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在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在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07例年龄>75岁的高血压合并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组(n=304)与贝那普利单药治疗组(n=103)。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组入院时血压、心率及硝酸酯类药物使用率均高于贝那普利组,但合并心房颤动占比低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组WBC、血肌酐、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均低于贝那普利组,甘油三酯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高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组院内死亡率低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型脑钠肽(BNP)水平、心率较快及贝那普利单药治疗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可降低老年高血压合并AMI患者院内死亡率,而高BNP水平及心率较快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可减少院内死亡事件的发生。
- 刘旭佟岩伏秋李海涛王帅
- 关键词:贝那普利氨氯地平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
- 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改善心肌灌注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高血栓负荷的影响因素及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对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110例,据血栓积分分为高血栓负荷组和低血栓负荷组,再依据术中选择分为血栓抽吸组及标准PCI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心肌灌注及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以血栓积分≥2分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同低血栓负荷组相比,高血栓负荷组吸烟者比例较高(59.4%比44.9%,P<0.05),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较长[(7.9±4.7)h比(5.4±3.5)h,P<0.05],术中应用GPⅡb/Ⅲa比例高(93.8%比80.1%,P<0.05).与标准PCI组相比较,血栓抽吸组TMPG达3级者较多(P<0.05),TMPG≤2级者比例更低,CTFC帧数较少(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75岁、吸烟、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6 h是S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5岁、吸烟、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6 h是S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可减少STEMI患者PCI后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组织灌注.
- 姚敏赵红丽王帅张晓丹王玥王晓萍
-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栓血栓抽吸
- 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术中无复流及术后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观察常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无复流及介入术后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因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126例,据血栓积分分为≥2分组和<2分组,≥2分组均予以血栓抽吸,<2分组再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抽吸组)及标准PCI组(标准组)。分析比较各组病人临床基线情况,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肌灌注及心电图ST段回落。结果血栓积分≥2分组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较抽吸烟、标准组长(P<0.05),术中应用GPⅡb/Ⅲa者比例较血栓积分<2分血栓抽吸组高(P<0.05)。与血栓积分<2分标准PCI组相比较,<2分血栓抽吸组无复流发生率更低(P<0.05),校正TIMI计帧数(CTFC)较少(P>0.05);ST段回落明显(P<0.05),心肌灌注水平更理想(P<0.05)。结论常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减少STEMI病人PCI后无复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即使对于血栓负荷不重的STEMI,血栓抽吸仍可有利于心肌组织灌注的恢复。
- 姚敏赵红丽王帅张晓丹王玥王晓萍李潞周佳萌
- 关键词:心肌梗死无复流血栓抽吸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胰岛素抵抗与C反应蛋白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分析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探讨胰岛索抵抗与C-反应蛋白(CRP)及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50%的113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及CRP、胰岛素测定。以自我平衡模型分析法(HOMA)指数为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指标,对CRP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胰岛素抵抗程度逐渐增加。胰岛素抵抗与CRP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均<0.01)。结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基础,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要重视降低胰岛素抵抗。
- 林树无王帅徐旺达毕茹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胰岛素抵抗C反应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
-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5年
- 马晶茹高勇王帅徐旺达及跃李潞
-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纤溶酶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注射用
- 人参炔醇通过Nrf2/ARE通路调控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阐明人参炔醇(Panaxynol,PNN)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MIRI组和MIRI+PNN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方法建立小鼠MIRI模型,术后给予PNN干预,每日一次,连续1周。实验第7天,收集小鼠心肌组织,称取小鼠心脏重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MIRI组小鼠小鼠心脏重量和心脏重量指数明显升高,心肌间质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促氧化应激蛋白MDA5和IRE-α表达升高,而SOD-1蛋白表达降低,同时促细胞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表达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PNN处理能显著降低MIRI诱导的小鼠心脏重量和心脏重量指数,减少心肌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降低MDA5、IRE-α、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提高SOD1和Bcl-2蛋白表达。此外,PNN处理还能显著增加Nrf2蛋白表达,降低ARE蛋白表达(P<0.05)。结论 NN处理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
- 伏秋马丹丹佟岩李海涛刘旭王帅
- 关键词:人参炔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