峰值分别集中在10:30—12:00(48%)和16:00—16:30(30%);降雨后油松F_d峰值集中在11:00—13:00(40%),沙棘F_d峰值分别集中在12:00—13:00(52%)和16:30—17:00(24%).降雨前影响油松和沙棘F_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PAR>VPD;降雨后影响油松F_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PAR>VPD>0~20 cm SWC(SWC_(0~20)),影响沙棘F_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SWC_(0~20)>PAR>VPD.油松-沙棘混交林对水分利用的稳定性较高. 卢森堡 陈云明 唐亚坤 吴旭 温杰关键词:混交林 树干液流 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土壤呼吸动态及其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5 2017年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分别观测二者的土壤呼吸(Rs)、5 cm土壤温度(T)和水分(W),分析2种人工林Rs的动态特征及其对T和W的响应。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油松、沙棘人工林Rs夏季(6—8月)最高(2.31和2.89μmol CO_2/m^2·s),冬季(12—2月)最低(0.60和0.65μmol CO_2/m^2·s),年均值分别为1.51和1.92μmol CO_2/m^2·s,年呼吸总量分别为18.90和22.81t CO2/hm2·a,冬季呼吸量占年呼吸总量比例分别为14.67%和12.65%;日尺度最高值出现在10:00—16: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2)季节尺度2种林分Rs与T均呈显著指数关系(P<0.01),与W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且沙棘林全年尺度土壤呼吸Q10值(1.40)显著高于油松林(1.34,P<0.01)。3)日尺度上,油松、沙棘人工林W分别大于13%和12%时,T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因此,在充分考虑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影响的同时,加强冬季土壤呼吸的观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碳循环估算模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谢育利 陈云明 唐亚坤 吴旭 温杰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黄土丘陵区刺槐和侧柏人工林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水分供应不足及水热不同步常导致黄土丘陵地区在春末和夏初出现季节性干旱.为阐明该地区常见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本研究使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09年4~10月对黄土丘陵区安塞国家生态试验站刺槐... 吴旭 陈云明 唐亚坤关键词:刺槐 侧柏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刺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2020年 为阐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在不同植被带下的化学计量特征,明确气候因素对其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结合处理的方法对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中刺槐人工林的叶片、枯落物及土壤进行C,N,P含量测定,分析了化学计量比,同时剖析了气候因子与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组分C,N,P含量差异均显著,表现为叶片>枯落物>土壤,各植被带内养分含量表现各异,其中森林草原带叶片与土壤养分含量处于最高水平。(2)同植被带C/P与N/P均呈现出叶片与枯落物显著高于土壤的趋势,而植被带间各组分化学计量比差异程度不同。(3)各植被带养分含量在叶片-枯落物-土壤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养分在生态系统内持续流动。(4)叶片C,N,P含量随着年均降水(MAP)和年均温度(MAT)的升高而降低,而枯落物与之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土壤养分随年均太阳辐射量(MASR)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养分在空间上的耦合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乔雨宁 董从国 黄敏 曹扬 曹扬 吴旭 陈云明关键词:植被带 刺槐人工林 气候因子 一种人工模拟自然降雨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模拟自然降雨系统,属于人工降雨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中央处理器、雨水储水池、储水桶、电磁阀、流量控制阀和雨量测量仪和触摸显示屏;雨水储水池内部设置有水泵,水泵将雨水储水池中的雨水通过水管抽到储水桶... 唐亚坤 陈云明 孙优优 吴旭 温杰 谢育利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