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然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纤维软骨栓塞性脊髓梗死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5年
- 纤维软骨栓塞性脊髓梗死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br〉 1病例男,29岁。因“双下肢无力伴感觉麻木3 d”于2013年11月25日入院。3 d前手扶空中坠物时突感腰背部偏左侧剧烈疼痛,呈电击样,随后出现双下肢无力伴感觉麻木,10 min后双下肢完全瘫痪,感觉消失,同时伴尿便潴留。当日于我院急诊就诊,予留置导尿,神经保护剂治疗。3d后转至病房。病前无感冒发热,无疫苗接种。既往体健。无家族史。查体:神清,血压100/70 mmHg(1 mmHg=0.133 kPa)。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腱反射减弱,肌张力正常,L3以下痛温觉减退,双下肢位置觉及振动觉减退,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风湿系列、血沉、抗核抗体、梅毒、HIV等常规化验均正常。 ECG、胸部CT均正常。发病6 h后于急诊行腰椎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发病第2 d完善胸腰椎MRI平扫加增强:T11以下T2高信号,无增强信号。诊断:脊髓病变,缺血性脊髓血管病。予波立维300 mg负荷量口服,之后改为波立维75 mg/d口服,尤瑞克林,前列地尔改善循环对症治疗。发病第5 d复查腰椎MRI平扫:L1椎体上部信号欠均匀,呈略短T1,略长T2信号,其余较前无改变。同时完善腹主动脉增强加三维重建:未见异常。住院第10 d进行康复训练,26 d后出院,出院时患者双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肌张力下降,L3以下感觉减退,仍伴有尿便潴留。出院诊断: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纤维软骨栓塞可能性大。随访至8个月,患者现可自行站立,走路不稳,仍有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
- 刘然张旭东毕国荣
- 关键词:纤维软骨脊髓梗死栓塞性双下肢无力MRI平扫脊髓血管病
- 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 HT)的预测价值。方法1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复查结果分为HT组和非HT( non-HT)组,同时将HT组分为出血性梗死( HI)亚组和脑实质血肿( PH)亚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发病48 h内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各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评估其对HT的预测意义。结果 CT结果显示,1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HT者87例(46%),其中HI 66例、PH 21例。 HT组血清铁蛋白水平[(175.49±109.09) ng/mL]明显高于non-HT组[(117.25±78.42) ng/mL](P<0.01)。 PH亚组血清铁蛋白水平[(245.18±103.63) ng/mL]明显高于HI亚组[(153.31±101.84) ng/m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4,95%CI:1.000~1.008, P=0.029),同时也是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006,95%CI:1.001~1.011, P=0.021)。血清铁蛋白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和P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95%CI:0.611~0.763, P<0.001)、0.782(95%CI:0.652~0.913, P<0.001),预测值分别为131.5 ng/ml、182.0 ng/ml。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PH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具有预测价值。
- 王娜毕国荣刘然张旭东
- 关键词:血清铁蛋白出血转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平均动脉压对预后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平均动脉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共34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平均动脉压分为〈97 mm Hg组、97~mm Hg组、107~mm Hg组和≥117 mm Hg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为3~6分),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入院时平均动脉压对发病90 d时预后的影响。结果入院时平均动脉压〈97 mm Hg组、97~mm Hg组、107~mm Hg组和≥117 mm Hg组预后不良者分别占34.78%(16/46)、14.29%(14/98)、15.32%(17/111)和41.38%(36/87),以97~mm Hg组和107~mm Hg组患者预后更好(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平均动脉压为97~和107~mm Hg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 d时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3,0.01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水平过高或过低均提示预后不良,该项指标可以作为预后预测指标。
- 刘然王娜张旭东毕国荣翟志永
- 关键词:卒中血压预后
- 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及血管新生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及缺血区脑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并分析EPCs的数量与血管新生关系。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 operation,SO)组、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artery occlusion,MCAO)组、脑缺血预处理(brain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BIP)组,各36只,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前0 h、缺血再灌注后3 h、24 h、3 d、5 d、7 d 6个时点,每个时点6只大鼠。用Zea 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EPCs数目。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新生血管密度。结果 1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再灌注3 h后,BIP组、MCAO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且BIP组较MCAO组评分低(5 d:1.00±0.63;7 d:1.00±0.63,P<0.05);2外周血EPCs数目:再灌注3 h后,MCAO组外周血EPCs数目开始降低,BIP组逐渐升高,且BIP组较MCAO组明显增加(24 h:0.58±0.07;3 d:0.80±0.10;5 d:0.68±0.05;7 d:0.52±0.03,P<0.01);3新生血管数目:BIP组、MCAO组分别于再灌注后3 d、5 d出现新生血管,且BIP组较MCAO组多(5 d:14.53±3.44;7 d:41.40±5.62,P<0.01);4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缺血区脑组织新生血管密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呈正相关(5 d:r=0.855,P<0.01;7 d:r=0.946,P<0.01)。结论 BIP能促进脑IRI大鼠EPCs的动员,有助于增加缺血区脑组织血管新生。
- 张旭东王也刘然王娜毕国荣
-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内皮祖细胞新生血管化